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龍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新區支行
試論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
劉明/龍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新區支行
社會保障制度是經濟發展的產物,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結構需要進一步改進與完善,更需要建立與社會發展想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本文淺析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以逐步完善現行的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問題;措施
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通過立法而制定的社會保險、救助、補貼等一系列制度的總稱,是現代國家最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之一。社會保障制度是通過集體投保、個人投保、國家資助、強制儲蓄的辦法籌集資金,國家對生活水平達不到最低標準者實行救助,對暫時或永久失去勞動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進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和文化福利,保持社會安定,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現代國家必須制定社會保障法律規范,保證社會保障制度真正得到貫徹實施。
1.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是以社會保險費征繳和發放為基礎、以部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居民生活救濟為輔助而形成的一套制度。由于全國各地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短期內更加難以形成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法制化建設也就相應地受到經濟的影響而滯后,最終導致各地社會保障的做法難以統一。
2.保險費的統籌層次低,覆蓋面較窄。目前突出的問題是保險費的統籌層次低,國家要求各地區盡快實現省級統籌,但大部分地區只是落實到地市級統籌,并且不少地方還存在縣級統籌,這就給社會保障最終的統一設置的障礙。覆蓋全體公民的社會保障制度才是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可是目前參加城鎮社會保險的單位絕大多數仍為原來的國有、集體企業。
3.基金的管理漏洞頻出。我國社會保障政出多門,不利于社會保障制度的管理。特別在養老保險方面,逃避參保的企業不在少數,不合規定的提前退休比如辦理虛假的殘疾證和開具虛假的病退證明的大有人在。在失業保險方面也是出現了新的問題,隨著下崗與失業并軌,不少省市失業保險金出現收不付出的現象。
4.社會保障標準不一,無法銜接。各地各單位保障條件不一樣,水平不一樣,導致全社會公民之間權益分配的不平等,影響了社會保障事業的健康發展。在干部異地交流、調動時或因機構改革分流到企業的人員養老保險關系無法銜接。一些地區對勞動者在不同所有制單位之間流動時社會保障如何銜接的問題還沒有相應的對策。
1.調整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1)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擴面要以外商投資企業和新型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為參保重點,實現全覆蓋。在擴面過程中,還應注意到重復參保問題。統籌地區的各地市級社會保險機構之間可將不繳費、中斷繳費或欠費人員基本情況拷貝副本,相互交換、協查核驗其是否重復參保。
(2)做好做實個人賬戶。目前,最大的問題即社會保障基金的代際轉移,即用現在在職職工的繳費,用于目前的離退休人員的社會保障支出。因此,要加強對統賬關系和結構的調整,即統籌基金與個人賬戶基金分開管理,分開記賬,個人賬戶實行實賬積累。此外,要通過各種方法使個人賬戶基金運營效益高于個人賬戶記賬利率,反之,空賬將會繼續出現。
(3)搞好不同統籌范圍社會保險制度相互銜接,要做好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之間職工的養老保險關系的銜接。確保兩類養老保險在政策上的統一性;實行統一的養老保險待遇標準;解決好事改企職工的養老保險問題。
2.加快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搞好城鎮職工大病醫療,堅持醫療保險、醫療機構和藥品流通體制“三改并舉”的方針,按照“穩步擴面、狠抓管理、健全系統、完善政策”的工作思路,努力擴大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覆蓋面,督促尚未開始實施的地區盡快啟動實施,加快建立對醫患保三方制約激勵相結合的利益分擔機制和醫療服務機構的競爭機制,推進醫療保險制度改革。
3.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的使用與管理。
(1)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充實社會保障基金。一是要建立社會保障預算體系。建立社會保障預算體系可以保證養老保險基金的專款專用,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二是財政當年收支結余的部分也應用于充實社會保險基金,及時地按硬性指標撥付到位。
(2)建立清欠企業欠費監控制度。摸清欠費企業底數,加強基礎信息管理,是完成清欠任務的重要環節。要搞準欠費企業基本信息,抓好數據庫建設,對欠費企業進行動態監控。其次,各級政府要建立目標責任制,加強輿論監督,采取聯合行動,充分發揮有關部門的作用并形成合力。
(3)嚴格控制提前退休,適當延長退休年齡。延長退休年齡可采取分步走,在做到按法定退休年齡退休后,再取消男女差別,最后逐步達到將退休年齡延長的目的。在退休時,把養老金待遇與繳費年限、退休年齡掛鉤,適當延長獲得全額基礎養老金的繳費年限,提前退休要相應地減少養老待遇,推遲退休年齡可增發養老待遇。
(4)強化管理,用好社會保障基金。社會保障基金在保值增值的運營過程中,投資的安全性和流動性要求,較之贏利性來得更為重要。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強化對社保基金的管理。
5.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農民對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問題的需求是客觀的,是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采取逐步推進的策略,實行自我負責為主、集體補助為輔、政策引導與政府適度介入相結合,來規范農村的社會保障事務。
6.加快社會保障立法步伐。社會保障制度必須有可靠的法律依據來保證。在我國現階段,很難制定出一部在社會保障領域起綜合性規范統率作用的基本法。根據憲法以及社會主義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方針和目標綱要,按照社會保障領域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大項目的需要,可分別制定出幾個平行的、內容相互聯系協調的法律。
7.發揮財政在社會保障中的主導作用。建立社會保障預算。財政參與社會保障管理,首要的問題是必須盡快把社會保障預算建立起來。改變目前社會保障資金管理上的混亂局面。加強對社會保障結余資金的管理。為了保證這部分資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從而能夠均衡及時滿足社會保障的支付需求,必須將社會保障結余資金引導到可靠有效的投資上。建立健全社會保障財務會計制度,加強財政對社會保障財務會計工作的領導和監督。
[1]李增梅、孔慶梅.健全與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J].中國衛生經濟2007(5).
[2]王兆寧.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集團經濟研究.2007(6).
[3]李秀玲.制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障礙分析與解決措施[J].時代貿易.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