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北安市財政局
試論如何完善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趙紅/北安市財政局
政府間的財政轉移支付是國家為了實現其宏觀目標以及特定的財政目標,通過財政資金的轉移和使用,來縮小地區間財力的差距,實現各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手段。我國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在實行分稅制改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經過多年的不斷改革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向科學化和規范化的方向逐步完善。由于財政體制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要想更好地實現地區間均衡發展以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我國必須進一步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加強和完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1.經濟效應。強化中央的宏觀調控能力,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我國是一個實行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國家,市場在整個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但是市場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也存在著許多市場失靈的地方,此時就需要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建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可以貫徹和落實國家的各項政策、方針,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實現全社會的共同發展,促進經濟更快、更好、更穩定的發展。
2.公平化效應。縮小地區間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實現地區公平。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地區間的經濟水平、發展程度都極不平衡,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全社會的公平和共同富裕,因此需要通過政治、經濟、法律等手段和方法來調節不同地區間的收入水平,從而保證居民都能夠享受到相對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務。現階段我們國實現地區間公平的目標就是要逐步縮小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平均工資水平的發展差距,最終實現各個地區的公平發展。
3.均等化效應。調動地方財政的積極性,促進全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的實現。我國現在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全社會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然而公共服務不到位、公共產品短缺,公共需求和公共服務、公共產品的矛盾日益突出,教育、醫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已經成為全社會居民的迫切需求。各級政府要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保障,盡快實現全社會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1.遵循科學合理、規范統一的原則。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是決定該制度是否適用的前提條件。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無論在目標的制定、框架的構建、相關因素的選擇、操作程序的設計上,都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并根據我國政治、經濟的實際情況和財政運行規律,力求做到科學合理。規范統一是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內在要求,政府間不僅要事權劃分清晰、職能定位準確、政策目標明確,而且在財政轉移支付的規模和額度上應有嚴格的立法保障。
2.遵循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作為政府間集權與分權的制衡機制,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作用不僅在于彌補財政缺口,同時還是平衡縱向與橫向均衡的重要手段。如果地區間財力差距過大,不僅會使地區間經濟和社會發展差距拉大,同時會拉大公共服務水平,導致資源配置低效,貧富矛盾加劇,財政失去平衡穩固的內在機制。如果地區間財力差距過小(即財力完全平衡分配),則會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不利于調動地方政府增加收入和促進發展的積極性。因此,只有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使地區間財力差距保持在合理的區間范圍內,才會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保持地方政府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的相對均衡。
3.遵循公正、透明的原則。在制定與分配財政轉移支付金額時,要從制度和計量方式上保證對不同地區一視同仁。并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統一考慮客觀因素,在有利于公平稅負和市場資源配置的前提下,對每個地區的財政收入能力和支出需求進行系統的評定,制定標準撥款額度。改變決策主觀、操作模糊的做法,從規模安排、因素采集、標準核定等各個環節上做到公開、透明。
1.實施財政轉移支付橫向和縱向相結合的模式。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財政轉移支付模式是規范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世界各國的財政轉移支付模式可分為橫向、縱向、橫縱相結合三種,我國現行的財政轉移支付主要是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縱向的財政轉移支付。今后,我國可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和財政體制現狀,在我國實施財政轉移支付橫向和縱向相結合的模式。通過財政資金的縱向轉移可以實現國家的宏觀調控目標,通過財政資金的橫向轉移支付可以直接縮小各地區之間的財力差距,進一步實現各地區財力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
2.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的比重。我國現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中一個重大問題就是一般性轉移支付少、專項轉移支付過多。因此,應進一步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的比重,建立以一般性轉移支付為主、專項轉移支付為輔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一般性轉移支付應根據各個地區政府的財力情況,依據科學合理的計算方式計算所需財政轉移支付金額,中央政府不得附加任何條件及規定具體用途,地方政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自主安排使用,以此來彌補本地區的財力缺口,提高本地區公共服務水平。
3.規范專項轉移支付。在我國的財政轉移支付形式中,專項轉移支付所占的比重較大,在進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革時必須完善和優化專項轉移支付。首先,降低專項轉移支付的比重。我國應嚴格控制專項轉移支付的規模,對現有的專項轉移支付項目進行分類和整合,對于一些不必要的項目應逐步取消,對于一些新增項目應加大審查力度。其次,確立分配標準,規范資金的使用。確定專項轉移支付金額的標準,根據項目的重要程度以及項目的大小等具體因素確定金額,并將數據信息向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公布,接受相關部門和社會的監督。最后,加強對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的監督。為了確保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的高效合理利用,政府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監管體系,各級政府的財政部門、審計部門、社會公眾應充分發揮監督作用。各個監督部門應互相溝通,明確分工和職責,相互配合,促使專項轉移支付能夠做到公正、公開和透明。
4.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分稅制財政體制。財政轉移支付手段應以事權和財權的明確合理劃分為基礎,明確劃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事權、財權的范圍。我國憲法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職權進行了規定,政府間的事權劃分應當以成本效益分析為標準,將政府間相互交叉的事權徹底分開,明確各級政府間的開支責任,對政府間的共同事務,應當按照支出責任和收益程度的大小確定負擔比例,并以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將資金劃分到具體實施的政府,保證轉移支付的資金能夠切實做到專款專用。
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工程,在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必須根據現實情況不斷進行改革和完善,使其理論科學在實踐中具有可行性。我們要不斷的探索,根據以往經驗和現實環境,積極改進財政轉移支付的模式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的推進財政轉移支付的改革歷程,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我國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