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逸男 武海東
(深圳大學經濟學院,廣東深圳 518060)
互聯網金融在金融各業態的發展研究
范逸男 武海東
(深圳大學經濟學院,廣東深圳 518060)
互聯網金融是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金融業發展的必然產物。本文在總結互聯網金融概念的基礎上,探究了金融各業態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本文認為,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走向高效、便捷、普惠道路的抓手。傳統金融行業要充分融合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模式,突破現有發展模式的瓶頸,從而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作為大數據時代的新生事物,必然存在著操作風險、系統風險和法律風險,本文從監管體系、安全體系和法律體系方面思考如何解決互聯網金融可能出現的各類風險。
互聯網金融;金融各業態;機遇與挑戰;風險防范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創新與發展,互聯網企業通過大數據挖掘、云計算、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的開發,逐步將業務領域滲入到金融領域,第三方互聯網支付、P2P網絡貸款、眾籌融資、小額貸款等互聯網金融模式應運而生。謝平等(2012)首先提出了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概念,指出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融資模式。人民銀行總行在《2013年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指出:“互聯網金融業在資金需求方與資金供給方之間提供了有別于傳統銀行業和證券市場的新渠道,提高了資金融通的效率,是現有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筆者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技術利用自身方便、快捷、大數據積累等優勢與傳統金融業務嫁接,即通過互聯網來實現投資、融資、支付、資產管理等行為的金融活動。
互聯網金融在中國迅速發展主要由兩方面原因驅動。首先,金融自由化發展的需要。目前,中國金融領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金融抑制,現有的金融服務不能滿足大量小微企業和個人多種多樣的金融服務需求。實現金融自由化是拓寬國內投融資渠道,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刺激經濟增長的必由之路。金融自由化包括利率自由化、業務范圍自由化、金融機構準入自由、資本自由流動等內容。互聯網企業通過大數據挖掘、云計算、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的開發,有利于實現金融業與其他各業態的融合,并且在互聯網平臺上更容易實現交易市場化,從而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另外,新一屆政府上臺以后對于金融創新保持包容和鼓勵的態度,為互聯網金融也提供了一定的政策發展空間。其次,互聯網企業拓寬經營領域的需要。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電商業迅速崛起,龐大的網絡用戶群體為互聯網企業的跨界經營提供了可能。另外,金融業持續高利潤回報使互聯網企業不再滿足于為金融業提供數據支持與維護,互聯網企業開始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優勢滲入傳統金融業務,加速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首先,互聯網金融服務主體更加廣泛。傳統金融模式下,金融服務對象通常是有一定財富積累的個人客戶和大型企業客戶,偏遠地方的人享受不到全面的金融服務,資產少的人享受不到優質的金融服務,即傳統金融服務既存在人為不可抗拒的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又存在精英模式下的金融排斥。與傳統金融模式相比,互聯網金融模式具有普惠和民主的特征,企業家、普通百姓都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進行各種金融交易,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并且交易程序簡化所引起的巨大效益更加普惠于普通老百姓。
其次,互聯網金融服務效率更高。傳統金融模式下,需要將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資于營業網點的建設,并且將大量資金用于渠道開拓和維護,其結果必然是營業成本居高不下而營業效率卻呈邊際遞減趨勢。與傳統金融模式相比,互聯網金融模式下支付直接通過網絡進行,集中支付系統與個人移動支付統一,大大減少了傳統金融模式下前端服務成本;另外,資金供需雙方可以通過網絡搜索平臺查找相匹配的資金規模和期限,降低了交易成本,從而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
