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臣/哈爾濱市阿城區亞溝林場
淺析如何提高我國林木種苗基礎地位
張學臣/哈爾濱市阿城區亞溝林場
為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生態環境的和諧開始成為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林木種苗是林業生產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在林業生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林木種苗建設正處于從數量保障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重要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強林木種苗質量監督管理顯的十分重要。現階段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的向前發展,為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現代化經濟體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加快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態環境的發展狀況。
林木種苗;發展生態;建設
林木種苗是植樹造林的物質基礎和希望,在林業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國務院對林業和生態建設高度重視,全社會對林業的認識空前提高,國家林業局對林業建設進行重大戰略調整,這些都為我國林木種苗事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空間。
林木種苗是一項重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是林業改革的心臟。只有將林木種苗這一基礎打好了,才能保證林改后期的持續穩定和順利進行。而林業改革是我國現階段充分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在吸取以往先發展后治理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吸取的經驗教訓,探索出一條邊發展邊治理的發展道路,注重經濟與生態的和諧發展,人文與生態的和諧發展,為經濟的發展免去了后顧之憂的同時,也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一個健康穩定綠色的生活環境。但是我國國土面積廣,覆蓋面積大,人員眾多和組成機構的復雜性,也讓我國現階段林木種苗面對著一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造成了嚴重的林業經濟損失和土地浪費嚴重的現象。但是通過各方努力,在過去的五年,是我國林木種苗發展的最快、投入最多的五年,也是我國林木種苗建設的春天。
過去的五年,我國的林木種苗如雨后春筍般的蓬勃發展。我國加大了對林木種苗的經濟投入和技術投入,大幅度改善了林木種苗生產
條件和技術裝備水平,提高了種苗生產的科技含量、產品質量和管理能力,形成了一批種苗生產基地,帶動了社會育苗發展,加速了種苗產業發展進程。
科技興種也是我國林木種苗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林木種苗的科技投入,下放了一批專業的林木科技人員,運用了最新科技,將常規的育種方法和最新高科技的育種方法相結合,培育出多個優良林苗品種,大大提高了木材使用率。
但是,我國的林木種苗在發展的同時依舊面臨著很多問題和很多不足之處。林木種苗主要用于很多山區及防護地帶,在我們種苗的階段,很多地方盲目的選種,導致林苗出現水土不服從而出現“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的現狀了,導致花了錢和大力氣去種的苗最后都干癟或者木材的矮小和不可用。無法起到想要和預期的效果。同時,也有很多地方,在一開始的時候農民的激情很高,但過了不久,植樹造林的熱情就退卻,從而造成“有田無人耕,有地無人種,有林無人管”的局面。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就是種了苗,植了樹,造了林卻無人照料。出現雜草比我們的林苗還要茂盛的景象或者是林苗表現出“缺營養的干黃或者停止生長”狀態。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
其次就是農民的積極性不高,服務不到位。在我國大范圍里面,農民對植樹造林的態度都是不咸不淡,缺乏積極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對植樹造林的作用缺乏一個健康正確的認識,對樹苗種好之后就不去管理的狀態,從而出現我們上述幾種情況的出現。
林木種苗是林業生產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保證造林綠化進度、提高營林質量、加速資源增長、實施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林業生產中一項帶有全局性、超前性、戰略性的基礎工作。
新時期我國林木種苗工作以新形勢下林業基本思路為指導,以科技為依托,按照林業分類經營、分區突破戰略,以全面提高林木種苗數量、質量、效益為核心:堅持下大力氣抓種苗,超前抓種苗,一把手抓種苗,堅持科技興種,加強種苗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形成以良種基地,采種基地,國有苗圃為依托的布局合理,穩產高產的林木種苗生產體系,初步實現種苗生產區域化,供應基地化,質量標準化,品種多樣化,造林良種化的目標。
1.要解決認識問題。樹木生長發育特性,決定了林木育種從開始投入到產出,要經歷漫長的過程。一個品種的選育要經過選優、建園、子代測定、區域試驗等多道工序,需要幾年、幾十年的時間:林木種苗培育從林木種子采集加工處理到苗木培育少則1年,多則3-5年。甚至十幾年,需要提前確定造林規模和樹種。所需各樹種苗木數量,以便超前準備;在林木良種生產建設效益上。林木良種生產本身投入大于產出,需要各級政府長期扶持。
2.要解決尊重科學的問題。林木種苗具有區域性強的特點,一個品種在甲地生長優良到乙地就不能保持其優良性狀,甚至不能成材、不能開花結果。這主要因為兩地自然條件差異,到乙地優良性狀不適應環境而發生改變,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采種育苗也應考慮地理環境因素,就地就近或由北向南逐漸引進,才能保證造林成活率和樹木良好生長發育。林木種苗是林業生產的第一道工序,其科技含量最密集、技術要求相當高。因此,要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從長計議,依據林業生產的規劃設計。應大力發展鄉土樹種,做到就地育苗、就地栽植,避免遠距離長途調撥。確需從外地引進優良品種,要遵循由北向南,逐步引種,小面積試驗,成功后大面積推廣的原則去實施,避免盲目引種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和損失。
3.要解決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問題。生產優質的林木種苗是解決生產力的問題。創造適宜林木種苗發展的寬松外部條件就是解決體制機制性障礙,改善生產關系,促進林木種苗健康發展的問題。當前。在很多地方存在著林木種苗生產與造林計劃脫節,造林計劃下達滯后于種苗生產的管理問題。一方面造林任務的計劃性與種苗生產的盲目性給種苗生產帶來波動性較大。另一方面造成先造林后等任務致使造林的規劃、計劃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生產、科研、管理脫節,林木種苗科研立項在一定程度上沒有急生產所急,致使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為生產力,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能。種苗社會化管理和服務難以適應新的形勢要求。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是:造林育苗計劃先行,育苗計劃要先行于造林計劃,將種苗這一物質基礎落實到實處,按照造林規劃設計,先行培育種苗,在實施造林,為保證種苗的品質和質量。與種苗生產者簽訂種苗使用合同,實行訂單育苗。
4.要解決長效機制問題。林木種子資源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是保持生態系統平衡的根本保障,關系到國家的生態安全;同時種子資源又是繁育林木良種的原始材料。是提高林地生產力的動力。因此,林木種子資源保護利用、林木良種生產和林木種子貯備工作。事關種苗和林業建設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問題。需要建立長期扶持制度。當地政府及其主管部門應當引起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