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約評論員 朱玉華
公元前200多年,在中國的大地上出現過一個偉大的人物,那就是一代梟雄秦始皇。他縱橫捭闔,統一七國,奠定了中國的基本版圖;他舉全國之力修建長城,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作為帝王,他打造了強盛的秦王朝,為全中國樂道,也為全世界熟知。
有誰知道,秦始皇不僅僅是一位戰略家、一位軍事家、一位皇帝,他還是一位杰出的標準家,是近現代標準化的鼻祖。他首創的郡縣制影響了東方諸國兩千年,至今還是這些國家的基本地方行政制度;他推行的秦小篆,仍然屹立于泰山之巔,成為中華文明的文字紐帶;他建造的車輛和馳道,固然僅存遺跡,但其設計思想仍在影響著現代鐵路和公路。
秦之后的幾千年,盡管中華民族命運多舛,但整體發展一直處在世界前列。四大發明標示著我們曾經的足跡,古代瓷器與中國的聲望緊緊相聯。
張衡的漏水轉渾天儀出現在東漢時期,在當時已是標準的計時裝備,直到14世紀意大利人才制造出擺鐘;北魏時期的石窟雕塑在云崗、龍門等了一千多年后,才等來似曾相識的后輩“思想者”和“大衛”;畢升的活字印刷術被西方人免費用了幾百年,不久前才被激光照排術所取代。
然而,近兩百年來,西方人通過三次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的格局。憑借強悍的國家機器,西方標準后來者居上。1789年,美國人艾利·惠特尼為提高制造滑膛槍的效率,率先制定公差和配合標準;1834年,英國人惠特沃恩提出螺紋標準。而此時的中國人呢?
古老的中國有個夢,夢的名字叫復興。國家興,標準興。置身于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讓我們主動去迎接和實現標準的復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