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銳 王德江
黑龍江電視劇業的發展與回顧
王 銳 王德江
電視劇和電影一樣,集成各文學藝術種類并使之影像化,但電視劇較之電影,在人物刻畫和故事敘述等方面更透徹、更具體、更細致、更深刻,藝術展現有時更深入。近年來我國電視劇作為影像藝術已經很成熟很壯觀,作為文化產品的生產銷售已經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和明顯的產業化特征,作為社會文化生活的主要表現形態也幾乎無處不在,反映歷史,描寫現實,伴隨社會進步,觸及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形成人們文化精神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電視劇原本被稱作“第九藝術”,由于普及廣、受眾多、影響大,已成為當今名副其實的大眾藝術。毫無疑問,電視劇是電視機普及的產物,而互聯網的普及又極大地促進了電視劇的繁榮。電視劇業的興起是影像傳媒業發達的標志。電視劇業應該是現今往后在經濟和社會效應結合方面最具優勢的文化藝術產業。
回首以往,我國電視劇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今六十余載,大致分為宣傳工具、審美自覺和文化產業三個演進發展階段。黑龍江電視劇在經過萌芽期后,大抵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步,至今也有三十余年的變化演進歷程。本文以回顧為主,對黑龍江電視劇及其產業生成演進過程進行大致的梳理評價,盡管概難以全掛一漏萬,甚至失之偏頗所述粗淺,仍期望有關各方參考借鑒二三。
電視劇是通過電視接收機展現的人物、景物與故事情節貫通相一致的具有審美真實和生活質感的劇情類電視節目,源于電視接收機及其接收技術的產生和電視節目制播與管理機構的設立。
世界上最早出現電視劇是在20世紀30年代,英國是第一個播出電視劇的國家。
我國早期處于萌芽狀態的電視劇,由于受電視制播技術的限制,是采用直播方式,稱為電視直播劇,基本是舞臺話劇的表演形式,播出一次演出一次,需要重播只能重演。標志新中國第一部電視劇誕生的劇目,是1958年6月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前身)播出的直播電視劇《一口菜餅子》,講述了姐妹倆憶苦思甜的故事。黑龍江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有電視臺的省份,1958年6月建成運行哈爾濱電視臺(黑龍江電視臺前身),在各級領導的關懷重視下,哈爾濱電視臺的創業人員克服技術不足、設備簡陋等困難,在制播新聞和綜藝等電視節目的同時,也積極學習探索電視直播劇的創作和播出,早期代表性的電視直播劇目有《生命之歌》等。資料顯示,哈爾濱電視臺是和北京、上海、廣州等少數幾個國內早期電視臺幾乎同步出品電視直播劇的電視臺。
從我國電視劇制播技術演進階段看,1958年到1967年為電視劇直播時期,也稱電視直播劇時代。這期間以北京、上海、廣州和哈爾濱等電視臺為主,全國范圍內共播出電視直播劇兩百余部,其中,北京最多有近百部,上海和廣州各有近四十部,哈爾濱電視臺較少有二十余部。我國電視直播劇在形成期由于受特定年代社會文化形態和電視技術以及創作思維與手段等因素的制約,在成果表現上只突出政治宣傳作用,創作上多以現實題材中的真人真事為主,不具有深度審美視野;在生產數量和規模上也都很小,亦因電視接收機在當時是稀缺之物,傳播影響也并不是大眾化,且不能留存全程影像資料。然而電視直播劇的生成演進,畢竟開創了電視劇這一新興藝術門類在我國的發展領域,是電視劇業的奠基石。
