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生
(中國人民銀行榆樹市支行,吉林榆樹 130400)
技術性差錯退庫是指由于對工作疏忽而導致的預算收入退庫,主要是指納稅人誤開稅票、重復繳稅、繳稅后交易失敗、征收人員填票失誤、稅率使用錯誤等原因導致的退庫。由于技術性差錯退庫無需提供政策依據和其他部門審核,一直以來都是地方政府調節財政收入的首選手段,成為各級政府不多不少“準確”完成財政收入任務的“平衡器”。
通過對2009年-2012年榆樹市的國庫數據分析發現技術性差錯退庫具有以下特點:
2009-2012年,榆樹市技術性差錯退庫絕大部分發生在縣級國庫,縣級退庫金額分別占當年技術性差錯退庫的78.8%、81.9%、86.0%和90.2%,占比逐年提高。
2009-2012年,榆樹市季度末月技術性差錯共退庫7471.25萬元,占全年技術性差錯退庫的95.1%,其中12月單月技術性差錯退庫占全年比重達83.4%。
2009-2012年,技術性差錯退庫主要以非稅收入退庫為主,占技術性差錯退庫合計比重為86.5%。其中,政府性基金、行政事業性收費、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和罰沒收入四項合計占比達98.2%。分年來看,非稅收入退庫占比呈現逐年遞增態勢,2012年占比達89.7%,比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別提高7.8、12.4和11.7個百分點。
2012年季度末月共發生技術性差錯退庫1筆,退庫金額高達3850萬元,平均每筆技術性差錯退庫350萬元,其中,超500萬元大額退庫4筆。技術性差錯退庫對象包括財政部門、非稅收入執收單位和企業,其中對財政部門的退庫主要是將資金退至財政專戶。2009-2012年,榆樹全轄技術性差錯退庫合計7853.87萬元,其中,退到財政專戶的非稅收入6777.89萬元,占86.3%。
技術性差錯退庫的審批權屬于征收部門,操作簡單易行,地方政府財政部門往往在季度末月從政府性基金科目退出資金,再通過其他科目繳入公共預算收入,從而達到虛增收入的目的。或者在年末的最后幾個工作日,財政部門為了不超收,往往暫停非稅收入入庫而轉為退庫,達到剛好完成收入任務的目的。這種操作勢必造成國庫收入的虛假,完全背離了政府財政部門要求的國庫核算的“真實、準確”基本原則。
財政收入是衡量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各級政府每年均有具體的任務要求,也是各級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內容,財政收入一旦通過技術性差錯進行人為調節,失去真實性的同時,勢必同時喪失其參照性和參考性,極易造成決策部門判斷不準、決策錯誤,對財政收入的組織、部門預算支出的安排影響甚大,最終危害地方國民經濟發展。
財政專戶的開立過多、管理混亂是近幾年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財政部門自身也逐漸加大了管理力度,但效果一直不夠明顯,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管理自己”時,遇到影響自身利益時,往往無法下手。財政專戶是財政部門利用技術性差錯調節收入的必備工具,通過虛假造數完成硬性任務的現象不杜絕,對財政專戶的管理只能是紙上談兵。
將進入國庫的預算收入重新退出,涉及國家金庫資金安全,本應是極其嚴肅的政府行政行為,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嚴格的審核批準,最終審批權限歸屬于政府財政部門,政府財政部門也為此制定了大量的約束性規章制度。但現實工作中,財政部門出于自身需要,隨意行使退庫審批權限,利用技術性差錯退庫調節財政收入,勢必破壞包括退庫制度在內的國庫管理制度的嚴肅性,影響財政部門作為國家宏觀調控主導角色的社會公信力。
經理國家金庫,對國庫收支實施監督是《中國人民銀行法》、《國庫管理條列》賦予人民銀行的職責。人民銀行國庫部門應該適應不斷調整的部門職責,轉變監管理念,多從大方向提出監管意見,少糾纏細枝末節,重新審視傳統的監管內容和監管手段,與時俱進地探索國庫監管的新領域,變無從下手為建議獻策,充分利用財政部門參與制定的法律法規監督其真正執行,做到國庫監管“有理、有力、有節”,起到監管效果。
人民銀行國庫部門可充分利用TCBS、TIPS、TMIS等各種核算、統計數據,通過對日常核算票、賬、表數據的加工、比對、分析,剔除表面現象,挖掘數據背后的深層含義,加強對退庫情況的分析和經驗積累,保持對重要數據的敏感性,持之以恒長期關注,提高發現、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為國庫部門有的放矢實施退庫監管提供保障。
對預算收入退庫的管理,一直缺少統一規范、明確細致的制度和操作規程,人民銀行可以聯合財政、稅務、海關等部門,完善退庫業務管理操作細則,明確相關部門的責任義務,建立退庫監管體系,使退庫審批和監督更加規范有力。同時,人民銀行可以通過送閱調研報告、提交人大代表提案等途徑,提請各級政府、人大、審計機關加大對財政國庫收支的監管,強化依法辦事理念,確保國家預算收支合法合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