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凱 楊寧


[摘要]研究者向廣州市1149名3-6歲幼兒的家長發放問卷,調查3-6歲幼兒的社會技能發展及其家庭相關影響因素。大樣本調查結果發現:幼兒的社會技能發展存在性別差異,女孩明顯好于男孩。隨著年齡增長,幼兒的社會技能逐漸發展。母親受教育程度越高,幼兒社會技能發展越好。家庭經濟收入越高,幼兒社會技能發展越好。民主性教養方式與幼兒的社會技能發展呈正相關,有正向預測作用;溺愛性、放任性、專制性、不一致性教養方式與幼兒的社會技能發展呈負相關,有負向預測作用。
[關鍵詞]3~6歲幼兒;社會技能發展;父母教養方式;家庭影響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4)01/02-0064-04
國內外學者對社會技能有不同的定義。Foster等人(1979)認為,社會技能是“在特定情境中被證明是有效的,能最大限度地維持或者加強有利于交往者的結果的那些反應”。Morgan(1980)也認為,社會技能“不僅涉及發起和維持與他人的積極交往的能力,而且也包括實現個人與他人互動的目標”。周宗奎(1996)則認為,社會技能一般是指個體經過學習獲得的、在特定社會情境中有效而適當地與他人進行相互交往的活動方式。本研究采用周宗奎的定義。
社會技能發展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國內外很少有關于3-6歲幼兒社會技能發展趨勢的大樣本研究,也很少有關注家庭相關因素對幼兒社會技能發展影響的研究。鑒于此,本文基于對千余名3-6歲幼兒的調查分析,深入探討3-6歲幼兒的社會技能發展及其與父母教養方式等家庭相關影響因素的關系,旨在充實這一領域的實證研究。
一、研究方法
1.被試
在廣州市選取8所幼兒園,包括天河區3所、越秀區2所、番禺區3所。其中,省一級幼兒園3所,市一級幼兒園5所;公辦、民辦幼兒園各4所。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法,以班級為單位,向3-6歲幼兒家長發放問卷1700份(問卷由幼兒父親或母親填寫),實際回收問卷1362份,回收率為80.12%,其中有效問卷1149份,有效率為84.36%。被試基本構成為:男孩636人,占55.4%,女孩513人,占44.6%;小班幼兒430人,占37.4%,中班幼兒445人,占38.7%,大班幼兒274人,占23.9%;公辦幼兒園幼兒553人,占48.1%,民辦幼兒園幼兒596人,占51.9%;省一級幼兒園幼兒470人,占40.9%,市一級幼兒園幼兒679人,占59.1%。
2.研究工具
自編《基本資料問卷》,了解幼兒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問卷包括幼兒性別、年齡、班級、所在幼兒園的性質和級別、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居住條件、家庭經濟收入等內容。
研究者采用的《社會技能分量表一學前家長版》是根據《社會技能評估系統》(Social Skills Rating System,SSRS,Gresham&EUiott,1990)中《社會技能分量表(學前家長版)》修訂的。這一量表已被國內外廣泛使用。我國研究者對其進行過本土化修訂。證明其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分為合作性、主張性、責任感、自我控制四個維度,共39題,由父親或母親根據幼兒行為出現的頻率判定“從不”“有時”或“經常”,分別記0、1、2分。回收問卷信度檢驗結果表明,量表四個維度及全量表的信度系數分別為0.764、0.774、0.719、0.773、0.910,符合研究要求。
在家庭相關影響因素中,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的社會技能發展有重要影響。關于父母教養方式,本文采用張文新(1999)的定義,即父母教養方式是指父母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及其對兒童的情感表現的一種相對穩定的、不隨情境的改變而變化的組合方式。研究者采用《家長教養方式問卷》調查父母的教養方式。該問卷由楊麗珠和楊春卿編制,在國內被廣泛使用,有良好的信效度。問卷包括五個維度,分別是民主性、溺愛性、放任性、專制性、不一致性,共有40題。問卷由父親或母親填寫,采用五級評分法。從不出現某種行為,記1分;很少出現某種行為,記2分;有時出現某種行為,記3分;經常出現某種行為,記4分;總是出現某種行為,記5分。回收問卷信度檢驗結果表明,該問卷總體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91,5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658、0.844、0.779、0.630、0.807,符合研究要求。
選好被試后,研究者向各班教師講明問卷填寫要求,由教師向本班幼兒家長發放問卷并講解問卷填寫要求,及時回收問卷。問卷由家長(父親或母親)匿名填寫。研究者回收問卷后剔除無效問卷,采用SPSS20.0(中文版)軟件處理有效問卷數據。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表1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性別對合作性、責任感、自我控制、社會技能總分有顯著影響,女孩的社會技能明顯好于男孩。這與徐云(2004)的調查研究結論是一致的。國外一些關于性別差異的研究也證實,同齡女孩比男孩的社會化程度更高,在照料他人、責任心、順從等心理品質上,女孩優于男孩。
