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熙 盧 毅 李英杰
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和服務性行業,是國家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經濟的重點領域之一。目前,我國交通運輸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與資源、發展和環境的矛盾十分突出,成為近期和長遠交通運輸業發展面臨的“瓶頸”之一。為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加快推動交通運輸業發展轉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交通運輸業,交通運輸部于2013年5月22日印發了《加快推進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綠色循環低碳成為當前交通運輸業廣為接受的發展理念和行動方向,但是,行業內對綠色循環低碳交通概念還缺乏系統、深入的解讀,乃至存在諸多認識誤區。行業內有效貫徹《指導意見》,有賴于找到推進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的正確、簡明的管理原理和方法途徑。
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包含交通運輸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內涵,這里的“發展”強調的是量的選擇,“綠色”、“循環”、“低碳”則是質的要求和對“發展”方式、“量”的具體約束。綠色交通運輸發展、循環交通運輸發展和低碳交通運輸發展在概念背景、經濟學角度、內容、模式、本質等方面具有共同點。一是三者都是受20世紀后半期產生的新的綠色、循環、低碳等經濟思想的影響,是對交通運輸與人類、自然關系重新審視探索的結果,也是在交通運輸領域面對資源、環境和生態嚴重發生危機問題的自我反省和正本清源改進的結果。二是三者以包括人類在內的生態大系統為出發點,以生態學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原理為理論依據,處理資源與環境問題,為解決交通運輸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之間的矛盾,積極探索協調交通運輸活動與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三是三者具有相同的人類交通運輸活動和自然世界互相影響、互相依賴的系統觀,相同的在資源環境可承受范圍內的交通運輸發展發展觀,相同的節約、高效、清潔的交通運輸生產觀,相同的適度、循環的交通運輸消費觀。四是三者都主張改變傳統交通運輸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長為主要特點的發展模式,促進交通運輸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五是三者都是要成為生態交通運輸,提倡的是交通運輸活動應成為生態化過程的實踐理念,都是為了解決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問題提出的發展模式,綠色交通運輸是可持續發展的交通運輸,循環交通運輸支撐低碳交通運輸、導向綠色交通運輸。
綠色交通運輸發展、循環交通運輸發展和低碳交通運輸發展有共同點,但在核心內涵、理論基礎、涉及領域、評價標準等方面具有各自的不同點。一是綠色交通運輸的出發點都可歸結于環境保護,資源循環利用是循環交通運輸的主要內涵,低碳減排是氣候變化大背景下產生低碳交通運輸的根本性要求。二是三者主要針對的分別是環境問題、資源問題和氣候變化問題,對應的理論基礎分別為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和能源經濟學。三是循環交通運輸和低碳交通運輸解決問題是一種點對點的映射思路,講求著眼問題,從問題直接入手,是一種“自上而下”地解決交通運輸領域問題的方案,而綠色交通運輸解決問題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思路,針對交通運輸環境問題追溯而上探究交通運輸經濟社會產生的負外部性。四是循環交通運輸和低碳交通運輸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操作性,綠色交通運輸范疇可以包含一切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有關的交通運輸發展形態和模式等,具有較強的包容性;五是相對而言,循環交通運輸和低碳交通運輸兩者的評價指向具體、明確,可通過構建評價模型分別計算交通運輸生態效率和交通運輸碳生產力來評價其發展水平,而綠色交通運輸評價一般較難,通常要采用交通運輸綠色GDP核算方法,通過計算交通運輸綠色GDP占整個交通運輸GDP的比重衡量綠色交通運輸發展水平。
1.本質是發展模式的轉換
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的本質是發展模式的轉換。交通運輸與其他行業一樣是產生于人類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發展模式的轉型。之前,沒有將綠色、循環和低碳作為發展的約束條件,發展條件寬松,排放比較任意。但1992年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1997年UNFCCC的補充條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簽訂以來,產生了發展模式必須轉換的決定因素:二氧化碳排放有了限量,其排放權成為稀有資源。1997年84個國家、2009年183個國家(超過全球排放量的61%)共同約定,在2050年前將溫升控制在2度以內,并據規則將總量分與各國家和地區,2009年我國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
2.特征是“三低、三高”
不能簡單片面地將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理解為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三低”僅僅代表的是交通運輸綠色、循環和低碳,但不能完整準確地代表交通運輸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的概念內涵一定是交通運輸“綠色”、“循環”、“低碳”和“發展”四者概念內涵的有機統一。除了“三低”外,還有高循環、高碳匯、高效率的“三高”,“三低、三高”的特征能完整體現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的內涵。“零碳交通運輸”、“負碳交通運輸”的代價高昂,理論上有探討的價值,但目前推廣實施不具有現實性,不具有經濟的可行性。只有認識了高循環、高碳匯、高效率“三高”,意味不減或可持續增加交通運輸發展過程中的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資本的總和,地方政府和企業才有推進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的動力。