最后,互聯網金融有利于交易雙方獲取相對對稱的市場信息。傳統金融模式下,投資者了解被投資企業的渠道單一,一般通過信息披露和信用評級機構獲得企業的財務信息和信用情況,信息搜集的成本較高。互聯網金融模式下,投資者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全面了解被投資企業的財力和信用情況,降低信息不對稱。
(一)互聯網金融模式在銀行業的發展
1.互聯網金融模式在銀行業的發展現狀。
互聯網金融利用其大數據、云計算、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等現代信息科技的優勢大舉進攻傳統銀行業,不同程度地滲入到銀行的資產業務、負債業務和中間業務,已經實現了融資多元化,存款理財化和支付電子化。
融資多元化以P2P網貸、阿里小貸和眾籌模式為代表。P2P網貸是資金供需雙方通過第三方網絡平臺進行資金匹配,由中介機構負責對借款方的經濟效益、經營管理水平、發展前景等情況進行詳細的考察,并收取賬戶管理費和服務費等收入。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統計,截止2014年4月底全國P2P網絡借貸平臺每月資金成交量已經超過160億,預計2014年年末月成交量會達到300億左右,平臺數量達到1300家左右,有效投資人會達到50萬人左右。自從2007年國外網絡借貸平臺模式引入中國以來,P2P網貸之所以在中國蓬勃發展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拓寬了交易邊界。P2P網貸對借款者的信用評估采取了標準、高效和獨立的第三方負責的形式,大大降低了借款者和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現實生活中毫無交集的兩個人之間能發生借貸;其次,降低交易成本。P2P網絡貸款的認購、交易和本息清收充分利用了現代信息技術,便利了資金供需的匹配,并且出借人將小額貸款分散到多個借款人對象,分散了投資風險;最后,為小微企業提供了融資的新途徑。由于小微企業、部分個人客戶等大眾客戶群體在銀行信用記錄少,并且缺乏有效的抵押品,交易金額小,銀行的運營成本較高,難以實現規模經濟,因此通常銀行無法滿足這部分客戶的金融需求,導致小微企業陷入融資難的困境,P2P網貸作為現代信息技術和民間金融組織形式結合的產物,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了一條新的融資途徑。
阿里小貸是阿里金融為阿里巴巴會員提供的一種純信用的貸款產品,債務人無需提供抵押品或者第三方擔保,僅憑自己的信用就能取得貸款,并且以借款人的信用程度進行還款保證。阿里小額貸款建立了一種目標完全不同于傳統銀行的金融制度,通過一系列的貸款技術創新,不但提供了放松抵押擔保制約的還款制度安排和緩解信息不對稱的途徑,而且還提供降低交易成本的技術,從而降低了低收入階層平等進入貸款市場的門檻。自2010年開始小微企業貸款業務,截至2014年2月,阿里小貸累計投放貸款已經超過1700億元,服務小微企業超過70萬家,戶均貸款余額不超過4萬元,不良率小于1%。
眾籌是利用互聯網和社交網絡,讓小企業、藝術家或者個人對公眾展示他們的創意,爭取大家的關注和支持,進而獲得所需要的資金援助。相對于傳統的融資方式,眾籌更為開放,能否獲得資金也不再是由項目的商業價值作為唯一標準,只要網友喜歡的項目,都可以通過眾籌方式獲得項目啟動的第一筆資金,為更多小本經營或者創作的人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據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全球眾籌融資平臺達到889個,較2012年增長38.7%。從全球范圍內來看,眾籌模式正在成為個人或小微企業通過網絡渠道進行低成本融資的草根渠道。
存款理財化以余額寶為代表的網絡理財產品直接沖擊銀行的存款業務。2013年6月,支付寶與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余額寶,僅僅17天吸引用戶251.56萬,累計存量轉入資金規模達57億元,人均投資額僅為1912.67元,遠遠低于傳統基金戶均7-8萬元,余額寶憑借其遠勝于銀行活期存款利率的高收益以及遠低于銀行理財產品5萬元門檻吸引了眾多低收入者,滿足了老百姓碎片化的理財需求,由此掀開了互聯網理財的熱潮,微信理財通,百度百賺,蘇寧零錢寶,網易現金寶等“寶寶軍團”順勢而起。從2014年開始,面對網絡理財產品同質化嚴重,協議存款到期,監管施壓,銀行理財絕地反擊等壓力,互聯網理財產品收益率開始下降,5月11日余額寶收益“破5”之后持續下跌,距上次余額寶7日年化收益率“破6”僅70天。網絡理財產品雖然將銀行存款引流出后又回歸銀行,但中間步驟的增多,大大降低了銀行利潤,對于推動利率市場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支付電子化主要是以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機構為代表的非銀行機構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履行第三方支付結算業務,直接影響銀行的中間業務。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日前發布《支付清算藍皮書: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4)》,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獲得《支付業務許可證》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已達250家;2013年第三方支付業務總體交易規模達到17.9萬億元,同比增長43.2%;而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更是異軍突起,交易規模達到12197.4億元,同比增速達707.0%。
