◎ 特約記者 徐長寧|文
本文就銅冶煉企業既有生產產品存貨的跌價損失問題提出筆者淺顯的看法,其他類型的銅企業也可以參考借鑒。
電解銅冶煉的工序較長,總體來說有粗煉和精煉之分。工藝完整的銅冶煉企業中間產品種類繁多,主要包括冰銅、粗銅和陽極銅等。另外,銅冶煉企業為了正常的生產和銷售需要,還要保證適量的銅精礦原料和電解銅庫存。這些產品在正常生產情況下處于循環狀態,不會對外銷售,屬于財務上所說的“存貨”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稱為“必要存貨”,理論上看,沒有保值的必要。但如何預防這些存貨的跌價損失也是企業實際經營必須考慮的范疇,通過期貨套期保值可能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總體看來,這種操作介于保值和投機之間,企業要謹慎從事,且沒有經常操作的必要。
存貨跌價問題只有在本期末價格低于上期末的時候才會發生,因此必須對會計區間的價格走勢進行判斷,若判斷價格將上漲就不進行賣出保值管理,若判斷價格將下跌就必須考慮進行賣出保值管理,直到本期末時以不高于本期末的價格買進平倉,整個管理過程才宣告結束。
由于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所以保值的首選是通過購買原料推遲作價期(QP)的自然保值來實現。例如,企業在某一具體的現有市場價格決定對必要存貨進行保值,可以在日常的經營中盡量保持超賣操作,即在不影響正常生產和銷售的情況下少買原料或多賣電解銅,直到該超賣量和需要保值的必要存貨量相當為止。如果超賣量無法達到這一要求,就將其中的差額在期貨市場上賣出保值。而必要存貨真正需要保值是在企業關閉和存貨可以變現之前。必要存貨買進期固定,賣出期不固定,買賣時機無法對等,價格波動風險在于存貨跌價損失,因此只能采用波段操作的方法來降低成本。但如果用期貨工具賣出保值,有可能因為無法交貨而被逼倉,造成巨大的損失。理論上看,在目前的金融市場上,恐怕期權也只是相對比較合理的管理工具。當期初銅價格大幅上漲,遠高于上期末銅價,并且價差能覆蓋買進期權的費用時,可以對應買進看跌期權,這樣一來,如果期末銅價高于買進看跌期權的敲定價,自然就不存在存貨跌價損失的問題了,但看跌期權將自動作廢,企業可以獲得銅價上漲部分的大多數收益,付出的額外成本僅僅是期權費用而已;如果銅價下跌,看跌期權將轉化成期貨的賣出保值頭寸,盡管與賣出保值相比,因為損失了期權費而使效果打了折扣,但與不保值相比,將是本質的區別。目前國內的期貨市場尚無銅期權品種,但相關部門正在積極研究和準備推出。當期初銅價格與上期末銅價相近時,對存貨進行賣出套期保值可能比用期權工具更合適。
以剛剛過去的2013年為例,我國很多大型的以銅冶煉為主的有色金屬集團公司的銷售利潤率都下降到了1%左右甚至以下,且利潤主要來源于高銅價導致的自產銅銷售利潤,自產銅產量對利潤的貢獻很大,國內相關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大致與自產銅產量呈現正比例的關系。而兩頭在外的加工部分基本處于盈虧平衡狀態,如果國內外市場銅價價差很小,或者副產品的價格不能覆蓋生產成本,該部分產生虧損將難以避免。
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銅冶煉企業的存貨、銷售收入比在25%左右。假設國內某銅冶煉企業的年銷售收入為1000億元,則該企業的存貨大約在250億元左右,而年利潤在10億元左右,如果某財務期間的存貨跌價超過4%,則存貨跌價損失將完全吞噬企業的當期利潤。以銅價為例,盡管最近幾年的銅價波動率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但年度的最高和最低價相差還是在20%以上,如果預計相關存貨的期末價格會比期初下跌4%或者更多,為了提前預防可能因為存貨跌價損失而出現的財務期間的虧損,則提前對存貨進行管理顯得十分必要。
