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茵/遼陽中心醫院
加強會計誠信建設途徑分析
張茵/遼陽中心醫院
面對社會接連出現的會計失信案件,會計誠信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提供誠信、可靠的會計信息成為我們研究的焦點。本文試從影響會計誠信的因素、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及挽救途徑進行探索。
會計誠信;探索思考
會計誠信含義:誠信是指誠實、守信。誠實就是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不搞虛假;守信就是講信用,不失信,信譽至上。會計誠信是什么呢?朱镕基在給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題詞時寫下“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原則,不做假帳”這十六個字,對此作了最好的詮釋,即根據原始憑據按會計準則、原則記帳,編制會計報表及審計等。
1.危害市場經濟秩序。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信用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原則,沒有了信用,市場經濟就無法維系。如果市場經濟主體采取不誠信的手段,大量的會計資料不真實,不僅直接影響國家稅收,而且造成各項經濟指標失真,最終導致國家經濟政策與實際的偏離,影響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對宏觀經濟的有效控制,從而危害市場經濟秩序,產生嚴重的不公平競爭,損害國家及社會公眾利益,加劇信用危急。
2.危害會計資料使用者。會計資料的質量,不單純是單位的內部事務,也影響到會計資料使用者及時知悉、充分了解、有效利用會計資料的合法權益。對中小投資者而言,他們投資的主要依據是經審計后公布的會計報表,而會計報表的失真,將直接導致投資者利益得不到保障,從而失去他們對會計報表的可信度。
3.危害會計工作者自身。會計人員不誠信,輕者違背職業道德,不得再從事會計工作,重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銀廣廈通過偽造金融票據等手段,虛構主管業務收入和巨額利潤,尤其出具嚴重失實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東窗事發,其執業資格及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許可證被吊銷,簽字的兩名注冊會計師被依法嚴懲。為安然公司掩蓋造假事實的安達信會計事務所已被禁止向上市公司提供審計服務,并被美國各洲吊銷了營業執照。再就是有的會計人員違反國家的有關規定,虛開增值稅發票,嚴重損害了國家利益和企業利益,最終也受到了國家法律的嚴辦。
1.信息的不對稱是會計信息制造者提供虛假信息的前提。一般來講會計信息的制造者都直接參與公司的運作管理,控制著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擁有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而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由于多數不能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只能靠會計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信息來了解企業經營狀況。這就造成了會計信息的制造者與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會計信息的制造者可依主觀意愿向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
2.利益驅動的低成本使會計誠信受到嚴厲的挑戰。目前,我國對會計造假往往是“重經濟處罰、輕行政法律處罰;重對單位處罰、輕對個人處罰;重內部處理、輕外部公開處理”,從而削弱了法律效力。由于經濟處罰必須由股東權益來支付,也就是由投資者為公司的造假“埋單”,很少追究單位負責人及會計人員的個人責任。對造假者來說懲處的不到位即造假成本的低廉,為了達到某些目的不惜犧牲股東利益,沖破道德底線進行造假。
3.法律監督機制不完備,會計規范體系不完善。在日常工作中,經常出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造成企業法律意識淡薄,削弱了企業自我約束能力。當企業的的財務行為與會計法規制度發生抵觸時,往往片面強調搞活經營,而放松了對違紀違規行為的監督。況且目前會計監督、財政監督、審計監督。稅務監督等監督標準又不統一,各部門在管理上各自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種監督不能有機結合,不能從整體上有效地發揮監督作用。雖然有關部門每年都要進行稅收、財務物價檢查,會計師事務所每年都要對會計報表審計驗證,但其經常性、規范性以及廣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給企業內部會計監督提供有力的支持,進而難以形成有效的再監督機制。內部審計作為國家監督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代表著企業利益,通過企業經濟活動的監督和控制,保證國家財經法規的貫徹執行。單位領導迫于各種壓力,不得不設立內部審計部門。其實這種內部審計機構,往往不能被企業真正所接納,基本上起不到監督的作用。同時,滿足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運行需要的會計管理體系還沒有形成,會計規范體系也不完善,而企業又是社會各方利益的聯結點:即投資者從中獲取投資報酬,管理人員從中獲取薪金,政府從中獲取稅金。在許多情況下,各方利益經常發生沖突。投資者、管理者從個人角度出發更多考慮的是企業的微觀利益,政府則從全社會角度考慮的是實現國家資源最優配置的宏觀利益。微觀利益與宏觀利益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誘發了會計造假的產生。而我們國家對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處罰力度不大,使得違反會計法規的成本低廉且能給違法者帶來巨大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助漲了造假的氣焰。由于社會審計監督和會計咨詢、服務體系等法律監督機制尚未完備和充分發揮作用,使得會計人員常常是身不由己。
1、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誠信是全社會的誠信,要使政府官員、上市公司高管
人員和財會人員及廣大投資者,都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自覺接受誠信教育,遵循誠信規則,進一步強化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觀念,形成尊重誠信的社會氛圍,才能有效的防范不誠信行為的發生。
2.健全制度法規和完善監督職能。抓緊對市場規則的完善,健全各頂規章制度,在制度上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要切實認真建立會計從業人員的個人榮譽檔案,對其執業狀況、守法狀況等進行嚴格的登記,守信者受表彰,不守信者受處罰。發揮新聞媒體與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鼓勵媒介披露不講誠信的人和事,對不守誠信而造成嚴重后果者,不僅要在經濟上追究其責任,還要追究其法律責任。同時還要盡快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包括內部監督制度,董事會制度等,有條件的還要采用會計委派制度,并且認真執行和落實這些制度,進一步加強監督。
3.建立有效的內控制度,強化會計基礎工作。內部控制制度是現代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是企業內部財務管理的行為和規范,它能有效的起到保護企業資產的安全完整,防止舞弊現象的發生,能更好的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和完整。只有建立內部嵇核制度和內部牽制制度,才能形成嚴密的、較為完整的企業內控體系,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才能得到較好的解決。嚴格貫徹執行財政部印發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使日常會計處理的每一個環節都盡力達到標準規范的要求,并且認真制定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使之分工明確,才能促進會計行為的規范化,把會計信息質量落到實處。
4.加大對會計不誠信行為的處罰力度。借鑒外國成熟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修改完善相關法律和規章,加大對造假者的處罰力度,使其造假的預期成本遠遠大于其造假的效益,使造假者無利可圖,并根據《會計法》的規定追究單位負責人的法律責任,切實從根本上防止造假信息行為。
5.提高會計從業人員業務素質。會計人員是經濟信息的加工者,其素質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的質量。要加強學習教育,認真鋪設促使會計人員不斷更新知識、掌握符合經濟發展形勢會計理論的平臺。要進一步加強會計人員的后續教育,采取多種措施,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和工作水平。同時要抓好會計人員隊伍建設,把好入門關,真正把一批具有較高政治素質、工作能力和優秀年輕骨干充實到會計隊伍中來,才能有效抵制會計不誠信行為的發生。
綜上所述,加強會計誠信刻不容緩,我們必須從維護我國經濟建設秩序大局出發,從根本上加強教育和治理,來確保會計行業的真實性和可信性。所以說,重建會計誠信不僅是我們工作中的當務之急,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