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明風
當前我國農業經營模式的政策指向和理論指導中,越來越傾向于以規模化、市場化、專業化、組織化等為代表的現代化經營模式。這種傾向的突出,一是政府客觀上存在追求糧食安全戰略目標、降低小農體系下過高交易成本以及體現政績觀(更多在地方政府層面)的迫切需要;二是在歐美澳等現代化經營農場“樣本”示范下,西方現代話語體系逐步取代本土話語體系,理論邏輯戰勝經驗邏輯;三是城鎮化背景下外部資本介入農村經濟獲取更多土地收益的沖動變得越來越強烈。
在這樣一個基本背景下,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將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目標方向,逐漸取代我國傳統的小農生產,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農業現代化和提高國家宏觀調控能力的現實需要。但是,由于人地關系高度緊張、就業問題突出、社會保障滯后、農村基層組織渙散等各種問題的存在,我國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建立就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是一個社會問題,面對規模化生產和小農生產的矛盾、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的矛盾,我們在考量經濟成本的同時,也要考量社會成本。
根據形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村社內部自發組織形成的經營主體,由分散的農戶基于村社內部的資金、勞動力和其他經濟資源結合而成;另一種是村社外部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而形成的經營主體。
對于以村社為邊界的農戶來說,內生形成的新型經營主體在其利益分配機制上通常會較好地保障個體農戶權益,但分散的小農經營模式會導致高昂的組織成本和“集體行動”的困境。而村社邊界之外工商資本介入而形成的經營主體,可以在更大范圍整合利用市場資源,快速形成規模化經營,但在資本與勞動博弈過程中,農戶的弱勢談判地位導致可分享的規模化收益相對較低,并且大規模的外部力量介入,可能導致農村社會基礎的解構。
對政府而言,就需要在追求農業規模經濟與控制社會成本之間權衡利弊、因地制宜、統籌兼顧。在支持不同類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過程中,要考慮國家、農戶、市場、企業等各方面的實際需求,制定不同的導向性政策。例如,對于山東、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等省,人地矛盾異常突出,農戶依然是農業生產的主力,政府應積極鼓勵內生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把組織化、規模化收益更多留在村內,這不僅利于農村經濟發展,還有效降低社會成本。而以黑龍江、吉林為代表的農業資源大省,人口相對較少,人地矛盾不太突出,政府更適宜支持外部工商資本力量的介入,以形成穩定的規模化經營,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
(成林摘自《地方財政研究》2014年第10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類型區分與政府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