2008年,浙江省某銅冶煉、加工聯合企業的上市輔導期是最后一年了,但當年9月中旬開始,銅價暴跌,從當時的8000美元/噸以上直線下跌到最低的3000美元/噸以下。該企業不僅資金鏈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而且由于存貨跌價損失巨大,導致年度出現經營虧損,無法達到相關監管部門規定的上市監管目標,上市計劃到現在也沒有實現。
即使是已經上市的公司,為了再融資的需要,或者為了給股東以穩定的回報,也有必要對存貨進行大周期性的管理或者臨時的不定期管理。比如在全球經濟進入高漲期之后,就必須考慮在經濟進入衰退期之前對存貨進行賣出保值,再在蕭條期適時買進平倉,以降低存貨成本。對于全球經濟處于周期的哪個階段,需要個人的主觀判斷,即使判斷正確,相應品種的供求關系變化也會對價格走勢產生影響,因此投機的成分也很大。

以某個原料為銅精礦、最終產品為電解銅的冶煉企業為例,中間產品種類繁多,主要包括冰銅、粗銅和陽極銅,還有吹煉、熔煉爐、電解槽等設備里面循環的中間產品。盡管不同的冶煉工藝所占用的中間產品數量和品質不盡相同,但按照筆者的長期跟蹤,這些產品的數量平均約占整個工藝年產能的8%左右。
銅冶煉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頻繁的開、停工會導致大量的能源浪費,所以連續生產對銅冶煉降低成本是至關重要的,因此企業必須常年保持滿足連續生產的必要原料實物庫存。正常情況下,該原料庫存約占年產量的4%,即兩周的需要左右,低于這一水平就可能有因為原料供應不足導致生產被迫中斷的可能。
銅冶煉回收率受到工藝條件、操作水平、原料性質等多方面的影響,無法提前預知。但對某個特定的企業來說,符合長期的統計規律。但財務部門只能先按某一個固定的回收率來大致判斷存貨的增減情況,很難做到與實際情況一致,如果財務設定的回收率長期低于實際回收率,則將慢慢出現實際存貨大于財務部門核算的存貨的情況。相反,將慢慢出現實際存貨小于財務部門核算的存貨的情況。如果日常是按照產供銷平衡的原則進行套期保值,就會在會計期末出現保值量不足或者超量保值的問題,這部分數量實際上沒有相應的現貨對應,屬于投機頭寸,需要及時處理。
銅冶煉工藝流程長導致的另外的一個問題是,一些小型的企業并不擁有完整的銅冶煉工藝流程,而只有其中的部分工藝,如果沒有最后的電解工藝,其產品又是擁有完整的銅冶煉工藝流程的企業的原料。這些本來應該是閉路循環的中間產品就變成了開路購買的原料,主要包括冰銅、粗銅和陽極銅等。這些產品也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貿易量變化很大。但目前我國的銅原料市場絕大多數時間屬于賣方市場,冶煉企業作為買方,只能被動接受,這也導致銅冶煉企業的存貨變化很大。尤其是價格處于震蕩上漲的階段,由于有價格上漲的額外收益,這部分量會逐步釋放,導致冶煉企業的中間產品過多。同樣,銅冶煉的每一道工藝都會產生下一道工藝的原料和廢棄物,而這些廢棄物基本都含銅,用單獨的工藝可以再次利用。如果銅冶煉企業沒有配套的處理工藝,這些廢棄物就會被銷售,又出現了開路銷售中間產品的問題。涉及的開路銷售產品主要包括:電解液含銅、地坑液含銅、硫酸銅含銅、鎂磚、電收塵煙灰、水淬渣和轉爐渣等。這些開路銷售產品量的變化也會對存貨變化產生影響。
提取跌價損失準備的會計原則。假設上期末某銅冶煉的存貨市場價值為100億元,如果本期末銅價相對于上期末下跌,本期末該銅冶煉的存貨市場價值為90億元,財務上就必須對其中跌價的10億元提取跌價損失準備,這將直接影響該企業的當期利潤。如果本期末銅價相對于上期末上漲,上漲的部分則不能計入當期利潤。如果上期末該存貨已經提取了跌價損失,無論本期末價格相對于上期末上漲多少,最多只能將之前提取的跌價損失準備轉回。這是基于財務的謹慎原則作出的規定。
