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薛璇|文
同為世界500強的中鋁與中電投兩家央企巨頭,近年來在鋁行業內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
在產能過剩、市場低迷、售價與成本倒掛、電價居高不下、企業經營虧損等重重挑戰之下,中國電解鋁行業正飽受世人詬病。行業積疴已久,歸根到底是因為產能增長過快,然而,鋁產能近年來越控越多,與人們意志和市場需求背道而馳。除了民間資本紛紛躋身鋁行業,不斷攻城略地之外,頭上罩著“中字頭”光環的央企也削尖了腦袋,以圖分得一杯羹。國內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電投”),經過數年在鋁行業的摸爬滾打,現在已經后來居上,成為中國第二大電解鋁生產商,位置直逼中國鋁業公司(以下簡稱“中鋁”),兩大巨頭在“鋁場”上的較量早已悄無聲息地拉開戰幕。
成立于2001年2月的中鋁公司,與成立于2002年12月的中電投,同屬于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大型重點骨干企業。回顧彼此的經營范圍和成長道路,一個專門搞鋁,一個專門搞電,早期似乎井水不犯河水。
雙方在2003年曾經“聯姻”過。2003年3月,中電投旗下的漳澤電力與中鋁上市公司中國鋁業分別以40%和60%的比例組建了山西華澤鋁電有限公司,成為雙方合作共贏的樣板,也成為中電投進入鋁領域的開門之作。
從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在“瑟瑟秋風”中,中鋁作為中國最大的氧化鋁、原鋁和鋁加工生產商,業績黯然失色,尤其是2012年,是中鋁上市以來虧損最嚴重的一年,凈利潤全年虧損82.34億元。
然而,中電投近年來在鋁領域的擴張卻異軍突起,從鋁土礦開采,到氧化鋁、電解鋁冶煉,再到鋁材深加工,一條完整的鋁產業鏈條逐漸清晰起來,與中鋁的業務交匯點越來越多。特別是在2012年,中電投鋁板塊逆勢飛揚,電解鋁同比增長32.5%,氧化鋁產量同比增長28.5%。除此之外,中電投在蒙東霍林河、寧東煤電鋁產業鏈、遵義大竹園鋁土礦等項目上分別獲得重大進展,在海外鋁資源方面,中電投幾內亞項目環評報告通過審查,礦產特許權協議談判正式啟動。
目前,中鋁旗下氧化鋁產能合計約為1200萬噸/年,電解鋁產能合計約為420萬噸/年;而中電投旗下的氧化鋁產能合計約為300萬噸/年,電解鋁產能合計約為290萬噸/年,成為中國第二大電解鋁企業。
有一個現象或許更能呈現雙方的“兵力部署”。以2014年1月10日工信部公示的符合《鋁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第一批)為例,該名單公示了27家電解鋁企業,合計產能為965萬噸,中鋁旗下企業占8家,產能263.7萬噸;中電投旗下企業占3家,產能148.8萬噸。
再者,2013年6月5日,中鋁公告稱,旗下部分電解鋁生產線實行彈性生產,涉及暫時關停電解鋁產能約38萬噸。中鋁內部人士對本刊記者透露,隨著市場的進一步惡化,2014年不排除繼續關停部分沒有競爭力的電解鋁企業生產線。
今天看來,這兩大巨頭的“兵力”已經懸殊不大了。況且,歷史證明,兩軍之爭,有時并不在人數眾寡,而在戰斗力的高低。在電解鋁行業,電價越低,生產成本就越低,這是決定因素。
中電投旗下的電解鋁企業,都具有煤電鋁聯產優勢:霍煤鴻駿鋁電有限公司、霍林河煤電集團鋁業股份有限公司都具有顯著的煤炭資源優勢,自備電廠利用低熱值煤發電,電解鋁電價優勢顯著;寧夏青銅峽能源鋁業有火電、風電、光伏發電優勢;黃河鑫業有限公司上游有水電產業鏈;重慶天泰鋁業有限公司也有電力裝機容量270兆瓦。
而中鋁旗下的11家電解鋁企業中,擁有自備電廠的僅有6家,其余5家在電價方面毫無優勢可言。
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我們無法評論雙方誰對誰錯,更無法預測未來誰能坐上鋁行業的頭把“交椅”。
行業主管部門并沒有禁止中電投涉足鋁行業。