2.銀行業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發展機遇、挑戰及發展建議。
雖然互聯網金融侵蝕了銀行的核心業務領域,但是也促進了銀行的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創新,比如傳統銀行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之下,紛紛完善電子銀行和電商平臺等互聯網金融業態,與互聯網企業的支付寶網上購物結算、人人貸獲得貸款、眾籌模式融資項目資金等業務直接形成競爭態勢。然而,銀行業與互聯網企業相互融合是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傳統銀行業應該把握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機遇,利用互聯網優勢積極調整未來發展戰略,通過共設子公司等形式共享牌照、平臺、技術、數據積累等優勢實現協同效應。
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銀行可以從兩方面實現戰略升級,從而促進未來銀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改變獲客渠道,提升客戶服務質量。互聯網技術發展帶來的大數據、云計算、社交網絡和搜索平臺有利于銀行深度挖掘、吸引新客戶,增加客戶粘合度,拉近與客戶的業務關系,促進銀行服務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提高銀行服務品質和效率。比如,通過與互聯網企業合作,通過線上與線下充分融合,一方面降低物理網點的營運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在銀行體系之內增強小微企業和個人客戶的金融交易體驗,拓寬銀行的服務邊界。其次,實現交易市場化,有效應對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作為交易平臺,具有價格發現的功能。將銀行的信貸體系嫁接于互聯網平臺,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優勢與銀行穩健的風險監控體系的融合,借貸雙方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直接議價成交,完全實現交易市場化。銀行可以通過互聯網金融市場利率走勢,判定客戶群的利率水平,實現利率市場化而不再依賴央行的基準利率指導。
(二)互聯網金融模式在證券業的發展
1.互聯網金融模式在證券業的發展現狀。
在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證券行業分三個階段試水互聯網金融。第一階段,證券行業實現初級互聯網金融,即直接將傳統業務互聯網化。2012年3月15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證券公司開立客戶賬戶規范》,放開了非現場開戶限制,隨后,招商證券、中信建投、華泰證券等券商紛紛開啟網上開戶模式,并推出手機移動證券搶占移動互聯網入口。這一階段主要是利用互聯網運營成本低、方便、快捷的優勢實現客戶服務效率的提高。第二階段,證券行業基于互聯網的業務創新,即利用互聯網促使投融資雙方直接在線上對接。2013年3月,方正證券泉友會天貓商城旗艦店營業,這是證券業內首家登陸第三方電商網站的公司。隨后,包括齊魯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等多家券商也紛紛試水電子商務。這些券商電商平臺基本定位于“金融超市”,主要銷售資訊及金融產品,旨在實現和優化普通客戶在證券公司體系內一站式的消費和投資體驗,并完善其支付功能,實現證券公司支付服務在整個產業鏈的完整應用。第三階段,形成基于互聯網思維的網絡證券平臺。網絡證券一般利用互聯網低門檻、大數據和智能化分析的優勢提供理財咨詢和理財規劃服務,如有償證券投資資訊、網上證券投資顧問、股票網上發行、買賣與推廣等。2014年4月4日,中信、平安、長城、華創、銀河以及國泰君安6家券商相繼宣布獲得互聯網證券業務試點資格。這一嘗試是在現行的制度下圍繞賬戶和產品兩大問題的網絡創新,即將原有的產品對接到互聯網渠道的基礎上通過互聯網的技術構架和業務邏輯實現網絡證券平臺的構建并服務于實體經濟。
2.證券業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發展機遇、挑戰及發展建議。
券商雖然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發展,但是來自互聯網企業的跨界競爭依然存在。券商要抓住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機遇,融合互聯網大數據、移動支付和社交網絡等優勢,將傳統證券行業的同質化競爭轉化為互聯網思維模式、信息技術整合應用能力的競爭。
