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杰
綜合·復合·融合·創新——關于提高綜合素質,塑造復合型人才的專題講座
梁洪杰
在美國的一年,沒少聽到關于中國大陸教育的議論,大都認為中國大陸的中等教育比美國高,高等教育則不然,特別是在綜合素質方面,美國即使是學習理工的大學生,也大都懂文學、藝術,會欣賞戲劇、交響樂、芭蕾舞或美術作品。可我國的大學生,大都連國粹京劇都不會欣賞,就更不要說書畫類藝術了,除了所學本專業外,其他方面的知識所知甚少。
公共藝術課程是為培養現代化高素質人才而設立的限定性選修課程,對于提高審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國家教育部去年出臺了《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并付諸實施。大學也在所學專業的主課外,附加了與主課有密切關系的輔助課。可這并沒有引起多數同學的重視,有人認為學不學都可以,更有甚者,認為這是增加學生的負擔。對此,今天校領導請我和大家一起探討關于提高綜合素質、塑造復合型人才重要性的問題。
我的發言主要將闡明的是,當今時代呼喚復合型人才。為什么這樣講?過去怎么不提時代呼喚復合型人才呢?首先,我們可以通過對比來了解一下過去與現在有什么不同。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首先要明確的是: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人或生物為了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保ㄒ姟冬F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1991年版,第1025頁)俗話說,人生下來就得學會干活(活動和勞動),不會干活就得餓死。所謂怎樣生活,就是干什么。過去當父母為兒女想的就是:能讓兒子學一門好手藝,諸如木匠、瓦匠、石匠、銀匠、成衣匠;或給人“吃勞金”,當伙計,學做生意;或苦讀寒窗,為的是考個一官半職;農村則是學種田養禽畜。但不管學什么,學成了,學精了,就能養家糊口。女兒呢,就是將來嫁個好人家,嫁給一個有手藝的人,就會終身有靠。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碑斎?,女兒家也要學縫衣、燒飯、刺繡、織物,否則也難嫁出。搞藝術的要有“絕活兒”,如戲曲中的“吐火”,川劇的“變臉”;魔術、雜技、馬戲中的高難技巧等,憑此便可多掙錢、掙大錢、吃香的、喝辣的,可謂“一招兒鮮,吃遍天”??傊?,要有“打人的家巴什兒”。
穿、用講的是結實、耐用,說什么“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動不動就當人炫耀:“這物件兒,我家用了幾代人不壞,是我們的傳家寶啊!”有錢有地位的人穿著打扮不光為美,重要的是講身價。
現在則與過去不同。在經濟發展全球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當今時代,維生似乎已不成問題,只要你勞動,就不會餓死。聽說有百萬富翁跳樓自殺的,那不是因為他沒飯吃,而是在活法上出了問題。誠然,人各不同,活法亦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想活得有質量。就是人們常說的,要享受生活;要活得有價值、有意義。