眾所周知,“文革”時期,我國文化藝術領域只有“樣板戲”一枝獨秀,在百花皆衰中,電視劇這個新興藝術之花也幾近凋零,創作成績極為寥落,乏善可陳,僅有幾部劇目且都明顯體現為政治服務的色彩。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大抵從1967年起,我國電視劇開始采用黑白錄像技術和設備。電視劇可以像電影一樣拍攝,創作上走出直播間,拍攝上不再受時空限制,完全根據劇情需要搭棚布景又可以利用實景。編劇和導演在劇情設計、故事敘述的結構和表現方法上可以盡力地施展創作才華,演員所表演的劇中人物也最大程度地體現真實,具有明顯的生活質感。黑龍江電視劇由于起步早、起點高且基礎扎實,在“文革”結束、撥亂反正初期便呈快速發展勢頭。這在當時全國電視劇創作制播方面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領先作用。
黑龍江電視劇的創作從20世紀80年代初中期開始快速起步。一方面是由于堅持自力更生與引進相結合,較早熟悉和采用電視錄播技術與設備,排除了電視劇制作在技術設備方面的障礙。另一方面是因在電視劇草創期積蓄了較為厚實的創作力量,擁有王毅、孟烈和張揚、何繼營等具有開創精神和創作底蘊的劇作家與導演。同時,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及廣播電視主管部門與黑龍江電視臺、黑龍江電視藝術協會等業務機構,從各級領導到編創人員上下同心,積極探索,在選題策劃、編創制作等方面開放思路,嘗試創新;題材觸及歷史與現實的一些較深層面,并力求突破,因此集中出現了一批較好的有影響的電視劇作品。先后有《不該將兄吊起來》《大森林里來的孩子》《赫哲人的婚禮》等一批優秀電視劇問世。其中,由黑龍江劇作家王毅編劇的《不該將兄吊起來》,開了我國電視輕喜劇的先河,體現了電視劇藝術在創作上的審美自覺性,也因導演張揚和演員三度創作時的態度積極、認真,使得這部電視劇贏得了較高的贊譽,獲得了當時的“飛天獎”,并被中央電視臺推薦參加在保加利亞舉辦的國際電視節。
20世紀80年代初中期,黑龍江電視劇在創作制播方面至少有三個突破:一是題材上的突破。在選題選材方面較早實現了藝術價值回歸,而進入藝術創作的審美自覺階段。主要表現是最大程度地消除純粹化宣傳工具的內涵制約,進入展現人性化真善美的表達境界。較早的劇目如《不該將兄吊起來》《赫哲人的婚禮》等,都是在劇中刻畫現實中的人性與人格對比,展現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藝術創作本質,開始給生活中的人以生動的心靈感染。二是容量上的突破。在創作制播方面由短劇(單集)向長劇(連續)延伸擴展。如黑龍江電視臺出品于1986年的《雪城》(16集)就是一部較有代表性的長篇電視劇。由孟烈和李文岐根據知青文學代表作家梁曉聲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何繼營、李文岐執導。《雪城》是黑龍江第一部長篇電視劇,不論是劇本改編還是拍攝制作,從電視劇藝術角度審視在當時都是一個較高的標志,《雪城》所表達的內涵和所展示的容量以及作為電視連續劇的劇情推進等,都為后來長篇電視劇的創作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而據著名劇作家孟烈回憶,《雪城》的創作是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及黑龍江電視臺順應當時國內電視劇業波瀾初起之勢,在山東電視臺創作《今夜有暴風雪》長篇電視劇之后,搶先抓到的屬于重大現實題材的優秀劇目。三是陣容上的突破。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黑龍江電視劇開始進入創作活躍階段,形成相對強勢的陣容。一方面,隨著有關部門和機構不斷舉辦電視劇征文與電視劇作品研討活動,一些原本在創作上有所成果的作家開始將精力側重于電視劇創作方面,試圖在這一新興創作領域獲得新成果,同時,一批文藝新人也在征文熱潮和各類相關研討活動中脫穎而出,構成專業作者和業余作者融合、老將和新兵并肩的創作團隊。期間有近180部長中短篇電視劇文學劇本推出,其中不乏上乘之作搬上熒屏。