券商可以從三方面進一步優化互聯網金融在證券行業的布局。首先,應積極布局金融商城的建設。目前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被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設計成為具有年化收益率、封閉期限、最低申購金額、風險評估水平等可比屬性的標準化金融產品,這些產品需要有多元的、開放的,競爭性的銷售渠道,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網絡證券平臺恰好提供了這一平臺。網絡證券平臺既有類余額寶的現金管理業務,也有OTC等復雜業務,這就需要各券商根據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原則,對接風險等級不同的客戶的投資需求。比如國泰君安就指出,要探索具備互聯網特色的適當性管理形式,針對不同的層級的賬戶權限及產品風險,匹配不同等級、不同方式的適當性管理規范,優化中低風險產品對應的購買流程,完善客戶體驗。其次,加強客戶服務平臺建設。金融產品具有不同于實物商品的復雜特征,互聯網證券平臺需要從賬戶管理服務、綜合賬戶理財服務、綜合支付服務和呼叫中心服務入手,關注客戶差異化的投資需求和偏好,設計多元化的產品滿足不同風險等級的客戶需求。同時,還需要關注客戶信息維護、訂單跟蹤查詢、客戶數據采集、行為分析等,從而為前端銷售提供精準營銷支持。最后,積極促進移動平臺的建設。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智能終端的更新換代,網絡證券服務需要進一步的自助化和碎片化,以突破傳統服務的地域和時間限制,從而擴展服務邊界和服務對象。未來券商移動終端產品既要包括行情、咨詢、委托和交易通道業務的應用,還要覆蓋非交易通道業務,比如集合理財、預約開戶、風險測評等,證券行業布局將逐步轉向具有移動化、社交化等特點的移動互聯的金融模式。
(三)互聯網金融模式在保險業的發展
1.互聯網金融模式在保險業的發展現狀。
互聯網金融模式在保險業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8年興起的在線保險業務。在線保險業務利用全國性保險網絡系統實現保單設計、投保、核保、繳費等后續服務的全過程,通過將線下保險產品和服務流程轉移到網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與傳統電話銷售和保險代理人面對面銷售相比,在線保險業務拓寬了營銷渠道,降低了營運成本,提高了運營效率。第二階段是隨著近年來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技術的發展而興起的互聯網保險業務。互聯網保險作為保險業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創新形式逐漸發展起來。與傳統的保險營銷方式不同,互聯網保險并不是簡單地把線下保險產品和服務流程搬到網上,而是考慮到客戶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即通過精準定位用戶,細分保險標的和風險因子,實現產品的定制化和定價的個性化。互聯網保險在設計路徑上也進行了創新,先利用渠道數據了解客戶的需求,設計第一代產品,然后投放市場并進行保單跟蹤查詢,通過分析反饋回來的渠道數據進行第二代產品的開發。即產品設計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體現了“服務即產品”的理念。
截至目前,已有超過2/3的保險公司自建在線商城,或通過第三方電商平臺分銷,近40家保險公司進駐了淘寶,中國人壽和中國太保等四家公司成立或籌建了保險電商公司。隨著2013年年底首家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保險的開業,互聯網保險的商業模式已形成官網、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網絡兼業代理、專業中介代理以及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等五大類鼎立之勢。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日前發布《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底,互聯網保險保費規模達291.15億元,近三年的總體增幅高達810%,從事互聯網保險業務的公司逾60家,年均增長率達46%,投保客戶達5436.66萬人,三年間增長了5倍多。
2.保險業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發展機遇、挑戰及發展建議。
龐大的互聯網金融市場為保險業拓寬獲客渠道,增加消費者保險服務體驗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有利于解決傳統保險業務所面臨的銷售渠道單一,保險產品同質化嚴重以及保險代理人素質較低等問題。
保險公司應該從四方面充分融合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優勢,實現保險業的轉型升級。首先,利用第三方銷售平臺將傳統保險業務切入互聯網金融領域。第三方銷售平臺包括專業的保險代理公司以及電商平臺,隨著未來網絡銷售和電子商務市場的擴大,與保險公司自建平臺相比,第三方銷售平臺將在流量和用戶方面積累更多明顯的優勢。例如,據統計2013年互聯網保險業務收入中85%以上保費收入為第三方銷售平臺貢獻,通過保險公司自建的互聯網平臺銷售的保費收入尚難以形成規模。其次,借力互聯網金融平臺實現保險產品多樣化,注重具有保險保障功能的保險產品的開發。雖然第三方銷售平臺對保費收入具有較大的貢獻率,但是第三方銷售平臺推出的產品多以短期的類余額寶理財型產品為主,這類產品更多具備的是理財功能,含有的保障功能相對較低。保險公司在互聯網保險產品開發上應注重客戶差異化需求,改變傳統的以追求保費增長為目標的粗放式的發展方式,注重保險產品開發、保險需求開發和投資者教育方面,使保險產品從以盈利為目的的理財投資工具向以保障互助為目的的保險產品回歸,真正實現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保險理念。再次,拓寬銷售渠道,增強客戶體驗。在傳統電話銷售和保險代理人銷售的基礎上,保險公司可以通過自有的網絡銷售平臺或者第三方銷售平臺進行品牌宣傳,增加客戶體驗。客戶進行網絡購買體驗后,將會增加客戶對公司的粘性,從而繼續在網站購買產品。保險公司通過網絡平臺獲得客戶信息之后,可以通過電話和Mail,提醒客戶續保,增強保單的持續性。最后,完善風險定價系統,提升風險管理能力。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將會把傳統保險業難以有效管理的風險因子納入監測范圍,從而完善風險定價系統。同時,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保險業也存在支付安全、客戶信息安全、資金安全等問題。互聯網保險企業既要利用互聯網技術識別傳統保險業面臨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等問題,比如通過與全國醫療系統聯網進行投保人健康狀況追蹤,投保人信息匹配等。還要不斷升級網絡系統,防止客戶信息泄露和資金惡意劃轉等問題。
