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函軍
(河北廣通路橋工程有限公司,河北 邯鄲056001)
瀝青路面在我國公路的路面結構中非常普遍。據不完全統計,瀝青路面結構在已建成高速公路的路面結構占有率為85%~90%。并且,隨著高速公路網覆蓋面的不斷增大,瀝青路面的設計水平也在不斷發展,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在已建成的高等級公路瀝青路面使用過程中發現,無論是采用國外混合料配比,還是傳統混合料配比,在投入運營一段時間后,瀝青路面均會出現破損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分析瀝青路面設計方法存在的一些缺陷,進而提出一些建議。
經驗法主要是對試驗路段或者運營中的試驗道路進行觀測,從而建立路基、路面、荷載與路面性能之間的經驗關系。其中較為成熟的經驗設計方法有CBR法和AASHTO法。
1.1.1 CBR法
CBR 法主要是將CBR 數值作為檢測路基土與路面材料性能的指標。在已經破損的路段或使用良好的路面進行現場調查和CBR 檢測,從而建立起CBR—汽車荷載—路面結構層厚度的經驗關系,并繪制出三者的關系曲線。通過分析該曲線,將各層材料的CBR 值進行材料層厚度換算,進而確定出所需路面層的厚度。
1.1.2 AASHTO法
AASHTO法是在AASHTO試驗路面的基礎上建立的瀝青路面設計方法。通過整理試驗路段的監測數據,從而總結出路面結構—軸載—路面使用性能的關系方程。AASHTO法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將路面性能指標通過PSI(現時服務能力指數)表示出來。PSI是由評估小組進行綜合評定后獲取的指標,利用該指標與路面情況建立出經驗方程。該方法只是試驗路段的數據,僅僅反映出一種環境下的路面狀況,推廣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但是AASHTO路段檢測數據得到了很好的整理保存,為力學-經驗法的設計提供了豐富的數據保證。
力學-經驗設計法主要是分析荷載和環境作用下路面結構的力學反應量,根據這些力學反應量與破損模式之間的關系建立路面性能模型,從而設計出瀝青路面結構。自上世紀60 年代,各國就致力于力學—經驗設計法的研究工作,其中較為成熟的有AI法和Shell法。
在第一屆瀝青路面設計結構國際會議中,殼牌公司的兩位科研人員提出了針對于瀝青路面設計的力學—經驗設計法大體框架,隨后這一框架成為了Shell 設計法的雛形。在隨后的20 年中,各國的科研人員對力學—經驗法進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取得了豐碩成果。
根據我國的《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GTG D50—2006)的要求,瀝青路面結構設計需按照以下程序進行設計。
路面模型依托于Shell 公司提出的設計理論,將路面結構看作是多層彈性材料,該材料具有各項同性;荷載以雙輪組單軸荷載100kN作為標準軸載;單輪傳壓面當量圓直徑D為21.3cm,雙輪中心距1.5倍當量圓直徑,層間完全連續接觸。
以設計彎沉值作為控制指標,拉彎應力作為驗算指標。在設計彎沉中,將路表允許彎沉數值作為路面整體強度設計的控制指標。對于高等級公路、一級、二級公路的基底層采用抗拉應力驗算,城市道路還要進行面層的剪應力驗算。
在交通分析計算中,標準軸載均采用BZZ—100標準,軸載換算公式推薦采用以軸載比表達的換算公式。
(1)現行的瀝青路面設計方法主要側重于力學特征,對于路面實際使用性能考慮的較少,導致理論與實際缺乏定量的聯系。
(2)現行的設計方法主要是依托于國外使用經驗提出的結構組合和厚度,結合國內公路等級、氣候、材料、交通量等進行設計計算,并不能完全符合國內瀝青道路的運營情況。
(3)現行的規范大多建立在半剛性基層受壓模型中,柔性基層上的瀝青面層疲勞壽命遠高于路面結構壽命,瀝青面層不會出現疲勞開裂,將路表設計彎沉值作為唯一控制指標,使路面結構設計與實際情況不符。
(4)設計中忽略了路面材料的低溫性能,對于低溫開裂和車轍問題考慮不足。
(5)設計中沒有充分考慮到環境因素、經濟因素,導致相應的控制指標比較單一,無法滿足現代公路設計的需求。
在現有的瀝青路面設計規范中,應該適當增加一些控制指標,如能夠較好反映車轍問題的路基垂直壓應變與重復荷載的關系指標。在設計中適當引入一些環境、經濟指標,使設計方法更趨于完善。該指標體系不僅能夠反映出瀝青路面的結構和材料特征,更能真實地反映出環境因素(溫度和濕度)對于各級公路瀝青路面性能的影響。
我國現行的設計規范中,材料的回彈模量采用靜態抗壓模量E代替。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動態回彈模量也是可以通過儀器進行測量,因此,應該適當考慮增加動態模量,從而使設計參數更加合理。瀝青混合料參數在選定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回彈模量僅考慮了靜態下的回彈模量值,忽略了動荷載作用下的動態模量。此外,在路表的抗滑能力方面,設計規范中也沒有能夠充分體現出來。
綜上所述,我國現行的瀝青路面設計雖然吸取了國內外設計方法的優點,但是在設計指標的運用、參數選取、設計標準上仍需要不斷的完善。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結合我國公路設計的實際情況,盡量減少瀝青路面設計過程的盲目性,在設計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設計經驗。
[1] 孫立軍.瀝青路面結構行為理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
[2] 沈金安,李福普,陳景.高速公路瀝青路面早期損害分析與防治對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 王旭東.瀝青路面設計綜合修正系數研究[J].中國公路學報,1997,10(3):19-24.
[4] 余清河.對我國瀝青路面設計的幾點改進建議[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4,23(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