那么,怎樣活才算是活得有質量?質,是性質、本質、實質;量,是數量。生活的優劣就是質量的好差。它主要由兩個方面組成: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物質,一般特指金錢和生活資料等,物質文化,就是創造和使用物質的知識和觀念。過去的觀念是提倡艱苦樸素為榮,現在是享受高檔名牌為優。但有一點,創造名優品牌的人和使用名優品牌的人都得是復合型人才,否則你創造不出來,也使用不了。當今人們的物質生活不光是滿足了衣、食、住、行的需要就行了。吃,不再只是為了吃飽吃好,而講究營養的搭配要科學合理;穿,不再是講結實、耐用,而追求美麗、時尚和保健。為此,有人發明制作了保暖內衣,既保暖,又薄又美,還有人發明制作了磁療內褲等新、特產品;用,不再是一物專用,而是多功能。如手機,不僅能打電話,又能發收短信、儲存信息,還能拍照、錄音、錄相、看電視、玩電子游藝等,樣式還得袖珍美麗。這就要求設計者必須是復合型人才。
精神文化是指一切相對于物質文化而言的、存在于人類記憶中的信息,它包括人類的知識、風俗、法律、宗教、藝術等。我們日常離不開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有學習、欣賞、娛樂、情感和按宗教、風俗所進行的民間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精神文化生活的位置越來越顯得重要了。一天24小時,去掉7小時工作,8小時睡眠,還有9小時,加上雙休日和節假日,都是休閑的時光,人們要欣賞文藝、要娛樂、要旅游觀光、要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等等,而且對質量的要求是越來越高。
欣賞文學時,不再滿足于閱讀文字,而是搬上了屏幕,應運而生成了詩歌小品、散文小品。如詩歌小品《青藏的藍》、散文小品《永遠的九月一日》等,它們出現在屏幕時,不僅有文字(視覺的),又有朗誦和音樂、音響(聽覺的),還有人物的表演(視聽兼有),使作品的藝術效果更佳。
欣賞舞蹈時,再不是停留在欣賞演員高難動作的技巧和形體美的展示,而是著重看演員對作品主題及人物的準確表達和刻畫,即——演員的表演。2007年4月,全國第四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共10場,場場使電視機前的觀眾心潮澎湃、興奮不已,其原因就是編導和表演者懂得了觀眾欣賞的不僅僅是競技,還有表演。不但技巧要高,難度要大,更重要的是貼近生活,散發出火辣辣的生活氣息,表演得真實動人;創意新,擺脫了傳統舞蹈模式的束縛,以鮮活的形式和創新的舞蹈語匯去表現豐富多彩的內容,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如《士兵兄弟》,兩個演員都有一條腿固定在“基石”上,舞姿可以傾倒、失重;“基石”可以旋轉,觀眾能360°看到演員各個角度的表演,在有限的空間里,能迸發出巨大的震撼力,簡直就是流動的雕塑!《孤獨的狼》表現出了一種蒼涼的美,不僅形似,而且神似。演員達到了像戲劇演員般真實的表演。就是說,不僅在“形于外”上下苦功,也在“動于中”上下了苦功。過去的舞蹈演員是不大注重內心體驗的,常常只是表現舞蹈情境中的一種情緒,而不是角色?!妒勘值堋匪詣尤?,就是演員在舞蹈中成功地塑造角色,把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一對戰友的生死情誼表演得那么細膩而動人,使人久久難忘。在素質考核中,從參賽演員對所出的即興小品題目的表現中,亦能看到生活的積累,表演的功底以及分析理解和構思能力等,這對于一個舞蹈演員來說,該是何等的重要。譬如一位選手點到的題目是:“猴子撈月”,僅僅不到一分鐘的考慮時間,構思從哪兒進入?當然必須得合乎生活邏輯,且表演要真實、形象,根據題目的特點,構思最好還能有些情趣。首先要明確的是“猴子”撈月,而不是“人”撈月,要說最合理還應該是個“小猴”,而不是個“老猴”;進一步則要想到,夜間,這個“小猴”跑到水邊來干什么?