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亞東
(中國人民銀行德惠市支行,吉林德惠 130300)
2013年末德惠市轄區內在工商局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160家,其中:種植類家庭農場46家,生豬養殖家庭農場52家,肉牛養殖家庭農場8家,肉雞養殖農場54家。
在工商局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2986家,注冊資金達24億多元。按照經營類別分為:農資合作社、種植合作社、養殖合作社、農業機械合作社、收購加工合作社五大類別,遍布16個鄉鎮4個城區辦事處。
在工商局注冊登記的農村企業戶數3048戶,其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7 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9 戶。
我國對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原則是重發展、輕管理,鼓勵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壯大。目前看,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數量急劇增長,但就其質量看還存在很多的缺陷。
1.有形式、沒內容。從產權形式看,農村新型經濟主體為法人單位,應有獨立的注冊資金、經營場所、獨立的財務核算。但從實際的情況看,絕大多數農村新型經營主體還不具備法人單位的實質。主要表現為: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沒有真實的注冊資金(工商注冊登記時不需要驗資),農民專業合作社多數沒有獨立的經營場所,許多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沒有獨立的財務核算,或者財務核算流于形式,就其實質看還沒有達到法人單位的標準。
2.規模小、抵御風險能力弱。由于農民自身積累較低,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初期又得不到金融的支持,大多數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規模比較小。例如:種植類家庭農場的種植面積基本停留在50公頃至80公頃之間,種植面積達到100公頃以上的家庭農場還沒出現。生豬養殖農場生豬存量一般僅為200頭左右。農業機械合作社擁有的大型農業機械基本上只有幾臺,僅能滿足一個社的耕種需求。
3.管理不規范。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管理松散,內部規章不夠健全,財務管理流于形式,經營成果缺少可比性、可信性。由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設立門檻較低,有的僅辦理了工商登記,沒有辦理稅務登記、法人登記等必要手續,缺少組織機構代碼。有些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沒有開立銀行結算賬戶,或者雖有賬戶但一直無結算往來,金融機構很難判斷其真實經營情況。
為促進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經濟的支持力度,財政部出臺了《財政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縣域金融機構上年涉農貸款平均余額同比增長超過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給予獎勵。財政部、稅務總局出臺《關于農村金融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對金融機構農戶小額貸款的利息收入,免征營業稅。農戶小額貸款的利息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90%計入收入總額。人民銀行出臺了《縣域法人金融機構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當地貸款激勵政策》,對考核達標單位給予1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率優惠政策。眾多的利好政策,刺激金融機構加大了對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截至2013年末,德惠市農村企業貸款余額達123,055萬元,同比增加42,056萬元,增長51.9%。農村企業貸款余額占各項貸款余額的13.14%。除此之外,金融機構還通過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成員的授信貸款等多種形式支持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盡管金融支持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距離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金融需求還差得很遠。根據我們對100戶農村新型經營主體貸款滿意度的抽樣調查,滿意僅占8%,比較滿意的占14%,不滿意的占78%。家庭農場的不滿意度為100%。夏家店鄉某養殖場,建場投資100萬元,飼養2萬只蛋雞需要周轉資金50萬元,由于不能提供有效抵押資產,金融機構無法對其提供信貸支持,近60萬元的資金缺口完全依靠民間借貸款解決,每年利息支出近10萬元。高資金成本嚴重滯緩了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
一是農村企業地處農村地區,占有的土地為集地所有制,按現行《擔保法》規定:集體所有制土地不能當作抵押資產,因此農村企業的投資不能形成有效的抵押資產。二是土地流轉市場尚未有效形成,土地確權、流轉登記等配套措施尚未有效開展,土地經營權、宅基地抵押等貸款形式無法有效開展。三是農民專業合社、家庭農場沒有獨立的可執行資產。
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正處于發展初期,規模小,抵御風險能力弱,并且農業屬于弱質產業,信貸風險較高,當前施行的優惠政策不足以彌補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的損失,金融機構對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信貸投入意愿不高。我國雖然建立了農業保險制度,但保險范圍和保險能力都不能為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有效的保險。
一是農民信用意識淡薄,惡意逃廢金融債務的現象時有發生。二是信用體系建設滯后,不能為農村新型經營主體進行有效的信用評級。三是缺乏社會化中介服務。農村土地、財產等流轉所需的評估、登記、交易等配套中介服務不健全,農村依法可抵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等面臨抵押、處置及變現難,嚴重阻礙了金融信貸的投入。
需求產生供給。金融機構應立足于“三農”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積極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可結合人民銀行提出的主辦行制度,有針對性地對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在實驗的基礎上推廣可復制、操作性強的金融產品。對于已經成熟的金融產品,如: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糧食直補資金抵押貸款式,人民銀行應推動地方政府積極推廣。
一是借《征信管理條例》頒布的有利時機,培育征信企業,通過信用評價體系為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提供信用服務。二是加強信用意識的培育,人民銀行應利用“征信知識宣傳月”,組織金融機構加強對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信用意識的培育,樹立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信用意識。三是加大逃廢金融債務的打擊力度。經濟行為的選擇在于權衡收入與成本,我國信用意識不強,很大原因在于失信的成本不高。通過加大逃廢金融債務的打擊力度,可以提高經濟個體的信用意識。
建立涉農性質擔保公司,財政部門每年撥付一定數額的貸款償債風險基金,專門用于“三農”貸款損失補償。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可以本著自愿的原則,成為涉農擔保公司的成員,每年繳納一定數額的“共保貸”基金,作為貸款風險抵押金。農村新型經營主體需要信貸額度時,由涉農擔保公司擔保,金融機構為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授信。
加快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為金融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奠定基礎。進一步完善農村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和完善農村土地使用權的評估、流轉和法律咨詢等中介服務體系,適當降低評估和流轉費用。
人民銀行應有效運用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滿足中小金融機構支農資金需求,利用差額準備金政策支持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支持農村信用社改組農村商業銀行,明確其縣域法人主體地位,落實涉農金融機構新增貸款獎勵措施。國家財政部門應繼續加大對涉農信貸的補貼力度,探索建立涉農貸款優惠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