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芬
(宜興 214221)
自北宋中期至明代萬歷年間,紫砂陶發源興起,成為陽羨名陶初創時期的光輝一頁。自此宜興制陶工匠開始針對紫砂泥的自身特性,不斷嘗試紫砂泥的成型創作實踐,兼收并蓄,將宜興陶缸、翁、漆器、花盆、家具等多種器物器型的創作技法、制作工藝等融為一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逐漸形成了適合紫砂壺成型的“打泥條”、“拍身筒”、“鑲接法”等基本創作過程,在此過程中有“供春更斫木為模”、“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現節腠”之說。故而在此探討紫砂壺藝創作的“臨摹”之我見。
隨著紫砂創作工藝的逐漸完善,創作技法的日益成熟,紫砂壺藝形成了師承關系與家傳傳承兩種常見的紫砂壺藝傳承方式,并通過師徒之間的心傳、長對幼的言傳身教等生生不息、薪火相傳。而在傳承過程中,不僅有傳承紫砂壺的創作技法及壺藝精神,還有傳承過程中對紫砂壺型的繼承與改進、創新,例如“供春壺”、“石瓢壺”、“仿古壺”、“掇球壺”等,也正是通過對紫砂文化藝術的多角度傳承,紫砂文化藝術才歷久彌新。
縱觀紫砂界,在紫砂壺藝的傳承過程中,紫砂壺形成了傳統壺型、原創壺型、創新壺型等基本壺體形態。每一位紫砂壺創作者都會經過“模仿”前輩的作品,并在此過程中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內而外的心領神會與融會貫通的“成長”經歷。這種經歷不是簡單的“抄襲”,而是用心的“傳承”。“傳承”過程是有對前輩的作品臨摹以及通過自我感悟后的重新制作與改進,正是因為“臨摹”的階段為紫砂創作者日后成為實力派藝人、大家、名家、大師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任何一種藝術品的出現、發展、成熟都是在不斷的探索中形成的,適合并達到人的思想意識與審美觀念的共同感,紫砂壺藝創作亦是如此。紫砂壺創作技法、技藝以及紫砂作品的“臨摹”保存了前人的紫砂作品,很好地保護了人類共同的藝術結晶,也必須要臨摹,才能會對紫砂壺藝創作提供新的思想基礎、理論之源、藝術之本。既然談到“臨摹”,不得不說書法繪畫的臨摹,古往今來無論是少兒初學書畫,還是書畫家的成長過程,都是在“臨帖”(碑帖、字帖、大家手跡畫作)等亦然是通過臨摹使得創作者心領神會,不僅要從原作品的“形”上“形似”,更要挖掘作品本身的思想,找到“神似”的妙處,這種過程不是所謂的“抄襲”,而是必要的藝術品學習、創作、創新的內在的思想領悟與外在的審美的積累過程,奠定了藝術的繼承與發展。
紫砂壺的臨摹,自成型之日便有“臨摹”。供春“竊仿”僧人的壺藝,時大彬心悟“供春壺”,紫砂泰斗顧景舟應邀到上海仿明、清老壺并為日后的壺藝創作造詣創造了條件,有了 “臨摹”,紫砂壺藝才有了經典的傳統壺型:“供春壺”(樹癭壺)、“子冶石瓢壺”、“仿古壺”、“掇球壺”等,這些傳統壺型也正是現在紫砂從業者的必修課,通過“臨摹”也同時培養了求學者的傳統藝術審美、創作技法構成及紫砂文化藝術傳承的必要性。
所謂臨摹的階段性,就是指初學者通過一段時間的臨摹,要找尋屬于自己的創作技巧與藝術風格,并不斷從臨摹之中走出來這樣一種轉變的時間段。這需要初學的創作者,用心感悟不斷探索與創新的轉變過程。如果一味臨摹,不求自我,藝術也不稱其為藝術。臨摹的階段性因人而異,也是體現創作者感悟、思想、創作能力的一種考驗。
臨摹的創新性,是紫砂壺藝創作者尋求屬于自我藝術道路的最終追求。臨摹沒有創新性就是“模仿”。臨摹的最終目的是使創作者領悟紫砂前輩們的創作技巧及創作思想,并將其轉化為屬于自己的紫砂壺藝創作技巧與思想,融會貫通,爾后通過創新去找到屬于自己的紫砂壺藝創作之道,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否則,紫砂從業者只是“仿造”別人的作品及思想,而沒有屬于自己的紫砂創作語言與創作風格。
臨摹的創新性,表現在創作者的創新思想之中,呈現在創作者的原創作品之上。只有創新性的臨摹才是活的壺藝傳承。
紫砂文化藝術的傳承、發展、創新離不開“臨摹”,但是“臨摹”有階段性的轉變過程,有傳承性的體現,有必要性的沉淀,有創新性的飛躍。
紫砂壺藝的傳承,是建立在“臨摹”傳統壺型、前人遺作、現代大家名家作品的基礎之上,并通過自我的思索感悟,融會貫通進行學習、實踐、創作的一種合理性藝術積累過程。在臨摹的過程中,要轉變自我對傳統壺藝的認知、審美、創新的思維,繼而進行新的文化藝術傳承,并不斷在屬于自己風格的文化藝術創作中繼承創新,進行新的文化藝術的傳承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