我們可以想像他渴了,來找水喝;那么,他到了水邊的第一個動作就應該是喝水,在不經意間發現了水中的月亮。咦?月亮不是在天上嗎?怎么跑到水中來了呢?他抬頭望了望夜空的圓月,用手比劃著,又低頭看了看河水,搔了搔腮,怎么水中還有一個月亮呢……?平時月亮到底是個什么玩意兒,始終是個謎,可惜不能把它摘下來看看。這回可好了,現在水中有一個,我就可以把它撈上來看個究竟啦!想到這兒,他慢慢地下了水,走近“月”旁,小心翼翼地猛地一撈,沒想到卻兩手空空,等水面平靜下來,“月亮”仍在那里。好哇,還藏得很深!小猴試探著換了個角度,猛地往深處一撈,腳一滑,跌入水中。他掙扎著,好不容易爬回了岸上,吐出口中的水,抖了抖身子,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回頭又望了望水中的“月亮”,感到疑惑而恐懼,莫非是魔鬼?想引誘我,淹死我?這可太可怕了!剛才多危險哪!他決定離開這兒,邊走還邊回頭看著……可是場上的選手沒這樣構思和表演,只是設計了一些猴子的動作,上得場來,直奔水中撈月,撈不上來就訕訕地走了。行動缺少邏輯性和合理性,感覺(發現)、判斷(分析思考并做出決定的思維過程)、行動(心理的、形體的)不有機,甚至缺少環節。再如,一位選手點的題目是《新帽子》。上得場來,感覺中,他就發現墻上掛著一頂帽子,接著,他疾步跑過去,摘下戴上,對著鏡子,高興地手舞足蹈……我說,他確實表現出了“帽子”,只不過他表現出的是他“喜歡的帽子”,并不是“新帽子”。如果他采取對比的方法,上場時頭上就戴著一頂舊帽子,在找完東西要走時意外發現了他期盼很久卻在當地買不到的一種新式樣的帽子,他飛快地跑過去將帽子摘下端詳著,欣賞著,這是誰給我買的呢……一定是我爸爸去上海出差回來給我買的……太漂亮了!隨手將頭上的舊帽子摘下來扔到一邊兒,端端正正地將新帽子戴在頭上,跑到大鏡子旁,照哇照哇,太棒了!爸爸呢?我真得當面好好謝謝他!接著,他邊跳邊舞著跑下……。這樣表演,才算把《新帽子》這個題目準確、鮮明地表現出來了。其他題目,諸如《第一次穿上舞鞋》《等待爸爸回來的孩子》《漏網之魚》《偷偷摸摸亂貼小廣告的人》《一個笑岔氣的老奶奶》《上班要遲到了》等等,除了要求選手要把題目的主要涵義——它的普遍性和共性突出地表現出來,還要把題目的特殊性和個性表現出來,這一點,往往容易被人忽略。能否達到這個要求,那就要看選手理解分析力的深淺、生活底蘊是否雄厚,想像力是否豐富,感受力是否強烈,藝術修養是否高深了,光靠形體美和有基本功還是遠遠不夠的。
欣賞聲樂節目時,人們再不喜歡過去那種筆挺直立、雙手相扣,或單手扶琴的呆板唱法,而是注重演員的表演,注重演員對歌詞的理解和體現。演員不僅唱的要好,還要有律動和肢體語言相伴,要與觀眾交流,達到心音同律的互動效果。就是音質差些,像有的時尚歌星,論嗓音,實在不好恭維,考音樂學院怕是也考不上,可觀眾就是喜歡他,究其原因,主要是他會表演,并把自己的不利條件轉換成有利條件,迎合人們求新求異的心理,創出自己獨有的特色。著名京劇老生周信芳,在藝術上勇于革新創造,表演注重內心體驗,雖然嗓音出了問題,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影響很廣,世稱“麒派”,藝名麒麟童,成為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中國的“民歌之父”、“西部歌王”王洛賓,根據青海民歌創作的“在那遙遠的地方”最后一段歌詞是:“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著細細的皮鞭不斷輕輕打在我身上?!碑斈悴涣私膺@段歌詞是怎么創作出來的時候,你會把它處理成一般的愛情感受,會唱得很柔情、很纏綿,甚至輕飄飄的;可當你了解到這段歌詞創作的歷程時,你就再也不會唱得那么輕松、那么浮柔了,至少要多一些深沉和感動!