首先,互聯網金融面臨著一定的操作風險。所面臨的操作風險主要來自于客戶在網絡申請賬戶的授權使用、安全管理、客戶信息交換對接、電子認證等風險,還包括客戶欠缺網絡操作安全等知識而暴露于操作風險之中。
其次,互聯網金融存在技術風險。互聯網技術促進了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同時也將網絡技術的穩定和安全性風險轉嫁給了互聯網金融,形成系統性風險。如技術漏洞、管理缺陷、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等引起的網絡安全隱患。另外系統性風險也包括互聯網金融企業與傳統金融機構之間因為業務關聯、聲譽風險等引發的風險傳染。
最后,互聯網金融存在法律風險。由于互聯網金融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目前尚未有完備的法律法規、行業制度與之配套,服務主體在開展業務時往往面對無法可依的局面而陷入監管真空的狀態,容易出現違法違規的情況。
面對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監管機構一方面要創新監管思路,提升監管質量和效能,另一方面要完善行業監管措施,促進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即從監管體系、安全體系、風險管理體系和法律體系方面入手全面防范互聯網金融可能出現的各類風險,同時也要給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政策空間,以鼓勵互聯網金融模式在金融各業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監管體系建設可以從三方面著手。第一,明確監管責任,創新監管模式。由于互聯網金融的經營模式已經突破傳統的分業經營的界限,表現為混業經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需要創新分業監管模式,實行交叉監管,增強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要明確交叉性金融業務的具體特征,明確監管職責和規則,避免出現監管真空的情況。第二,利用行業自律組織處理好行業發展與風險防范的關系。從目前互聯網金融企業發展現狀來看,普遍表現為注重短期業績發展,忽視業務風險及合規管理,例如P2P網貸平臺大規模倒閉現象時有發生。由于互聯網金融涉及領域廣泛,目前還沒有完整的監管法規出臺,可以先通過行業自律組織實現行業內的有效監督,比如廣東互聯網金融協會將推動會員對接央行征信系統,并通過制定行業標準和底線、黑白名單等機制,提高企業信用水平,實現行業自律。國內已經成立的行業協會包括廣東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和中關村互聯網金融協會。第三,鼓勵金融創新,實現監管的可預見性,引導、發揮市場主體企業自身的作用。互聯網金融作為新生事物必將促進傳統金融模式的創新,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新問題。監管層既不能過度干預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發展,抑制新生力量,又要提高預見風險的能力,防止潛在風險的蔓延。同時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應該引導企業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使企業從自身內部做到規范、合理發展,加強企業的自律。另外還需要鼓勵國內評級機構開發涉及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評級體系,以監管機構、評級機構和公證機構為主體,做到評級的公正可信,以季度為單位發布行業企業的相關評級,從而為行業的發展建立高標準的評級指數,規范互聯網企業的道德風險。
安全體系建設主要從三方面著手。第一,推進互聯網金融的統計監測。由于網絡交易的買賣雙方只需在平臺上注冊虛擬賬戶,并通過虛假商品交易就可完成洗錢、套現等非法行為。如國內第三方支付機構“快錢”為網絡賭博違法犯罪活動提供支付服務。因此,必須通過加強對互聯網金融平臺資金流向的動態監測,強化對貸款利率的監督檢查并對窗口加強指導,合理引導社會資金的有效流動。同時互聯網金融應先于社會網絡實名制建設推出互聯網金融交易實名化,推動互聯網金融交易雙方信息更加透明、公開,減少交易雙方決策的道德風險。交易的實名化也有利于更好地打擊洗錢、套現等非法金融活動。第二,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等基礎性工作。由于網絡融資平臺并未納入央行征信系統,平臺在撮合交易時就缺少對交易信息有效核實的手段,因此要大力發展個人信用信息評級服務市場,有效解決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第三,增強信息安全建設。美國“棱鏡門”事件不僅給國家安全提供了警示,也給處于移動互聯時代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大數據時代的互聯網金融交易,更應注意相關交易信息的安全保護。企業應在政府指導下,加強自身網絡安全建設,保護交易雙方的信息安全。第四,加強金融消費者教育和金融知識普及工作,增強風險防范意識。