除《雪城》《不該將兄吊起來》等在全國較有影響的劇目,還有如《綠蔭》(張興華、高文華)、《一路順風》(張勤)、《淘金者之夢》(梁國偉)、《北京往北是北大荒》(楊寶琛)、《山后那個秋》(劉子成)和《鐵人》(蔡沛林、李國昌)等。另一方面,在省委及省委宣傳部領導的支持關懷下,省廣電局、文化局、文聯和黑龍江電視臺等部門按照體制創新思路,對影視創作資源進行初步整合,調兵遣將,合并機構。1986年在龍江電影制片廠基礎上組建了黑龍江電影電視劇制作中心,同年又成立了黑龍江省電視藝術家協會,進而為黑龍江電視劇業打造了相對集中的發展平臺。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本世紀初年,是黑龍江電視劇業發展繁盛期。總體上,一是題材較廣泛。圍繞黑土地的歷史和現實題材,重點打造抗聯英雄傳記、北大荒知青生活、大慶人艱苦創業、青少年教育和都市與農村生活及家庭倫理等劇目。二是創作有深度。一批創作上成熟的劇作家注重挖掘題材深度,堅持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筆觸多有變化又不乏尖銳,很注意人物的刻畫和故事情節的戲劇沖突,更加貼近現實生活。三是篇幅容量大。自《雪城》后,長篇電視劇不斷推出,如《年輪》(45集)等。四是制作能力強。從劇目策劃,劇本創作到籌備拍攝等前期工作形成系統;從正式拍攝到后期制作發行,陣容整齊,組織得力,整個電視劇生產過程都較為成熟。因此,這一時期,黑龍江電視劇成果豐碩,不少劇目可圈可點,由此一度構成東三省領先之勢,在業內和社會影響較大,也成就了一批劇作家、導演和演員。
按照題材劃分,具有代表性的電視劇目有:《趙尚志》(王忠瑜、李劼)、《楊靖宇將軍》(楊寶琛)是黑龍江電視劇在抗聯英雄傳記題材方面的代表作品。《趙尚志》生動再現了抗日民族英雄趙尚志將軍投奔抗日義勇軍孫朝陽部隊,后被奸細殺死的一段艱難曲折、催人淚下的戰斗生活。趙尚志在兇險的處境中英勇抗日,是歷史銘記的民族英雄。編創者緬懷英雄,筆端甚或流血,用真情演繹了趙尚志,釋放了英雄人物的生命之光。而《楊靖宇將軍》也是一樣,描寫了英雄人物在特定的生存環境與革命歷程中的人性覺悟,區別于以往的文學藝術作品中對英雄人物的詮釋。這在電視劇藝術創作之革命英雄題材方面,應該是一個審美價值觀的突破。
《雪城》和《年輪》是黑龍江電視劇知青題材方面的代表作品。這兩部作品都出自作家梁曉聲之手,其中《雪城》是根據梁曉聲同名長篇小說改編。《年輪》則是梁曉聲的電視劇本原創。梁曉聲是哈爾濱人,曾作為知青在北大荒沃野上生活數年,他的作品記述了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中千百萬知青上山下鄉的一段人生經歷,直到知青返城的生活與命運的變化。這樣的現實生活題材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炙手可熱,容易挖掘卻難以表現。梁曉聲以獨特的視角探尋了知青在經歷了青春期上山下鄉身心歷練之后,面對未來人生旅途所展現的沉重卻又積極的精神,表達了整個社會對知青的關切與期待,知青們及其家庭的困惑與希冀。梁曉聲深情地講述著他本人連同身邊人的故事,筆觸深邃而又悠遠,沒有消沉與哀怨,在很大程度上區別于一度彌漫的傷痕文學。長篇小說《雪城》改編成電視劇,故事更加凝練,情節更加緊湊起伏,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生動,且明顯體現黑土風韻,堪稱經典之作。《年輪》雖與《雪城》題材相同,但故事更深刻細致,知青生活與命運的展現更為全面。導演鄧迎海在二度創作中精心雕琢,生活質感更加突出。毋庸置疑,《雪城》《年輪》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黑龍江電視劇的巔峰之作,也是黑龍江電視劇創作體現審美自覺意識的代表作。此外,黑龍江作家韓乃寅根據其小說《遠離太陽的地方》改編的20集電視連續劇《愛在冰雪紛飛時》,也是知青題材方面的上乘之作,播出后產生較強的社會反響。這部作品側重描寫知青們的青春與愛情,透發年輕生命的鮮活感,訴說著驚心動魄的青春故事,具有較高的現實主義藝術品質。