如今主持人主持節目,只是字正腔圓地把事先準備好的主持詞背熟那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表演的功力,因為你本身就是在扮演“主持人”這個角色。你要在節目主題內容的制約下,與同臺人、臺下人以及鏡頭(電視機前的觀眾)進行交流,這種交流是會心的、有機的,帶有濃重的情感色彩的。所謂“煽情”,你在開懷之處不能把觀眾的笑聲煽下來,在動人之處不能把觀眾的眼淚煽下來,那怎么能稱得上是優秀的主持人?董卿、朱軍、倪萍等在這方面都很有功力。再一個重要的方面,就要看你的修養和氣質。修養,就是指一個人在知識、理論、藝術、思想等方面的水平。作為一名優秀的節目主持人,光有口才不行,還要懂文學、漢語、政治、歷史、地理、藝術、外語等等,總之,知識越多越好,應該是個“雜家”,肚囊要寬綽,因為這都是你表達內容時所需要的。一次,節目正在直播中,突然音響出了故障,一下子沒有聲音了!怎么辦?主持人靈機一動,改用啞語(手勢)主持,挽救了這尷尬的局面。這是對主持人的一次實戰考驗,正因為她具有應變能力并懂啞語,才闖過了這一關!氣質,是指人的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和他的風格、氣度,也是形象的內涵體現。主持人的形象是相當的重要,他不像演員能不斷上下場或更換鏡頭,觀眾是由始至終地盯著你,你得禁看、受看,光有個漂亮臉蛋兒不行,兩只大眼睛空空洞洞,是不會有魅力的,必須有氣質,有內涵。我認為,除了基因和血型外,修養決定氣質。沒有修養的人怎么會有好的氣質?一個學者、教授穿上普通的勞動服,他還是學者、教授;一個沒有文化修養的人,穿上再高檔的服裝,就是架上一付眼鏡,也看不出他是學者、教授。一個節目主持人如果修養淺薄,就是把語言技巧如重音、停頓、語氣、語調、節奏以及普通話掌握得再好,也不會打動人心的。央視節目主持人董卿、朱軍、朱迅、畢福劍、李詠、崔永元等等,他們之所以能表現得那么沉穩自若、駕輕就熟、隨機應變、游刃有余,而且那么幽默風趣、生動感人,絕不僅僅是有嘴皮子上的功夫,而且得益于他們知識的淵博、修養的厚重、氣質的超凡。他們中有的不僅是好節目主持人,也是好演員,如倪萍、王剛、黃薇、朱迅等。
由以上可以看出,從事藝術的人,只單一地認為學好本專業就完事大吉,文學和其他姊妹藝術與我無關的看法已不現實。什么“我是學聲樂的,表演、舞蹈與我無關”、“我是學影視劇表演的,舞蹈、聲樂、器樂與我無關”、“我是學播音主持的(或學器樂的),表演與我無關”等等,都已與時代不相適應。章子怡是因為學過舞蹈才在《十面埋伏》等影片中表演得那么出色。你不會樂器、不會唱歌,在影視劇中需要時,就得找替身,那是很難達到協調默契、嚴絲合縫的。要是演舞臺劇,那困難就更大了。過去,器樂多是伴奏,大都是在樂池或幕后;可如今,多是演奏,大都在臺上,你不投入、不會表演能行嗎?我曾在電視節目中看過一個4人女子小提琴演奏:她們披散著飄柔、浪漫且時尚的美發,身著袒露、緊身且性感的服飾,隨著奏出的優美琴聲,扭擺著窈窕的腰身,渾身都是節奏和韻律,那多變的表情就是情境中的音符,不僅讓觀眾有聽覺上的藝術享受,而且還有視覺的美感,演和奏相輔相成,聲情并茂,太美了!我還發現,當今的器樂合奏,當中間某些樂件暫停時,樂手也不是靜止地呆在那里沒事,而是隨著音樂的情緒和節奏,在那表演著。架子鼓手揮舞著鼓棒,不時的還穿插一些似雜技般的動作,看得觀眾瞠目結舌。所以說,光有純熟的技法還不行,還要具有個性化的表演才行。使其不單是聽覺藝術,而是視聽藝術。譬如演講,演,是表演藝術,主要是表情和動作;講,是語言藝術,是口才。好的演講不僅要做到立意高遠、視角新穎、有哲理,還要在表達你的觀點、主張、分析和評價時,要有激情、有說服力和煽動力,不僅要打動聽眾、說服聽眾,最好能使聽眾響應、動起來。這就需要演講者具有多方面的素質。著名龍江劇表演藝術家白淑賢不僅表演精湛,還因為她具有能用雙手在表演中正、反題詞和繪畫的絕活兒,多次摘取“梅花獎”的桂冠。如果當初她認為“我是學戲曲的,書法和繪畫和我無關”,就不會獲有今天非凡的藝術成就了。
