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華
( 葛洲壩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91)
稅收籌劃亦稱做納稅籌劃、稅務籌劃。國際上對稅收籌劃的定義歸納不盡一致。印度稅務專家N.J.雅薩斯威在《個人投資和稅務籌劃》一書中說,“稅收籌劃是納稅人通過財務活動的安排,以充分利用稅收法規提供的包括減免在內的一切優惠,從而享得最大的稅收利益。[1]”荷蘭詭計財政文獻局(LBFD)《國際稅收辭典》是這樣定義的:“納稅籌劃是指通過納稅人經營活動或個人事務活動的安排,實現繳納最低的稅收”[2]。
目前,國內研究稅收籌劃的學者主要有中國人民大學的張中秀教授、上海財經大學的方衛平、國內的學者周華洋等人。但他們對稅收籌劃的研究大都在避稅,對稅收籌劃其他方面的研究還不太多。總的來說,目前在國內對稅收籌劃有三種不同的觀點:
一是認為稅收籌劃就是特指一種情況即節稅籌劃,也就是說將節稅與納稅籌劃等同的觀點。
二是將稅收籌劃外延延伸到各種類型的少繳稅、不繳稅的行為,甚至將逃稅策劃、騙稅策劃都包括在納稅籌劃的概念中,如果將第一種觀點稱為“狹義派”,那么第二種觀點應稱之為“廣義派”。我的觀點是以逃稅為代表的違法手段不屬于納稅籌劃范疇,稅收籌劃只包括一切采用合法和非違法手段進行的稅收方面的策劃和有利于納稅人的財務安排。因此,稅收籌劃的定義應歸納為:稅收籌劃是指納稅人在熟知相關稅收法律的基礎上,在符合稅法、不違反稅法的前提下,自行或通過中介代理機構的幫助,為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或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而對企業的生產、經營、財務決策和組織機構等經濟業務或行為的涉稅事項預先進行設計和策劃的過程。
1)不違法性。
2)目的性。
3)事前籌劃性。
4)時間性。
5)地域性。
6)專業性。
1)合法原則。進行合理避稅,應該以現行稅法及相關法律、國際慣例等為法律依據,要在熟知稅法規定的前提下,利用稅制構成要素中的稅負彈性進行合理避稅,符合稅法或者不違反稅法,這是區別于偷、逃、欠、抗、騙稅的關鍵。
2)保護性原則。納稅人要避免多繳稅款,在兼營不同稅種、不同稅率的貨物、勞務時,在出口貨物時,在同時經營應稅與免稅貨物時,要按不同稅率(退稅率)分別設賬、分別核算;在有混合銷售行為時,要掌握計稅原則。
3)時效性原則。時效性原則體現在充分利用資金的時間價值上,如銷售收入的確認、準予扣除項目的確認、增值稅進項稅額的確認與抵扣時間、銷售與銷項稅額的確認時間、出口退稅申報時間、減免稅期限等,都有時效性問題。
4)整體性綜合性原則。在進行一種稅的合理避稅時,還要考慮與之有關的其他稅種的稅負效應,進行整體籌劃。選優棄劣,避害取利,始終是合理避稅的根本原則。
稅率是決定納稅人稅負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各稅的稅率大多存在一定的差異,一般情況下,稅率低,應納稅額少,稅后利益就多。但是稅率低不一定等于稅后利益最大化。所以對稅率進行籌劃,可以尋求稅后利益最大化的最低稅負點或者最佳稅負點。
稅基是決定納稅人稅負高低的另一主要因素。各種稅對稅基的規定存在很大差異,對稅基進行籌劃可以實現稅后利益的最大化。對稅基進行籌劃既可以實現稅基的最小化,也可以通過對稅基實現時間的安排,即在遞延納稅、適用稅率、減免稅等方面獲取稅收利益。對稅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籌劃。
1)稅基遞延實現。稅基總量不變,稅基合法遞延實現,在一般情況下可遞延納稅,等于取得了資金的時間價值,取得了無息貸款,節約了融資成本;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稅基遞延等于降低了實際應納稅額;在適用累進稅率的情況下,有時可以防止稅率的攀升。但是,與稅基均衡實現和即期實現相比較,稅基遞延實現有時也會造成多納稅。