這是最簡單的預防原則,即以期初(即上期末)的價格將全部存貨在期貨市場上賣出保值,到期末時按期末價格買進平倉,理論上就可以完全避免存貨跌價損失。但這種做法有很多弊端:如果期貨市場一直處于反向市場,就會承受巨大的價差損失。由于銅冶煉企業存貨價值高,保值成本大,再考慮價格上漲追加保證金的因素,光資金利息都是很大的支出。還有持有的空頭有可能遭遇被逼倉,甚至被斬倉,從而導致跌價損失預防失敗的風險。
按企業均衡生產來計算,月產量大約是年產量的8%左右。這樣一來,如果能做到期初的第一個月的全部原料和第二個月的一半原料不做價,并且逐月滾動,一直移到期末的月份之后,而銷售仍按計劃進行,也可以大致將期初的存貨全部實現賣出保值的目的。但頻繁地向后移動原料QP,也必須付出額外的成本。如果期初的第一個月價格大幅下跌,第二個月的一半原料生產出來的產品銷售也會產生價格下跌的風險。
在綜合考慮銅冶煉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資金實力,甚至對銅價后市走勢等因素之后,如果要對存貨跌價損失進行預防,將上述兩種方法結合考慮是必然的選擇。在優先考慮向后移動原料QP的前提下,將剩余的無法通過移動的原料QP部分在期貨市場賣出保值才是比較可行的辦法,再考慮套期保值的比率問題,就可以大致計算出需要賣出保值的數量了。

一般地說,進口原料的買賣合同中都會對回收率作出詳細的規定,但國產原料的買賣合同中并不涉及回收率的問題,即按100%的回收率計價,這在實際生產中是不可能達到的。在保值時,首先要考慮合同回收率與歷史統計的實際回收率的差額問題,無論合同回收率高于還是低于實際回收率,都要先按實際回收率保值,再根據逐月、逐季、逐年的盤庫情況做相應的調整。單純從保值的理論來看,如果銅冶煉企業是賣出保值,則在保值之時先以實際賣出數量為準,保值不足或者超出的部分在發現后及時調整才是比較合適的做法。
目前既有銅冶煉企業的必要存貨情況基本都是:由于企業運行時間較長,原始的必要存貨量沒有準確數據,實際成本在經過多年的經營以后已經無據可查,企業開始生產之初的買進價格也只有大概的數據。如果冶煉規模經過多次擴張之后,具體價格更無從考證。但從銅價的歷史走勢來看,必要存貨的價格都不會很高,因為從貨幣與商品價格的關系來看,貨幣的超額發行必然導致資源性商品價格長期上漲,不能變現的產品不保值是比較好的操作方式,因為一旦進行了保值,只有在實物賣出的時候才能對應平倉,否則就是投機操作。也就是說,只要該企業還在正常運作,該保值空頭還不能平倉,這既不符合資源類商品超長期上漲的規律,也在實際操作中占用了大量的資金和維護成本,根本無法達到保值的目的。即使一些冶煉企業的必要存貨是在2006年5月前后、國內價格在85000元/噸左右的歷史最高價前后陸續買進的,這些潛在的虧損也在之后逐年的正常經營中逐步彌補了,只是從賬面上看,目前存貨的人民幣價值比2006年低而已。如果當時是在國外市場買進的,簡單地以美元計價的銅價來看,早在2010年年底就不虧損了。因此,從穩健經營的角度來看,現有銅冶煉企業的存貨如果沒有特殊的財務需要,就沒有保值的必要,只有等到企業準備關閉前才考慮存貨的保值問題。
銅冶煉企業的存貨保值是一項綜合業務。單一從銅本身來說,不僅要判斷銅價當時是處于什么樣的水平,還要通過對全球經濟情況、銅的供需平衡狀況等基本面和銅價走勢的技術面等分析判斷未來的變化趨勢,才能采取實際行動。而且銅原料中還含有的其他計價元素如金銀也要一并考慮。與銅相比,黃金、白銀的金融屬性更強,長期上漲的趨勢更加明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也只經歷了短暫調整,因此對于必要存貨中的黃金、白銀等更沒有賣出保值的必要。其他副產品中,硫酸沒有相應的工具來對存貨進行管理,只能在現貨市場銷售,跌價損失只能靠降低庫存來部分實現,而進口銅原料中的硫元素不計價,相應地,硫酸的跌價損失比計價元素要低得多。對于鐵產品,目前鐵礦石、螺紋鋼都已經在國內的期貨市場上市了,盡管作價方法與銅有很大的不同,機會以現貨貿易為主,與期貨市場的價格相關性也沒有銅高,但本文提供的方法仍然具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