法律體系建設主要從兩方面入手。第一,以立法形式確定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性質和法律地位。由于互聯網金融涉及領域廣泛,目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法律監管體系,所以要根據互聯網金融風險較大、傳播較快、影響廣泛的特點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建立金融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的監管機制,從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業務運作、資金管理以及網站安全管理等方面實施監管。例如今年5月,央行擬對余額寶等貨幣基金實施存款準備金管理,借此縮小監管套利空間。第二,構建互聯網金融市場的準入和退出機制。通過規定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注冊資本,運營
規則,內部制度建設的標準等提高準入門檻,并限定經營范圍防止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盲目擴張。對于經營效率低,缺乏競爭力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建立完善的市場退出機制。
[1]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12.
[2]巴曙松,譫鵬.互動與融合: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競爭新格局[J].中國農村金融,2012(24)
[3]張郁松,張智圣.互聯網金融時代的挑戰[J].財政金融,2013,(6):40-41.
[4]張萌.網絡金融的風險控制分析[J].時代經貿,2013,(4).
[5]張芬,吳江.國外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金融與經濟,(11):53-56.
The Internet Based Finance Mode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Financial Industry
Fan Yinan Wu Haidong
Internet based fi nance mode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context of the fi nancial industr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cept of Internet based fi nance mode, explores the various segments in the Internet based fi nance mod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Internet based fi nance mode is a holder for traditional fi nancial industry to the road of effi cient, convenient and general benifi cial. Traditional fi nancial industry should melt into the Internet based fi nance mode development, breaking the bottleneck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model, in order to achieve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net based fi nance mode as a new thing in big data era, there must be operational risk, systemic risk and legal risk, the paper thinking about how to solve the various risks that may arise from the Internet aspects of fi 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security system and the legal system.
Internet Based Finance Mode; The Financial Industr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Risk Prevention
F832
A
1009 - 3109(2014)05-0021-07
(責任編輯:何昆燁)
范逸男,女,漢族,碩士在讀,深圳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武海東,男,漢族,碩士在讀,深圳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