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帆波)
他山之石
科研助理:學生成長“加速器”
(記者:陳帆波)
從2004年開始,北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探索讓在校大學生擔任“科研助理”的改革,并使其制度化,最終形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北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孫麗霞告訴記者,大部分在該院做過“科研助理”的學生,畢業后很快成為所在單位的技術骨干或項目領軍人物。從2004年開始,北華大學機械工程學員探索讓在校大學生擔任“科研助理”的改革,并使其制度化,最終形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北華大學校長劉和忠在談到機械工程學院“科研助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時說:“這項改革很有意義,我們以工科個性化培養為引領,擴大輻射面,加強分類指導,不斷探索各個不同學科領域個性化人才培養途徑。”
北華大學位于吉林省吉林市,走進機械工程學院和其他兩個工科學院共用的實驗樓,里面100多個房間大多是學生的創新實踐基地和實驗室,由于房子不夠用,所有的走廊都被利用上了。
學生劉偉告訴記者,這些天他們晚上或雙休日都在實驗室工作,這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常態,“平時只要一上完課我們就會到實驗室來,因為有項目,很多同學放假都沒有回家”。
組織學生做項目的是該院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主任李建永,作為當年“科研助理”的發起人之一,他向記者講了一個故事。
“科研助理”最初是機械工程學院幾名教師領著幾個“淘小子”做起來的。2002年春,學院有個酷愛科研的年輕教師姜生元,他想做項目,就找到實驗室的李建永等3名教師幫忙,又在學生中找了6個學習不太安分、但喜歡鼓搗實驗的“淘小子”,組成了一個小團隊,開始在校長特批的12平方米的小空間里做起了項目。
這個小團隊真正令學校“刮目相看”,是2003年他們研制的“氣動蠕動式纜索維護機器人”在第八屆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大賽中一舉斬獲一等獎。“參賽的都是重點大學,我們是唯一一所普通高校。”李建永說。
這期間,6個“淘小子”相繼畢業。入職不久,個個成績斐然。孫海亮被上海寶冶建設有限公司錄用,第二年就做技術管理工作。被認為最淘的任周燦,被上海的一家中國第二大汽車設計公司錄用,剛入職就是技術骨干。
“淘小子”們的成功,讓學院領導認識到,學生的興趣和潛質必須在實踐中激發出來。“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應該讓學生在科研實踐中培養對科學的熱愛、對專業的興趣和創新的精神。”孫麗霞說。
2004年,機械工程學院正式在全院采用“科研助理”的方法來培養學生。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一種新型培養學生的模式雛型呈現出來,即依托科研基地,以項目為紐帶,教師和學生融為一體,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組成團隊,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學院將其稱為大學生“科研助理”培養模式。
2005年,學院正式出臺以創新教育為主線、以“科研助理”培養模式為實踐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重新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取消傳統的系、教研室建制,組建課程組基層學術和教學組織,主管院長可直接指揮多個課程組。
在這個培養方案中,把保障學生進行創新實踐活動的實踐、空間和機會,通過制度化的方式確定了下來。
在時間上,有學制和學分保障,實行“2+2”分流教育,設立創新學分。對全體學生按照學生個性要求分類多方向培養,所有學生在前2年的學習中,必須完成4個創新學分,在后2年學習中,做“科研助理”、做項目得到的學分,可與其他實踐課程互換學分。在空間上,有穩固的、常態化場所。學院所有研究室(實驗室)同時作為學生實踐基地,師生共用。每個研究室(實驗室)都要按照研究方向招聘學生“科研助理”,他們既參與做課題和項目,也參與日常管理。在機會上,學院每年兩次按各自專業方向招聘學生“科研助理”,并且不受年級限制,學生根據興趣進入不同的研究室。
這樣的制度性設計,使學生在實踐培養上有了基本保障,尤其在大二后分流,做“科研助理”的學生創新學分得到90多分,可以和其他學科互換學分。這方面學校給學院是開綠燈的。
自2006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做“科研助理”,人數占到全院學生總數的20%以上。
“學生做‘科研助理’,主要目的不在于做成多大的項目,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把科學的方法、態度和精神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使學生一步步實現能力和素質的提升。”李建永說,“作為工程機械專業,我們認為應該按照企業對工程技術人才的要求來設計‘科研助理’的培養方式,通過做項目培養學生的工程技術能力,包括對項目的構思、設計、開發和實施能力等。”
項目成為培養學生的載體,學院為此專門設計了兩種做項目的方法:一是做真實的項目,二是從做小項目到做大項目,從低層次到高層次。
學院有創新實踐項目庫,經常保持在300個以上,涵蓋了學生自選項目、科技創新競賽項目、實驗室設備改造項目、教師的科研項目和教研項目、企業委托的開發項目等。
在做真實的項目過程中,學院設計了一套訓練方法,即每個學生“科研助理”都要從打雜做起,從做小項目到做大項目,一步步提高。大一、大二學生由教師和學長帶著做,基本掌握做項目做科研的方法;大三要具備設計能力,獨立完成項目從設計到實施的整個流程;大四要成為成熟的“科研助理”,能夠帶領和指導新的學生“科研助理”做項目。
在做項目的訓練和熏陶下,學生“科研助理”在畢業前不僅成熟地掌握了做項目和工程的方法、步驟和思路,還具備了很強的項目開發、設計和建造的能力,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團隊精神,有的還鍛煉出較強的領導能力。
真正檢驗學生能力和讓學生一展身手的時刻,是在畢業找工作的時候。記者了解到,學院本屆“科研助理”畢業生全都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我們的學生有過做課題做項目的經歷,他們在就業市場上很有優勢。很多學生找工作回來后說,面試時考的東西和他們平時做的事情幾乎一樣。”李建永說的時候非常開心。
(有刪減,來源:《中國教育報》201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