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艷紅/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敖林西伯鄉政府
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構建中應注意的問題
白艷紅/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敖林西伯鄉政府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與實踐一直是我國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有利于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發展以循環經濟為中心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現實可行途徑。
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構建;注意的問題
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生態型村鎮建設,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形式,各地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要從制度創新入手,實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實有效的措施。要分階段、逐步地推行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要根據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部署,以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為手段,開發利用本地區的農業資源,逐步實現農戶清潔生產、減少排放、資源綜合利用、農區公共衛生狀況好轉、直至農業企業的生態轉型,走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針對循環型農業發展現狀,主要應從以下三個層面推進循環型農業的均衡發展。
1.農業資源的區域循環。政府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促進農業部門形成防區域的資源層級利用關系。從而可使各系統之間通過產品、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交換與利用而互相銜接,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生態產業網絡,使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廢棄物得到有效利用、環境污染減少到最低水平。典型模式是以鄉鎮工業小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為依托,合理延伸產業鏈條,同時通過資源層級利用鏈條的交叉,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從而實現農業資源良好的區域內循環。
2.農業資源的體內循環。農村鄉鎮企業要從清潔生產、綠色管理和零消耗、零污染抓起,實施物料閉路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把一種產品產生的廢棄物變成另一種產品的原料,并根據不同的對象建立水循環、原材料多層次利用和循環使用、節能和能源重復利用、“三廢”控制與綜合利用等良性循環體系。如種養業中的農作物秸稈喂牲畜;畜糞便變成沼氣;沼氣液還田施肥、豬糞高溫發酵后的肥水養魚;養過魚的水澆灌農作物;農作物的秸稈再用來飼養牲畜便屬于農業資源的體內循環。
3.農業資源的微循環。主要是指建立和推廣生態型家庭經濟,其典型模式是以生物食物鏈為平臺,組建以“種、養、加”和沼氣為鏈條的微型循環經濟,解決廁所衛生、畜圈衛生、秸稈氣化、排除污染、庭院綠化以及利用太陽能、風能等一系列相關問題。
實現農業生產資源的循環,很多情況下是通過大型沼氣工程把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結合在一起,客觀上要求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來實施,因而需要合理規劃和統籌安排。要考慮管道送沼氣半徑的經濟性,只有突破以村莊為單位的區域劃分,才能使大沼氣的規模經濟作用得以發揮。這也需要國家資金的扶持。多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村循環經濟建設,先后安排了一系列不同類型的專項資金補助,如生態家園富民計劃、農村小型能源項目、沼氣國債等,投資也在逐年加大。但這些資助項目多屬于小型項目,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建設大型項目具有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效應,但是所需資金數額較大,僅靠農戶投資往往不足,應由政府提供資金扶持。在理論上,循環經濟既具有公益性,也具有生產和供給的邊際成本小的特征,以企業等組織形式為運行基礎,主要由國家來投資建設,將會大大推進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進程。
技術是循環型農業發展的載體。我國目前在綠色技術方面還相當薄弱,為積極推行農業循環經濟,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相關技術的研發,從主要依賴物質資本和勞動力數量的增加,逐步轉變到更多依賴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源的提高上來,支持再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在農業清潔化生產的技術鏈接、綠色生產技術和農業資源多級轉化、高效利用與廢棄物再生技術、循環農業技術標準規范等層面開展整合與集成研究,逐漸建立相對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推動農業循環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1.投入減量化方面。循環型農業不僅要求大幅度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投入量,更要研制開發新型無毒、高效優質替代品,而且要在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和消費目的的前提下,所有物質投入量都要盡量削減和優化。在生產中要積極倡導農業清潔生產,減少物質投入,提高利用率,科學使用肥料、農藥、地膜等農資,減少污染。主要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施肥技術和方法,積極開展測土配方施肥試點,推廣精準施肥新技術。將微量元素及有機肥混合配方位用,同時結合其他方法(如沼氣制造有機肥),提高利用率,減少肥料損失,減輕環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開發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開發生物農藥取代化學農藥,加強對有害生物的生物治理,減少農藥使用量;加大可降解地膜研究開發的力度,可選取一些農區進行試點,采用切實可行的技術,實現地膜的大面積回收,待模式成熟后予以推廣應用。
2.農業廢棄資源循環利用。循環型農業應建立能和自然生態循環相統一的人工生態循環技術系統,既能保持“石油農業”所創造的高效勞動生產率,又要消除“石油農業”存在的諸多缺陷。因此除包括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之外,還需應用現代技術建立以農副產品廢棄物為主要原料的人工生態循環體系,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沼氣利用。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沼氣利用已從過去單純用作燃料和照明的生活領域向生產領域發展。沼氣利用應借助規模化養殖廠,在適合區域內建立畜禽養殖廠、規模化沼氣池、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沼氣生產的規模化,向周邊農戶和養殖廠自身輸出沼氣供做飯和照明,并且還可以利用沼液、沼渣發展綠色農產品種植,利用沼渣發展食用菌種植和禽畜養殖,再利用沼渣、沼液養魚,在此基礎上由農業向工業鏈接,從而使沼氣利用成為一個具有能源、生態、環保和其他社會效益的產業化系統,實現資源的價值創造。
(2)秸稈利用。我國目前秸稈的循環利用還處于初級階段,大多數未經加工和利用,不僅浪費資源,而且造成了大氣污染;即使是簡單的秸稈粉碎、鍘切和還田,也未普遍做到。因此在秸稈循環利用方面,應以豐富的秸稈資源為依托,吸收消化國際上先進的科技成果,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加大秸稈綜合利用的開發投入,形成自己的技術優勢,研究開發主導產品,提高產品檔次,提高附加值。
[1]司維.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構建與應用研究[J].山東大學,2007年.
[2]傅世樅,王大慶,侯喜梅,王宏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以巨浪牧場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2(13).
[3]翟緒軍.中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機制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