3.核心是提高碳生產率
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表示交通運輸的碳生產率:交通運輸碳生產率=交通運輸制度×(交通運輸產值/交通運輸二氧化碳排放量)。這一公式高度概括了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的核心內涵就是提高碳生產率,揭示了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的基本原理,可以成為理清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對策的基本分析框架。由此公式可見,提高碳生產率有3條途徑:增大分子、增大系數和減少分母。公式中的分子是交通運輸產值,其增加的基本途徑主要有促進行業技術進步、增加行業人力資本、推進行業產業升級、優化交通空間布局和提高產業競爭力等;分母是交通運輸二氧化碳排放量,其降低的基本途徑有優化交通運輸能源結構和提高能源效率、優化交通運輸產業結構、發展低碳交通、倡導低碳交通生活等;系數是交通運輸制度,其提高的基本途徑是通過交通運輸制度變革和創新,在增加交通運輸產值的同時降低單位產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這里的制度包括交通運輸的法律、政策、組織、文化等制度。
1.降低二氧化炭排放的途徑
現階段交通運輸可行的減碳措施主要有3條。
(1)技術性減碳。交通運輸領域最直接的減碳措施就是技術性減碳,主要是通過先進的節能環保技術,持續變革交通運輸工具和條件。例如,汽車運用中大力推動小排量汽車發展達到減炭目的,促進電動運載工具的技術進步等,電動汽車、鐵路運輸電氣化等的使用推廣。但需注意的是,如果電的來源和安全性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一措施就不能全面實施。我國自然災害發生頻繁,鐵路電氣化運輸就必須控制在一定水平,以防止電網受損帶來的鐵路運輸癱瘓風險。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清潔能源的利用進步,直接促進交通運輸的減碳。智能交通系統的推進間接促進交通運輸減碳,提高運輸效率。
(2)結構性減碳。結構性減碳是新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中最為有效的交通運輸減碳措施。這一措施主要通過建立各種運輸方式構成,相互協調發展高效合理利用,一同完成客貨運輸的綜合交通體系。在國家層面推進建立鐵路、公路、航空、水運和管道等運輸方式綜合利用和發展的,技術先進、運輸結構合理、網絡化的交通運輸體系;在區域層面建設與國家上位交通運輸體系協調的綜合運輸體系;在城市層面大力建成多種運輸方式有機結合,協調運行,高效率、低成本、低排放的綜合交通體系。
(3)消費者減碳。消費者減碳措施就是引導消費者理性選擇出行方式,鼓勵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通過發展公共交通、交通需求管理、停車換乘、錯峰出行等方法都可以起到科學調整和管理交通需求、提高交通運行速度、節能減排和低碳的作用。
2.增加交通運輸產值的途徑
增加交通運輸產值不是唯產值而產值、盲目增加產值,而是一種考慮綠色循環低碳要求的增加產值的途徑。
(1)技術進步。在交通運輸領域積極應用清潔能源技術、碳封存技術、碳捕獲技術、碳匯技術、再利用技術、減量化技術、能源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生物技術、生態恢復技術等綠色循環低碳技術,可以達到兩方面效果:一是提高交通運輸生產率,增加產值;二是培育交通運輸綠色循環低碳產品,優化交通運輸產業和能源結構。前者是增大分子以提高碳生產率,后者市降低分母以提高碳生產率。
(2)人力資本。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科技進步依賴于人才,人力資本開發使用是交通運輸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特別是交通運輸綠色循環低碳人力資本的增加和開發,一方面直接增加交通運輸產值,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交通運輸減碳管理和技術水平的提高。
(3)產業升級。產業升級是指將交通運輸產業由低端向高端轉變,由傳統的交通運輸產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從資源和勞動密集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轉變,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高新技術的實施和現代服務業比重的增加,傳統加工制造業比重降低,是降低交通運輸業排放的重要途徑。通過產業升級促進物流、客運、公交等交通運輸組織與管理的創新,合理組織物流業與客運業,提高交通運輸產品附加值。
(4)空間布局。通過優化交通運輸資源配置的空間布局,促進交通運輸發展和減碳。通過加強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化建設、綜合運輸網絡布局優化、區域運輸通道統籌規劃建設、提升路網等級、客貨運站場優化布局、城鄉客運一體化、客貨運“零換乘”和“無縫銜接”等措施,激發交通運輸資源配置的集聚效應、網絡效應、規模效益。
(5)競爭力。產業競爭力的提高可以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交通運輸產值。只有具有強有力的競爭力才能獲得“微笑曲線”兩端的效益,在全球占據交通運輸的低碳高效產出的經濟地位。提高我國高端物流業的發展水平和質量,強化其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力,才能改變物流業在高端物流中的不利低位,同時要注重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的品牌產業、品牌企業、品牌企業家、品牌產品、品牌園區、品牌站場等。
3.提高交通運輸制度系數的途徑
提高交通運輸制度系數的途徑就是政府通過制定和推進實施交通運輸制度達到交通運輸提高碳生產率的目的。制度性減碳的主要途徑是建立有利于提高碳生產率的交通運輸市場的準入機制和退出機制。要在機動車管理政策、車用替代燃料和新能源載運工具、稅收工具、財政工具、交通規劃、城市規劃、區域規劃、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公眾交通法規等方面進行制度、政策和法規創新,通過制度影響上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增加交通運輸產值的兩條途徑,進而成為提高碳生產率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