2)稅基均衡實現。稅基總量不變,稅基在各納稅期之間均衡實現,在有免征額或稅前扣除定額的情況下,可實現免征額或者稅前扣除的最大化;在適用累進稅率的情況下,可實現邊際稅率的最小化。但是,與稅基遞延實現和稅基即期實現相比較,稅基均衡實現有時也會導致稅收利益的減少。
3)稅基即期實現。稅基總量不變,稅基合法提前實現,在減免稅期間,可以實現減免稅的最大化。但是,與稅基遞延實現和均衡實現相比較,稅基即期實現有時也會造成稅收利益的減少。
4)稅基最小化。稅基總量合法減少,也可以減少納稅或者避免多納稅。
對稅收優惠進行籌劃,可以獲得稅后最大利益。
1)籌劃減免稅。國家為了實現不同的政策目標,幾乎在所有稅制中都規定有減免稅政策,尤其是主要稅種的減免稅政策更多,這形成了稅負的許多差異。研究各稅及各種減免稅的優惠待遇、條件以及對稅后利益的影響,通過合理地安排,可以取得明顯的稅收利益。
2)籌劃其他稅收優惠政策。出口退稅、外商投資企業再投資退稅、購買國產設備用新增所得稅抵免設備投資等稅收政策,具有許多稅收優惠條件,對這些稅收優惠政策進行籌劃,可以取得稅收利益。
有些稅種對納稅人的界定有一定差異,規定在一定條件下對某些有同樣行為的主體不納入征稅范圍。所以對納稅人進行籌劃,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免除納稅義務。但是,避免成為納稅人不一定就能實現稅后利益最大化。
納稅人不同的經濟業務往往繳納不同的稅種,形成不同的稅負結構,進而影響納稅人稅負的高低。對稅負結構進行籌劃,有利于實現稅后利益的最大化。
各國對國際稅收管轄權的規定存在較大差異,進而直接影響著跨國納稅人的稅負狀況,所以對國際稅收管轄權進行籌劃,可以取得明顯的稅收利益。
1)籌劃避免雙重征稅。在各國稅收的管轄中,多數國家奉行屬地和屬人雙重稅收管轄權原則,同時,為了解決重復征稅問題,又通過國際稅收協定或者單方面規定,采取了避免雙重征稅的措施。
2)籌劃跨國納稅人。各國對跨國納稅人中的居民一般規
定承擔無限納稅義務,對非居民固定承擔有限納稅義務。但是,對非居民納稅人的認定存在較大的差異,有的國家規定超過以一定的居住時間如三個月、半年、一年期為標準,也有的規定以是否有永久性住宅為標準。
盡管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呈現明顯的國際化趨勢,并且要求稅收協調的領域也明顯增多,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出現一例宏觀稅負及稅負結構完全相同的國家或地區,即各國或地區之間的宏觀稅負水平及其稅負結構都有差異甚至有較大差異。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所采納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會計政策包括不同層次,涉及具體會計原則和會計處理方法。
企業在發生某項經濟業務時,應該從允許選用的會計原則和會計處理方法中,選擇適合本企業實際情況的會計政策。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下,通過稅收籌劃的手段使企業稅收負擔最小化,從而降低成本,增加經濟效益,是目前企業增強競爭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從本質上說,稅收籌劃是合乎稅法精神的,它還將極大地促進我國稅收制度的完善和規范,促進我國依法治稅的進程以及稅收征管效率的提高。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稅收籌劃作為合法地為納稅人減少稅負、減低成本、增加經濟效益的手段,作為中國稅收法律體制完善的助推器,具有歷史必然性同時有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
[1]國際財政文獻局.國際稅收詞匯[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
[2]楊崇才.會計與納稅籌劃教程[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