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永平/黑龍江省宏觀經濟研究所
卷首篇
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認識和思考
曲永平/黑龍江省宏觀經濟研究所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成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大決策。什么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當前理論界、學術界熱烈討論的重大問題。本文從混合所有制經濟提出的背景、意義入手,著重研究分析了宏觀、微觀層面上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涵義及需要關注的問題。
混合所有制經濟;認識;思考
混合所有制屬于生產關系當中的基本經濟制度范疇,它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斷調整和變化的。混合所有制在我國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它的實踐探索已進行了20多年。
混合所有制的出現和發展,主要源于國有企業改革,源于尋找國有制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形式和途徑。上世紀90年代,隨著國企改革的推進,客觀上要求突破不同所有權之間的壁壘,實現各種所有權的和平共處、共同繁榮,這就必須創造一種特殊的、能夠消除不同所有權相互排斥的共存載體——混合所有制應運而生。1997年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概念。2002年黨的“十六大”和此后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了要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發展趨勢,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混合所有制經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目前,中國已經有90%的國有企業進行了公司股份制改造;中央企業70%的凈資產已經屬于上市公司;中央企業以及子公司引入非公資本的企業戶數已經占到總戶數的52%以上;到2013年10月份,全國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已經占全部境內上市公司的80%以上,資產達到90%以上。
近年來,隨著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新一屆政府對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打破行政壁壘、行業壟斷,激發各所有制經濟活力,真正實現“國民共進”的決心更加堅定,十八屆三中全會把混合所有制確定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把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頭戲”來謀劃和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進入攻堅階段。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同時提出,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近期以中石化宣布吸收30%的民營股份為標志,進入落實操作階段。從實際意義上講,明確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導、鼓勵和支持發展混合所有制,是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后新的嘗試,通俗地講,就是國企讓出一條路給民企走,目的不是簡單的“分蛋糕”,而是共同把蛋糕做大。在這一過程中,國有企業在一些領域的壟斷格局將被打破,市場將增加更多的競爭活力。此外,民營資本的進入也將把市場化的高效率帶入國企內部,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也會改善公司治理,因而提高企業效率和競爭力。具體:
1.混合所有制經濟為盤活國有資產存量、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找到了有效的途徑。(優化存量資本、擴充增量資本、增強要素流動)。2.混合所有制經濟為實現政企分開創造了產權條件。3.混合所有制經濟為資金大規模聚合運作以及生產要素最優配置,拓展了廣闊的空間。4.混合所有制為國有企業順利轉制提供了有利的契機。
宏觀層面看,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指財產權分屬于不同性質所有者的經濟形式。它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制結構的非單一性,即在所有制結構中,既有國有、集體等公有制經濟,也有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還包括國有和集體成分的合資、合作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主要組織運營方式和實現形式就是股份制、公司制,具體包括由國家控股、參股與外資混合組成的中外合資企業,以及由國有資產和集體資產,國有、集體與個人資產,以及集體資產與個人資產等多種形式混合的股份制企業、公司制企業。
微觀層面看,黨的十八大關于“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精神,以及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要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精神均體現了國家促進非國有資本積極參與國企改革的基本思路。因此,我們認為將混合所有制經濟界定為國有資本和非國有資本的融合(或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的融合),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實際意義。
同時,混合所有制經濟同股份制一樣,都屬于中性的概念,并未表明某一社會所有制結構或某一企業經濟制度的基本屬性。同時也要看到,《決定》提出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我國現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并未提出其是我國現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唯一實現形式或主要實現形式。
從這個概念出發,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兩個關鍵點需要關注。
一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過程,就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國出現混合所有制經濟,主要源于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而規范的現代公司制是股權多元化的,除了原有的國有資本外,還要吸收其他非國有資本作為戰略投資者,公司公開上市還會有大量的民營企業和股民持有公司股票。只有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資產的評價問題、股份的轉讓問題以及經營權、決策權問題,才能得到更好地解決。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混合所有制的關鍵問題不在持股主體的多少,而是資本能否發揮應有的作用。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要靠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混合所有制建立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法人治理結構真正完善的過程。
二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需要進一步形成競爭性的、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決定》還要求,“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在制定負面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作為混合所有制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民營資本,早已被獲準進入某些國有資本占主導的行業,但至今在那些行業中,民營經濟的影響力仍然非常有限。這一方面與民營企業自身實力有關系,但更與存在各類隱性壁壘密切相關。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因此,項目核準、公共財政、金融支持等方面的配套改革需要及時跟進。
當前,在國家、央企和地方各個層面,發展混合所有制多有些實質性動作。
在國家層面,4月24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在交通、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清潔能源工程等7個方面,首批推出80個項目面向社會公開招標,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以合資、獨資、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建設營運。
在央企層面,主要是中石化和國家電網。中石化走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步。2月19日,中石化宣布,公司將啟動油氣銷售業務重組,引入民資實行混合所有制,且授權董事長在社會與民營資本的持股比例不超30%的情況下,行使有關權力。此舉被視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破冰之舉。3月31日,中石化所屬銷售業務板塊資產已整體注入公司全資子公司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4月1日起正式運作。新一輪國企改革浪潮之下,國家電網公司這個占據全國80%電網的超級壟斷性集團也計劃向民資敞開大門。據媒體報道,國網基本確定在直流特高壓、電動車充換電設施和抽水蓄能電站三個領域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目前正在制定具體的操作方案。
在地方層面,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各省國企改革相繼拉開序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如火如荼。截至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已有上海、甘肅、山東、江蘇、云南、貴州、重慶、天津、四川、湖北、江西、山西、北京、青海、廣東等超過20個省市發布了國資改革路線圖,在已經公布的方案中,近十個省市明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體時間和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