可以這樣說,黑龍江是知青題材的文學與影視藝術作品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鐵人》《家族的榮譽》是工業題材的代表作品。《鐵人》由蔡沛林、李國昌編劇,王馳濤導演,大慶石油管理局錄制,以上世紀60年代初大慶油田的建設與油田人的生活為素材,著重刻畫、勾勒了以王進喜為代表的新中國油田創業者艱苦奮斗忘我奉獻的時代精神與人生品格,描寫了油田人在3年自然災害期間,團結奮斗同甘共苦的感人生活,謳歌了以油田人為代表的新中國產業工人為國爭光的政治覺悟。《鐵人》的創作同樣摒棄了傳統意義上對英雄人物的完美“設計”,而是恰當地張揚了樸素的真善美的人性,是謂大愛于國,博愛于人。由黑龍江劇作家楊立民創作、黑龍江電影電視劇中心拍攝的10集電視連續劇《家族的榮譽》,同樣取材于大慶油田人的生活。該劇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一家三代石油工人為新中國石油事業奉獻不已的故事,展示了石油工人崇高壯美的精神情懷,揭示了國家、民族榮譽與家族、個人榮譽之間的連帶關系。由此再言,黑龍江電視劇創作實際上自80年代初起,就自覺地規避以往“左”的創作思路,而較早地實現了文學藝術審美價值的回歸。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黑龍江青少年教育題材電視劇創作也處于相對領先的位置。代表作品有《綠蔭》和《深流》《潮流》《洪流》(時稱青少年教育三部曲)《燃燒的燭光》《大潮中的孩子》等。面對結束十年“文革”桎梏后社會思想文化變革和改革開放初中期洶涌而至的商品經濟大潮,各種各樣的新矛盾新問題接踵而來,其中青少年教育問題就很明顯很緊迫。黑龍江劇作家張興華、高文華和宋永魁、詠今、龍秀梅等對此筆端所指,潛心創作,以探討青少年素質教育為主線,描寫青少年的校園生活;撥正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育誤區;審視青少年流失的社會問題等,訴呈新時期學校、家庭和社會在青少年教育上所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刻畫了一群不同性格,或積極或迷茫或誤入歧途的孩子,以及一批優秀教育工作者和富有正義感與善良之心的社會公職人員,也不乏對時弊與惡徒的揭露鞭撻,深刻地呼吁社會關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長。這些電視劇是比較典型的社會問題與青少年教育劇目,具有批判現實主義的特征。這類題材的劇作就當今而言也同樣可取。可見當年的劇作家、導演和制作單位的決策者們觀察社會生活的敏銳程度、獨具匠心的創作思維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這也是黑龍江電視劇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能夠起步且迅速發展而至繁盛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上述題材的代表作品,《荒原城堡731》《異國情思》《黑土》《北方往事》《一天零一夜》《俄羅斯姑娘在哈爾濱》《百姓記者》《遠東特遣隊》《拉薩往事》等劇目雖然題材各異,也都屬于藝術品質較高、社會影響較大的優秀作品。其中,《黑土》由黑龍江劇作家郭大彬和王治普、鄧世昌創作,李文岐導演,1990年由中央電視臺和黑龍江電影電視劇制作中心聯合錄制。作品以清朝末年到20世紀30年代為背景,敘述了山東農民趙福一家在黑土地上悲歡離合的故事。作品情節曲折動人,人物身上蕩漾著一種豪氣,行事處處透露著北方人特有的濃重的感情色彩。作者以史詩般的意境和手法,將東北濃郁的地方風情潑灑開來,并對這塊土地上移民與本土文化的撞擊進行了入微的描寫。現在看來,《黑土》是闖關東題材的早期作品,只是作品創作時期還沒能夠提升到歷史性全景式大事件的高度,還沒有形成像當今《闖關東》系列劇目那樣看來很恢弘的規模,然而劇作家和導演們早期的題材意識卻很明晰,因此值得稱道。