年齡對幼兒的社會技能總分及各維度得分都有顯著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社會技能逐漸增強。陳會昌(1997)用自己編制的《兒童社會性發展量表》對中國和澳大利亞的3-9歲幼兒分別進行測查,結果顯示,隨幼兒年齡增長,量表總分呈逐漸上升趨勢。本研究的結論與之是一致的。
母親的受教育程度對幼兒的合作性發展有顯著影響。一般來說,文化程度反映一個人的文化素養。文化程度高者較之文化程度低者,具有較為正確的思維方法和更為廣博的知識,在處理問題時較為理智。他們中多數人能以較為科學的態度對待子女,采用適當的方法教育子女,對子女的社會性發展更有利。這與淘沙、林磊(1994)的研究結果相似: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往往傾向于遵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對幼兒的指導更合理、全面,從而能夠更好地促進幼兒社會技能的發展。
家庭經濟收入對幼兒的社會技能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有顯著影響。其原因可能在于,家庭經濟收入與一個家庭的物質生活水平密切相關,決定著子女教育環境的優劣。經濟收入高的家庭。比較有能力將孩子送到條件較好的幼兒園,接受有較高素質的幼兒園教師的教育引導。另外,相比經濟收入較低家庭,在經濟收入較高的家庭,父母經濟壓力較小,往往不用過度為生活忙碌奔波。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陪伴和教育孩子,為孩子營造更好的教育環境,創造更多的學習和發展機會,促進孩子社會技能發展。這與左本琴(2011)的調查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她發現家庭經濟地位越高,幼兒物質文化資本越豐富,親子互動頻率越高,幼兒社會性得分也越高。
民主性教養方式對幼兒的社會技能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有正向預測作用,而溺愛性、放任性、不一致性教養方式則對幼兒某些維度的社會技能得分有負向預測作用。表2相關分析結果表明,民主性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技能及其各維度發展呈正相關,而溺愛性、放任性、專制性、不一致性教養方式均與幼兒社會技能及其各維度發展呈負相關。可能的原因是,民主性教養方式比較積極,對幼兒的社會技能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正如劉闖、楊麗珠(2007)所說,采用民主性教養方式的父母一般會把孩子作為獨立的主體看待,注意增強孩子的主動性,培養孩子的自理、自制能力。他們經常與孩子溝通,尊重孩子的要求和意見。這樣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往往具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責任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社會技能發展較好。而溺愛性、放任性、專制性、不一致性都屬于消極教養方式,會影響幼兒社會技能的發展。例如,溺愛性父母往往會過分滿足孩子的需要,過分遷就孩子;放任性父母一般對孩子比較冷淡,對孩子沒有具體的規定和要求,很少獎勵或懲罰;專制性父母往往會對孩子的行為過分干預,壓制孩子的獨立性、創造性;不一致性父母往往在處理與孩子有關的事情時,會因時間、地點、心情等而采取矛盾的教育方法,父、母親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也往往不一致。這些消極教養方式容易導致幼兒缺乏責任意識和規則意識,很難促進幼兒的社會技能發展。
綜上所述,3~6歲幼兒的社會技能發展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孩好于男孩;隨年齡增長,幼兒的社會技能逐漸提高;母親受教育程度、家庭經濟收入都對幼兒的社會技能發展有顯著影響;民主性教養方式對幼兒的社會技能發展有積極影響,而溺愛性、放任性、專制性、不一致性教養方式均對幼兒的社會技能發展有消極影響。如此大樣本的研究結論,有一定參考價值。建議幼兒家長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學習科學家教理念;努力提高家庭經濟收入,為幼兒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努力學習民主性教養方式,營造平等、尊重、和諧的家庭環境,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多為幼兒提供社會交往機會,促進幼兒社會技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