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艷平/拜泉縣排水管理處
中國經濟模式與低碳經濟
顧艷平/拜泉縣排水管理處
低碳經濟作為解決碳排放問題的“處方”正日益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將給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帶來新的挑戰。本文主要對比分析了中國傳統的經濟模式和低碳經濟模式,并提出實現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方式和方法。
經濟模式;低碳經濟;科學發展觀
全球氣候變暖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極度關注和對現有經濟發展模式的反思。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可以節能減排,還能夠充分利用資源、擴大市場需求、提供新的就業崗位。當前,我國面臨巨大的資源能源約束和環境壓力,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必須積極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制定長遠的指導戰略,出臺鼓勵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來引領和助推低碳經濟發展。
經濟模式是指在一定社會形態中,人們的經濟活動應該遵循的規范和準則,是進行社會價值判斷的依據和理論概括。傳統經濟是指我國在經濟發展中遵循的高耗能、污染嚴重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它存在很多弊病,因存在時間久遠,所以日益發展的經濟問題與環境能源問題的矛盾不斷加深,經濟模式的轉型成為必然。
低碳經濟是指一個經濟系統只有很少或沒有溫室氣體排出到大氣層,或指一個經濟系統的碳足印(碳足印指個人或者一個系統日常所釋放的溫室氣體)接近于或等于零。它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和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木特征,以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影響為基木要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木目的。低碳經濟的實質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區域的清潔發展、促進產品的低碳開發和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這是從能源上低碳能源演化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點的發展模式,是以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為目的的規制世界發展格局的新規則。低碳經濟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既需要理論指導也需要實際解決方案。低碳經濟是“淺綠色”的經濟向生態經濟過渡的生態資本主義的歷史形態。這是因為從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來看,它并未超越主流經濟學的理論范式;從低碳經濟的倡議來看,它是民主社會主義的生態化改良綱領;從低碳經濟話語霸權和實踐來看,碳市場本質是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的生態化轉型。面臨“低碳陷阱”,我們應該建立生態社會主義低碳經濟的話語權,并以循環經濟的作為低碳經濟運行的長效客觀機制。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從政策鏈的角度進行系統的創新國家能源安全政策、國家產業、金融和財政等經濟政策、公民參與社會政策、科技和人才政策、消費政策,以及文化政策。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具有經濟性、技術性和目標性3大特征,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轉變現有能源消費、經濟發展及人類生活方式。低碳經濟領域的國際競爭己經成為覆蓋政策、技術、資本和產業的全方位競爭,并且上升為國家戰略利益的競爭。低碳經濟既是一種關注溫室氣體排放的綠色經濟論,同時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是中國做負責的大國、實現和平崛起和叫一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應該借鑒國際低碳經濟發展經驗,在加強法律和政策支持、優化能源利用結構和產業結構、加強低碳技術的國際合作和自主研發能力、實施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以及倡導綠色消費等方面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其途徑在于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發展包括低碳經濟在內的循環經濟和節能經濟、清潔生產、生態經濟以及綠色消費,促進綠色發展。
對于中國如何發展低碳經濟,中國學者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金起文等提出,從中國應結合國家的“發展規劃”加快制定低碳經濟國家方案和行動路線圖,建立低碳經濟統計評價指標體系,并將發展低碳經濟納入中國“十一五”規劃,形成一個具有國家意志的,可操作的,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思路與實施方案。宋德勇等學者強調有效的政策工具是低碳經濟政策目標得以實現的根本保障,中國的低碳經濟政策工具設計應從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以主要依靠市場機制轉變,促進微觀經濟主體的生產、消費方式由“高碳”向“低碳”轉變。
1.加快有關低碳經濟的法制建設。
在全球為改善氣候而努力合作的大背景下,各國都在積極探索低碳經濟的實現形式,盡管各國采取的手段不同,但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用法律手段保證低碳經濟的推行。目前,我國雖然在有關低碳經濟的開發利用領域已經制定了一些法規、規劃,但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體系還很不健全。首先,有關立法在體系上還不完善,如石油、天然氣、原子能等主要領域的能源單行法律仍然缺位,同時也缺少能源公用事業法;其次,由于我國法制建設中“宜粗不宜細”的傳統,現有的能源立法規定不夠詳細,缺乏可操作性。另外,法律、規劃雖然也涉及到稅收優惠、補貼等手段,但卻沒有細化和執行程序。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完善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體系。
2.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低碳經濟的實現形式是合理調整能源結構,優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積極開發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近期,中國應把節能和煤炭的清潔利用作為重點,不斷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固碳技術的研發;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進氫燃料等新能源技術以及碳收集與埋存技術的應用;更長遠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潔凈煤、先進核能等為主體的可持續能源體系,并加快開發清潔的替代能源,尤其是戰略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費比重,向“低碳富氫”的方向發展。
3.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應對。
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從整體看,發達國家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啟動較早,政策工具多樣,值得我國深入研究和借鑒。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己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下,發達國家推出了一系列低碳經濟發展戰略與政策,主要包括:改造傳統高碳產業,加強低碳技術創新;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與新型清潔能源;應用市場機制與經濟杠桿,促使企業節能減排;加強國際范圍內的低碳技術協作等。面對低碳經濟的挑戰,中國政府應該深化低碳經濟的國際合作,大力推進清潔發展機制下的低碳經濟合作,進一步重視和提升區域組織下的低碳經濟合作,深化與美歐的低碳經濟合作。盡管中國低碳經濟國際合作局面己經打開,但是依然受到戰略互信、合作機制、技術出日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的制約,需要加強政府對話、增進戰略互信,積極深化合作機制,小斷豐富合作手段、提升合作空問,最終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路徑和必由之路。中國向低碳經濟模式轉型刻不容緩。中國的低碳經濟模式設計強調的是政府、市場、企業及居民之間形成的合力,促進微觀經濟主體的生產、消費方式由“高碳”向“低碳”轉變,實現發展與低碳的雙贏。
[1]李士,方虹,劉春平.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研究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7-9.
[2]付允,馬永歡,劉怡君,牛文元.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3):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