《荒原城堡731》由黑龍江作家王洪彬聯合于今、張國誠、梁夢陽、駱仲林編劇,于1989年由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和哈爾濱文化局共同拍攝,以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在哈爾濱秘密設立“細菌基地”(代號731),殘殺中國人的慘絕人寰的罪惡史實為素材,描寫了中國人民與日寇進行英勇斗爭的故事,具有極強的歷史再現色彩。作家王洪彬原為哈爾濱市委宣傳部、哈爾濱文化局等部門的領導干部,長期潛心文學藝術創作,極富思想與才氣,多有作品發表,目前雖年過七十亦筆耕不輟。《異國情思》劇本的作者鐘福祥曾就職于哈爾濱市委常委秘書室、哈爾濱日報社、哈爾濱市財政局和哈爾濱市政府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等部門和單位,秘書、記者出身,也是領導干部,酷愛文學和篆刻。《異國情思》《畫眉唱晚》和長篇電視劇本《武百祥》等都是他于業余時間創作所成。由此說到一種現象,在黑龍江電視劇文學創作隊伍中,既有專業劇作家,也有各行各業的業余劇作家,其中不乏身為領導干部的專業與業余劇作家。這當中在省內外較有影響的代表人物如楊運泰、韓乃寅等。楊運泰為黑龍江省文化廳廳長,既是領導干部也是文化人,退休后堅持潤筆不斷,在電視劇本創作方面也有所斬獲。韓乃寅是省農墾總局副局長,北大荒文學的代表作家,長期深入生活,且富有創作激情。除《愛在冰雪紛飛時》外,還有《破天荒》等同樣描寫北大荒生活的優秀電視劇問世。在黑龍江電視劇創作團隊中,這些身為領導干部的專業和業余劇作家和管理、制作單位的內行型領導干部身體力行、率先垂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黑龍江電視劇業的繁榮。
從黑龍江電視劇業發展進程看,本世紀初年至今應為調整后的復興期。這一階段的大半時間重在調整,有屬于創作上的調整,也有屬于市場化的改革性調整,總體上是趨于在調整中提高,在提高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當然,這一階段也有來自外部的比較性壓力和20世紀八九十年代快速發展中所沉積的一些問題。在來自外部的比較性壓力方面,中央電視臺電視劇制作播出“增容”明顯,依托“黃一”“黃八”強檔收視優勢,好題材好劇本的直接攫取收購強度增大。同時,北京、上海、山東、湖南、江蘇、浙江等電視臺也在實現衛星轉播后集中力量發展電視劇業,各自不斷推出熱播劇。尤其是吉林、遼寧相繼刮起新東北風。吉林省在制作《劉老根1》《圣水湖畔》《都市外鄉人》等熱播劇之后,乘勢而上,2006年組建省級影視制作集團,整合部門和社會資源,會聚一流劇作家、導演和制片人,又相繼推出《插樹嶺》《交通警察》等央視熱播劇。“吉林造”盛行一時。在遼寧,以趙本山為領軍人物的民營化資本注入的影視劇業異軍突起,形成強勢發展姿態,《劉老根》系列、《馬大帥》系列以及后來至目前的《鄉村愛情》系列等農村題材的熱播劇,連續進入央視“黃一”“黃八”強檔。相比之下,黑龍江電視劇則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中,一度出現了題材素材、創作人才和優秀劇本外流的現象。如《闖關東》這樣的重大歷史題材被大連電視臺拾得,并成就了高滿堂這樣的富有創作力的劇作家。李文岐、鄧迎海和梁曉聲等曾為黑龍江電視劇業發展有過突出貢獻、也曾置身黑土地的導演和作家先后高就外埠。《黑龍江三部曲》《蹚過男人河的女人》《蓋世太保槍口下的中國女人》等優秀劇本外流,黑龍江知名作家、編劇張雅文還曾經因《蓋世太保槍口下的中國女人》劇本被剽竊、侵權長期打官司而至身心受損。黑龍江電視劇業在近年所面臨的外部壓力,實際上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影視業體制機制轉換和市場競爭的壓力。