科學、藝術,貴在發明、創新。能發明、創新的人,大都是復合型人才。泰勒博士認為:“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只有一種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蔽覀儼衙姘鼨C拆開,里面就是三樣東西:攪拌機、烘爐和鬧鐘。沒有一樣是新東西。面包機的發明者就是根據他對這三樣東西性能的了解,創造性地把它們跨領域結合在一起使用,就成了新東西。同樣,藝術的創新者,往往也都是在縱向繼承與橫向借鑒的基礎上,加上不同品類的嫁接、雜交而成。油畫融進國畫的技法就是創新;導演大師焦菊隱搞話劇(舶來品)民族化就是創新;還有人將莎士比亞的《馬克白斯》改編移植成為中國戲曲(取名《血手印》)也是創新。中國女魔術家趙育瑩本來是學舞蹈專業的,后改學魔術。她把中國古典舞蹈元素融入了魔術,竟能在舞蹈動作中變出44把扇子(《扇舞新韻》),不僅榮獲了世界魔術大賽金獎,而且還被譽為“東方魔女”。侯寶林本來是學京劇的,后改為相聲,如沒有原來京劇的底蘊,他也不會成為相聲大師。李谷一原本是湖南花鼓戲演員,后來卻成了著名歌唱家。如果你只單純地掌握一門藝術或一種技法,循規蹈矩、墨守成規是不行的,時代不同了,你不順應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更何談創新呢?“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也都必須有個創新的過程,而這當然都是那些復合型人才去完成的。你不懂古怎為今?不懂洋,怎為中?時代要求我們“建設應用型大學,培養應用型人才”,就是呼喚具有綜合素質的高、新復合型人才。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適應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求。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現在你得學會一把鑰匙開多把鎖;要學孫悟空有七十二變,變則通,通則行天下;要學有變形金剛一樣的肌體,能變幻成你無法想像到的模樣。想要有這樣的本領,就得博學。學工、學軍、學醫、學管理學等專業的人也應學文學、語言藝術和其他藝術,否則,一肚子學問講不出來,寫不出來,或講不好、寫不好,怎么能適應工作?怎么能當好專家、教授或領導?就是字也要寫好,往往你擇業填的第一張表,就是主考官對你的第一印象——字如其人。也許就因為字寫的太差而失掉了擇業的良機。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開始字寫得并不好,只是文章寫得好,科舉自信能考第一名,可主考視其字不如董侄,就將董列為第二名,他尊嚴受損,從此苦練書法成名,后官至尚書。楊振寧、李政道博士是著名的科學家,他們也愛文學、藝術,彈鋼琴、賞交響樂、芭蕾舞,善講演。一位學者說:“在愛因斯坦看來,科學和藝術之所以是相通的,還在于兩者均要以豐富的想像力為心理背景。倘若沒有詩人般的想像力,愛因斯坦怎能以驚人的洞察力闡明相對論原理?藝術的想像力往往會刺激科學所必須的想像力。音樂、繪畫和文學不會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卻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豐富你的想像力,提高你的審美和精神境界,從而有助于你成為愛因斯坦。這也是愛因斯坦左腳踏在科學上,右腳踏在藝術上的原因之一。”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家,但他還是自然科學家、工程師。在繪畫方面,他把科學知識和藝術想像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繪畫的表現水平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在音樂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能演奏七弦琴,還能制造樂器。如果你在他的名畫《最后的晚餐》上,用筆畫上5條線,就能看出,凡是畫中手和道具的部位都是音符,原來畫中隱藏著一首如《安魂曲》似的樂曲!
