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迎春/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克爾臺鄉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
卷首篇
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問題及對策
單迎春/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克爾臺鄉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75%的農業大國,農村、農業、農民問題,一直是黨和國家給予高度重視并千方百計努力搞好的問題。“三農問題”,歸根結底是農民收入問題。解決“三農問題”就是要從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農民增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尤其是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問題不僅直接關系著我國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生活質量的改善,農村小康的全面建設與農業現代化的盡早實現,而且也密切關系著整個國家與社會的長期穩定與發展。本文就當前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了探討,以此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農民;收入;增長
黨的十八大報告高度重視農民收入問題,明確提出要這不僅明確了“三農”工作的重要著力點,而且對實現農民增收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要求。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難點、重點和焦點都在農村。保持農民收入的持續穩步增長,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為此,建立健全和完善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勢在必行。因此,我們必須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信息不靈,盲目生產。目前,我國廣大農村信息網絡極不完善,信息進村入戶渠道不暢,信息內容不穩定、不完整。大多數農民在生產安排和結構調整上沒有一個能夠掌握國內、國際市場行情、發展前景的組織來引導,他們常以當前市場價格信息為導向,往往誤導農民“追漲”,導致新的結構類同,市場飽和的產品仍大量生產,農民增產不增收。在這種情況下,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的農民要想根據市場信息進行有效的生產經營決策難度很大,農民對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無所適從,只能根據上年的老行情進行決策或者跟著別人走,別人種什么,自己就種什么。其結果往往是一哄而上、產品雷同、集中上市。加上農村市場信息體系不完善,農民自身市場開拓能力有限,導致農產品銷售不暢,甚至低價傾銷,農民增產不增收。
2.市場主體弱,缺乏競爭能力。農村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怎么評價都不過分。但農村改革遠未完成。農村改革遠未完成的重要標志,就是廣大農民還沒有完全成為市場主體,或者說,還沒有成為完全的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競爭能力的強弱很大程度取決于競爭主體的強弱。農民弱,從根本上講,弱在了市場主體地位的不完全、不完善。加強農民市場主體地位建設,是改變農民弱勢的根本途徑。而從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的原理來講,加強農民市場主體地位建設,也是從根本上改變農業弱勢產業地位的根本途徑。對分散經營的農民來說,即無基本的經營經驗,也沒有基本的談判能力和應變能力,與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上的大公司、大協會相比,是最弱勢的市場主體,不但不足以成為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主體,也沒有能力抵擋外國農產品的涌入。
3.農村產品的工業化、產業化水平低,難以對農民收入的較快增長形成強大的產業推動力。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的農業產業化水平還很低,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目前,我國總體上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低,市場競爭能力不強,龍頭企業和綜合性批發市場的發展不足,阻礙了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制約了農業產業鏈條的延伸,在相當程度上降低了農業和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1.提高信息渠道暢通性保證農民增收。信息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經濟資源,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是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更急需實行信息化。傳統的農村信息傳播主要靠當地的“意見領袖”來完成,“德高望重”和“見多識廣”成為他們評價信息質量的重要尺度,農民獲得信息談不上什么時效,其真實性也無法得到保證。隨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農民也身不由己地逐步被卷入市場經濟大潮,對信息傳播的媒介有了新的要求,充滿了希望與期待。通過信息溝通,我們可以在網絡學習先進實用種養技術、標準化技術、產業形勢分析、農民致富典型、農業政策等各類農村科普信息,這些都在促進農產品有效流通,促進農業招商引資,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進新農村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著力提高培訓力度,促進農民增收。首先,要使農業科技創新與技術推廣體系的不斷完善,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通過強化農村適用技術培訓,提高了廣大農民特別是戶主的科技文化素質。同時適應廣大農戶的實際需要,大力推進技物結合的綜合配套服務,提高了農業科技成果的入戶率。通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能力,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技能培訓起到了送出一個,帶動一家,影響一片的效果。其次,要立足當前,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挖掘農業內部就業增收的潛力,促進中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本地就業創業,也要放眼長遠,針對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性培訓,提高勞動力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術技能,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實現農民穩定就業、持續增收。
3.把堅持市場導向作為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立足點。要始終堅持市場導向原則,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著力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同時,加快建立城鄉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大力調整城鄉關系,把農村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統籌城鄉規劃布局,統籌城鄉建設,優化城鄉資源配置,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和聚集,加快突破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瓶頸制約,著力形成符合我區實際的城鄉互動、工農互促、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要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品質和效益。要從各地資源稟賦出發,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特而專、精而奇的各種特色農產品生產,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推動一村一品發展,促進當地農民增收。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并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專業合作社等方式,推動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標準化,并讓農民分享到產后環節的利潤,促進農民增收。
總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民,核心是增加農民收入。增加農民收入對解決好“三農”問題乃至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必須牽住農民增收這一“牛鼻子”,要增強對農民增收重要性的認識,把促進農民增收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明確方向,理清路子,找準突破口,采取綜合措施,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