比較而言,吉林和山東電視劇的生產主要是依靠政府主管部門牽頭組織整合力量并大力扶植進而形成合力;遼寧的電視劇則是以依托民營資本和品牌化影視與舞臺藝術人物為主,著力發展壯大民間力量;湖南的電視劇投資制作隸屬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基本“不差錢”,且進行集團化管理和運營;北京、上海和天津等是以大都市雄厚的文化藝術底蘊為優勢,集合來自國內外的優秀創作團隊和制片人。就內在問題和不足而言,黑龍江電視劇業在經歷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初興以至繁盛期后,創作上一度處于固守狀態;體制機制轉換步伐較慢,尤其是投資上未能較好理順關系,財力出口不暢,經上世紀80年代中期組合的黑龍江電影電視劇制作中心曾因管理不善、投資失誤而一度出現經營發展困局,近十余年,在電影方面有所成就,而在電視劇方面則顯乏力。同時電視劇產業化建設和集合民間民營資本方面也相對步伐遲緩。總之,黑龍江電視劇業的發展,從歷史角度看,這一階段應該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是謂張弛相間、急緩輪換。從某種意義上講,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好在黑龍江電視劇業盡管面對市場紛爭、管理新規和收視紅線等客觀壓力,以及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卻依然前行發展,業內人從未停止探尋開拓的腳步。
應當說明,大眾文化在我國改革開放中期逐漸興起,且于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結構中比重趨于明顯。大眾文化的基本屬性是具有健康文化與思想標準的通俗性、娛樂性。隨著電視技術的發達和電視接收機的廣泛普及,大眾文化通過電視藝術的多樣表現而更直觀、生動、細致與深刻,也受眾最廣。因此,電視類的大眾文化具有極高的社會覆蓋性,亦因電視文化產品的生產是多元節點的組合,于是,便在客觀上催生了電視文化產品的產業化。還須說明,我國社會文化意識形態中的主導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三股文化力量,在通過電視藝術的表現上,博弈程度更趨明顯,當然在電視劇方面亦更突出,所以,電視劇業產業化趨勢更快也更具規模,由此導致業內與市場競爭繁雜而多變,電視劇產品良莠不齊、泥沙俱下。在這種背景下,國家廣電總局在《2001—2010年廣播影視事業發展計劃綱要》中要求廣播影視藝術創作堅持“二為”方向,貫徹“雙百”方針,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繁榮廣播影視文藝、滿足小康社會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為中心,實施精品工程,全面提高廣播影視文藝作品質量。特別是在電視劇方面,要求在加強生產的同時健全題材規劃管理,集中精力抓好重大題材、現實題材和優秀傳統文化題材電視劇的創作,不斷推出精品力作。省廣電局據此調整工作思路,相應推出系列舉措。特別是近幾年來,在總結經驗、肯定成果,尋找與外埠差距和自身不足的同時,深化認知電視劇市場的變化與發展趨向,明確電視劇業振興發展目標,進一步整合資源,創新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著重打造黑龍江廣電事業及電視劇業的文化與市場品牌,強力推動影視文化產業的集約化發展。
