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華,韓 冰,彭令發
(交通運輸部環境保護中心,北京 100013)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于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其自實施以來在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等方面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促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但是,伴隨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近年來各種環境污染事件連續不斷發生,不僅導致了重大的經濟損失,而且社會影響惡劣。因此,現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現行《環境保護法》”)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體健康的需要,所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新《環境保護法》”)應運而生,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修訂,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是環境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全社會對這部重要法律的修改都很關注。新《環境保護法》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者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只有認真學習并研究其具體的內容,才能在工作中準確運用。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有30多部,行政法規有90多部,新《環境保護法》被定位為環境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主要規定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解決共性問題。新《環境保護法》增加規定“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并明確“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污染者擔責的原則”。
新《環境保護法》在第一條立法目的中增加“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規定;進一步明確“國家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
新《環境保護法》鞏固了保護環境這一基本國策的法律地位。新《環境保護法》第四條規定:國家采取有利于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與現行《環境保護法》對比可知,環境保護工作的地位將會有質的提升。
新《環境保護法》強調政府責任、監督和法律責任。現行《環境保護法》關于政府責任僅有一條原則性規定,新《環境保護法》將其擴展增加為“監督管理”一章,強化監督管理措施,進一步強化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環境質量的責任。新《環境保護法》增加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且“未達到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的重點區域、流域的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限制達標規劃,并采取措施按期達標。”在政府對排污單位的監督方面,針對當前環境設施不依法正常運行、監測記錄不準確等比較突出的問題,新《環境保護法》增加了現場檢查的具體內容。新《環境保護法》在上級政府機關對下級政府機關的監督方面,加強了地方政府對環境質量的責任。同時,增加規定了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并規定了上級政府及主管部門對下級部門或工作人員工作監督的責任。例如,新《環境保護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及其委托的環境監察機構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有權對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進行現場檢查。
對于跨行政區污染防治,現行《環境保護法》僅在第十五條做出有關政府協商解決的原則性規定。而新《環境保護法》第二十條則規定:國家建立跨行政區域的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防治的措施。
我國大氣污染問題是長期積累形成的,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氣污染防治工作,2013年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經過五年努力,使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空氣質量明顯好轉。緊隨其后,為加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切實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按照國務院要求,環保部等多個部委印發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目前京津冀地區的大氣環境容量幾乎為零,是由于歷史欠賬太多,因此才會出現近年來頻發的霧霾天氣。為了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必須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從源頭上削減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
1.4.1 強調了環境影響評價的法律地位
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都有明確規定和要求,但新《環境保護法》強調了環境影響評價的法律地位,其第十九條規定:編制有關開發利用規劃,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同時規定,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開發利用規劃,不得組織實施;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不得開工建設。
1.4.2 明確了環境管理機構的行為規范
環境影響評價屬于新興行業,自2005年國家環保總局印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行為準則與廉政規定》開始,到2008年環保部發布《關于加強環境影響評價機構及從業人員管理的通知》,國家對環境影響評價從業人員的職業要求也在不斷提升。為規范環境影響評價從業人員職業行為,提高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水準,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環保部于2010年制定了《環境影響評價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規范(試行)》,可以看出相關制度在逐步完善。
新《環境保護法》明確規范了環境管理機構的行為,其第六十五條規定: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監測機構以及從事環境監測設備和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的機構,在有關環境服務活動中弄虛作假,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
近年來突發環境事件頻發,為了建立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制,提高政府應對涉及公共危機的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公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保護環境,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國務院早在2006年就頒布了《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隨后,為規范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完善環境應急預案體系,增強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環保部于2010年制定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暫行辦法》。此次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進一步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環境污染公共監測預警機制,組織制定預警方案;環境受到污染,可能影響公眾健康和環境安全時,依法及時公布預警信息,啟動應急措施。這也是環保法修訂后的一大亮點,該規定是對霧霾等大氣污染,做出的有針對性的規定。
新《環境保護法》第六條規定: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采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為緩解交通擁堵、落實公交優先和節能減排政策、改善城市大氣環境,國家和各省市制定了諸多政策措施,以有效控制機動車數量的增長,保護城市環境。早在1994年,上海就已對新增客車額度實行拍賣制度;北京市也于2010年實施《北京市小客車數量調控暫行規定》;2013年《廣州市中小客車總量調控管理辦法》、《天津市小客車總量調控管理辦法(試行)》相繼實施;2014年《杭州市小客車總量調控管理暫行規定》出臺。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優化城市功能和布局規劃,推廣智能交通管理,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實施公交優先戰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加強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根據城市發展規劃,合理控制機動車保有量,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要嚴格限制機動車保有量。
交通建設過程中,大量的水泥、土、石料的使用,以及工程機械的作業,都會對空氣質量有一定的影響,雖然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應根據新《環境保護法》繼續加強交通建設環境保護工作。
新《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規定,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風險控制、應急準備、應急處置和事后恢復等工作。
近年來,全國各地高速公路危險品運輸車輛交通事故頻繁發生,危險品運輸車輛事故具有“原因復雜、后果嚴重、難以施救”的特點,若事發路段恰逢臨近跨河橋梁或屬沿河路段,極有可能污染相關河流的水體,尤其是對下游飲用水源(若有)的水質安全構成巨大威脅。為此,公安、環境保護、交通等管理部門,應加強對危險品運輸車輛的管理,確保飲用水源水質安全。
新《環境保護法》的內容由現行《環境保護法》的六章四十七條調整為七章七十條,針對目前存在的各類突出環境問題,例如:環境管理制度、手段的滯后性,以及環境違法成本較低等實際現狀,其在立法理念、法律原則、法律制度等方面有著重大革新和顯著突破,設立了極為嚴厲的環境管理措施和處罰措施。相信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在不久的將來正式實施后,能在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乃至社會各界起到良好的約束效果。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Z].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89.
[2]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Z].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2014.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Z].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