為什么我國許多大學的畢業文憑得不到國際上的認可?為什么2006年國家教育部出臺了《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范》,要求大學要開藝術選修課?為什么學校在你所學的主課外還設有附加課?一句話,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目前,我國不少大學的學生綜合素質達不到國際上的要求,除了所學專業外,其他所知寥寥,尤其是在文學藝術方面,就更少得可憐!正如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章詒和在《伶人往事》中所寫的那樣:“前不久,中央電視臺舉辦了一次模特大賽。小伙子的形體、五官及做派都還可以,惟獨考察到‘才藝、素質’的時候,這些或有大學學歷、或有白領經歷的人,仿佛一齊掉進了幼兒園?!?/p>
2008年11月,為了提高大學生們的鑒賞能力,領略一下何謂高雅藝術,由國家教育部發起、文化部出戲、財政部出資,搞了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中國國家話劇院將一臺世界名劇《哥本哈根》送到了我市。此劇本是在歐美國家為普通觀眾上演的一個劇目,可在我市乃至其他一些地方,竟有許多大學生說看不懂或似懂非懂,我們不能不承認這個差距。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接觸和學習的高雅藝術太少了,甚至有人還不知道什么是高雅藝術。高雅藝術是與通俗藝術相對的。通俗藝術是適合普通群眾水平的需要,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藝術。高雅藝術是指那些合乎規范的、高尚的、不粗俗的藝術。如高雅戲劇必然是具有象征性、具有深刻的寓意、詩化、富有哲理的、內涵豐富的那種戲劇,而不是直白的、圖解式的、表象化的膚淺戲劇。譬如《哥本哈根》,作者寫此劇似乎意圖在于揭開“二戰”期間,德國核物理學家沃納·海森堡和丹麥核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這對情如父子的師生在哥本哈根的會見之謎。劇中表現了劇作家假設的四種會見情景,直到劇終,結果卻依舊不定。那么,此劇到底要表達什么?戲中的布景、道具、服裝、化妝為什么都是白色的基調?表面看,環境很像室內客廳,怎么還有一棵樹?怎么觀眾剛剛進入劇情,卻使你又跳出來理智地思考?白色的墻壁怎么又具有多功能,可以當作“白板”在上面寫字,又可當作“銀幕”在上面放映原子彈爆炸的電影?此戲編、導、表的手法怎么與我們以往所看到的戲劇不同?有人說,提出問題就等于解決問題的一半??捎械耐瑢W竟然連問題都提不出來!首先,我們要善于提出問題,然后我們再去分析、思考、研究、探討這些問題,只要你集中精力,深入進去,同時在老師的幫助之下,你就會逐漸感到,原來你沒有看懂的現在懂了,深藏在劇中的謎底也浮出了表面,那些富有象征性、寓意性、哲理性的東西你也弄明白了。這樣,我們就縮短了差距,向上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從過去只能欣賞通俗藝術的水平而上升到欣賞高雅藝術的水平了。大學不僅是教學機構,還應該是科研機構;大學不只是學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還要學思維方式和方法。我在給表演專業的同學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課時,采取了將世界三大戲劇體系對比著講,有比較才有鑒別。這樣,不僅使同學們知道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還有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戲曲,還有德國的布萊希特?!陡绫竟放c我們過去欣賞的戲劇之所以不同,就是因為它是布萊希特式的“史詩劇”,運用的是“陌生化效果”和“間離效果”的手法,使觀眾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化地看戲,劇情震撼的不是觀眾的感情,而是觀眾的理智!
我希望同學們要重視選修課,缺什么補什么,特別是文學,因為文學是一切藝術的基礎。姊妹藝術的東西也要掌握一些,互相借鑒、融會貫通,這對你所學專業和創新將大有裨益。有人說“隔行如隔山”,我說“隔行不隔理”,一通百通。這樣,你就不但有了雙手和雙腳,還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如虎添翼了!
我還要提及的一點是,現代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與過去還有一個明顯的不同,那就是不僅要懂得、要欣賞,而且還要積極參與,要自娛自樂。不難設想,假如你除了本專業所學的那點兒維生的“手藝”外,既不會唱,也不會跳,又不會寫、不會畫,拙嘴笨腮,知識淺薄,問啥啥不懂,對啥沒興趣,你想想,別人會喜歡你嗎?你會有很多朋友嗎?你會活得很滋潤、很快活嗎?我想,怕是連愛情問題都解決不好。俗話說,談戀愛,談戀愛,你都不會談,還能戀能愛嗎?沒有友情和愛情,又沒有什么特長和愛好,那還談什么活得有質量,談什么享受人生和精彩人生?
綜上所述,當今時代,你想在事業上有更新、更大的發展,生活得更加有質量,就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把自己打造成高而新的復合型人才。這也正是我們佳木斯大學所提出的奮斗目標——要把學生培養成:厚基礎、寬視野、精專業、多能力、高素質、敢創新的人才!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