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利明 童光輝
1.推進鄉鎮財政機構規范化建設。首先,規范機構設置。由于不同鄉鎮之間自然條件、人文條件及經濟發展和財政收支管理水平差異極大,建議根據鄉鎮的實際情況,將不同鄉鎮劃分為三個類型:一類鄉鎮,即經濟發達、財政收支規模大、集聚和輻射作用明顯的鄉鎮,主要包括小城市培育試點鎮和省級中心鎮;二類鄉鎮,即經濟發展中等、政府可用財力能基本滿足政府基本支出需要的鄉鎮;三類鄉鎮,即經濟欠發達、財政收入規模小、主要依靠上級補助來維持政府運轉的鄉鎮。一類鄉鎮可以構建“一體兩翼”的機構模式,即以財政所為主體,行使財政管理的基本職能,以財政核算中心和財政服務大廳為基礎。財政核算中心主要負責鄉鎮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統一核算工作;財政服務大廳,作為鄉鎮財政乃至鄉鎮政府的對外服務窗口,負責政策咨詢、涉農補貼資金和社保資金的發放、各項稅費(包括醫保農民繳納部分)的征收等,實現一站式征收,方便服務對象。對二類、三類鄉鎮,根據工作的需要,建立財政所的同時,也可考慮設立為民服務窗口。其次,合理配置鄉鎮財政人員。鄉鎮財政機構人員配備要滿足基本業務工作開展的需要,建議二、三類鄉鎮配備鄉鎮財政工作人員一股不少于3人,一類鄉鎮不少于5人。同時,要科學設置崗位,提倡一人多崗,又相互交叉監管。再次,加強內部控制規范建設。建立規范、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覆蓋單位所有經濟活動的始終,同時,按照制衡性等原則實行定崗定責,確保不同部門或崗位之間權責分明,相互制約,相互監督。
2.完善部門預算,強化預算監督。財政國庫集中支付改革要與部門預算改革相互配套、相互銜接,不斷完善部門預算,進一步細化預算編制,使所有財政性資金的支付建立在明晰的預算基礎上。完善基礎信息數據庫、預算定額體系、費用標準體系,加強對編制、人員、資產、項目經費的動態管理,強化支出標準和項目庫建設,規范資產配置、使用、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夯實預算基礎管理。在預算編制、審核和執行過程中引入民主監督機制,使整個預算過程真正具備公共預算的概念,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預算審核的嚴肅性和預算執行的均衡性。
3.加強鄉鎮財政信息化建設,建立動態監控體系??h級財政要依托金財工程和數字財政建設,針對鄉財鄉管、鄉財縣管等管理方式和財政資金撥付程序,統一鄉鎮財政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等業務流程,加快開發、推廣應用鄉鎮財政管理軟件,提升鄉鎮財政管理水平。加強網絡信息系統建設,建立穩固的信息平臺,整合優化系統業務數據傳遞,健全以財政資金支付實時監控為中心、以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為支撐、以國庫集中支付系統和動態監控系統為手段、以內控管理和外部監督制度為基礎的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動態監控體系,對國庫集中支付過程進行全面監控。
(陳摘自《中國財政》2014年第16期《深化鄉鎮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實踐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