“一花獨放不成景,萬紫千紅總是春。”這一放開不要緊,一時間,投資鋁行業風起云涌。在經濟效益為先的前提下,發展定位倒不是很重要的因素了。這一現象集中呈現在2004年至2007年之間。
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中鋁的業績“高臺跳水”,而中電投卻迅速抓住契機,于當年12月26日,迅速收購重組了青銅峽鋁業。
2011年以來,國家先后兩次上調工業用電價格,2011年4月10日,平均上調在0.01元/千瓦時以上;2011年6月1日,平均上調在0.02元/千瓦時以上。2013年,煤價大跌,中電投企業發電成本下降,以電為核心、煤為基礎、產業一體化協同發展于是遇上了難得的機遇,乘機取得快速發展。
與中電投獲得難得契機快速發展相對應的是:中鋁旗下的部分電解鋁企業因電價居高,陷入嚴重虧損的魔咒中。
為了完善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中鋁也加快了向能源領域進軍的步伐。2013年2月3日,中鋁寧夏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中鋁充分發揮技術、品牌、資金、管理優勢,加快發展中鋁寧夏能源集團,加快推進這個地區的煤電鋁一體化項目建設。
除此之外,中鋁旗下的鋁企業為了獲得低廉的電價也一直在努力與各級政府和供電企業溝通。但是,據了解,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項目并不多。
除電解鋁板塊外,兩大巨頭在鋁土礦探采、粉煤灰提取氧化鋁、鋁深加工、海外資源獲取等方面,也都展開了時不我待的競爭。


雙方競爭優勢各有所長:中鋁為了獲取更多的能源優勢,不斷向上游的煤炭、發電領域拓展,但在這方面的優勢卻明顯不如中電投;中電投為了提高發電量,力爭電力轉化,進軍高載能的電解鋁及鋁深加工,這一方面優勢又明顯不如中鋁。
由于鋁、電兩大產業的特殊性,在較量中,中鋁與中電投雙方互相合作,又互相競爭,既為對手,又為伙伴,關系十分微妙。
歸根結底,雙方的交集和競爭,出發點在電,落腳點也在電。
在當前的電力產業鏈條下,前端發電和后端用電是市場經濟,中間輸電是計劃經濟,也就是某種程度上的壟斷。中鋁改革發展中心趙秀富指出:“在當前的電力體制下,發電企業為了消化煤價波動的風險,拼命去建電解鋁廠;電解鋁廠為了消化電價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也要無奈地去建自備電廠,煤礦、電廠辦鋁廠,鋁廠辦煤礦、辦電廠,大家都在經營自己不擅長的業務,于是把煤、電、鋁幾個行業都搞亂了。”
當前用電成本占電解鋁生產成本的42%。誰擁有低廉的電資源,搞電解鋁就能賺錢,但是,賺的錢其實是一個電的價差,而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生產電解鋁的利潤。
假設國內的鋁土礦、氧化鋁都由中鋁統一調劑,那么中電投即使占據電的優勢,也會面臨無米下鍋;假設實行電力體制改革,打破國有電企一統天下的格局,那么許多鋁企業生存狀態將會有很大的改變。
可是,現實就是現實,沒有那么多的假設。這一切,又回到市場資源的配置問題上來。
有消息稱,目前國家能源局關于電力體制改革的初步方案已經形成,從售電方的改革起步可能性較大,包括引入民營資本進入售電領域,形成多元化的電力市場。更有消息人士進一步透露,2014年兩會后,電改方案有望出臺。
市場經濟大潮下,競爭無處不在。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國有企業同門競爭的例子也并不鮮見,然而多年來,政府似乎也鼓勵企業展開這類競爭以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產業升級。但眼下,單純以中鋁和中電投在鋁行業的競爭來說,業內人士認為,企業其實應該憑借技術、管理、產品、市場等因素制勝,而不僅僅利用對能源資源的控制去獲得一時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