因此,近幾年黑龍江電視劇業又呈復興之勢。主要表現:一是鞏固壯大發展平臺。省廣電局在實施黑龍江電影電視劇制作中心整體轉制的同時,在黑龍江電視臺組建黑龍江龍視文化傳媒集團;在黑龍江電臺組建黑龍江龍脈影藝影視有限公司,著手實施影視作品制播分離和產品公司化運營,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的創新頗見成效。省內各地廣電機構也在探索相應發展路徑。在文化產業發展范疇內,依托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化藝術資源,建設規模化、集約化的文化產業基地,其中,以影視藝術產品創意、創作為重點發展運營目標。省農墾總局也組建了專業化的影視文化企業。民間、民營資本亦逐漸在以影視為主導的文化產業領域進行投資。總之,由不同體制、多元投資構成的影視產業集群已初步形成。二是精品劇目陸續推出。由以黑龍江電臺、電視臺等省內專業機構為主投資制作的長篇電視連續劇《文化站長》《松花江上》《情系北大荒》等先后在央視黃金檔熱播;《大掌柜》《鄉村愛情故事》《雷人老范》《幸福?幸福不一樣》《焦裕祿》《馬迭爾賓館的槍聲》《奪糧剿匪記》等也相繼登陸央視和北京、山東、遼寧等電視臺衛星頻道,收視率幾創新高。如上劇目題材選項、劇本創作、收視評估和投資論證等前期工作扎實;制作發行、投資回收等環節相扣緊密,經濟與社會效益顯著,明顯體現黑龍江電視劇業的發展實力和較高的成熟度。三是引進強勢打造優勢。針對近幾年國產電視劇產量大而好劇少、供需不平衡的矛盾現狀,黑龍江電視劇在創作、投資方面積極引進業界品牌化創作團隊和投資制作機構與制片人,共同深挖黑龍江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巨制,力出精品。在繼續密切與央視及各省電視臺合作互動關系的同時,重點與趙本山為代表的遼寧本山傳媒集團和以高滿堂為核心的大連電視臺天歌影視傳媒集團合作。與遼寧本山傳媒集團共同投資制作的《鄉村愛情故事》熱播的同時,與大連天歌傳媒集團投資合作的《闖關東前傳》是黑龍江電視臺參與拍攝的宏大制作。這部鴻篇巨制是由金牌編劇高滿堂繼續以黑龍江為故事發源地,前拓闖關東史實進行劇本創作,進而又演繹出宏大而遼遠、深刻亦豐富的闖關東史像。前一段,《闖關東前傳》在央視播出并獲得較高的收視率。此外,由梁曉聲創作的以20世紀80年代初大批知青返城后的生活與命運軌跡為素材的長篇電視劇本《返城年代》也已成稿開始籌拍,擬由李文岐導演。而由鄧迎海導演的以上世紀初哈爾濱發生特大鼠疫,中國現代醫學名家伍連德臨危受命,赴哈爾濱解救蒼生、拯救城市的史實為素材的長篇電視劇《大瘟疫—1910》也在最近播出。梁曉聲、李文岐、鄧迎海等出自龍江的著名作家、導演如今又重歸黑土地,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黑龍江電視劇業的復興之象。四是深入引導繁榮創作。資料顯示,在黑龍江電視劇多年形成的北大荒和知青系列、大慶鐵人創業系列、抗聯英雄系列和新農村建設系列等電視劇目創作中,大多由黑龍江本土作家或編劇完成。黑龍江作家編劇群總體上呈良性發展壯大、新老承接之勢。以黑龍江電視藝術家協會等省級相關社會團體為主,構成影視藝術創作集合體,不斷有新人新作推出,且經常性地組織相關研討、論證和評獎活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黑龍江影視劇創作的繁榮。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省文化廳、省文聯、省作協等所屬相關研究機構在黑龍江影視文藝研究評論方面也多有成果性著述。相信,龍江電視劇的創作正在騰飛中。
黑龍江電視劇業數十年一路走來,留下了諸多值得記憶的影像故事和劇中人。我們如今仍不能忘懷為黑龍江電視劇業奉獻才智的早期創業人,也銘記多年來歷屆省委、省委宣傳部及省廣電局、黑龍江電臺電視臺的有關領導人在黑龍江電視劇業前行發展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還感謝本文中提到的和未提到的根植黑土地、熱愛黑龍江、富有創作激情且有建樹的劇作家、導演和演員。亦欣喜于黑龍江碧水青山和廣袤黑土地蘊藏著的豐富而厚重的多元文化足夠挖掘。可以肯定,黑龍江電視劇今后的發展會更輝煌。
(本文作者:王銳 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演藝中心主任 王德江 黑龍江省老藝術家協會戲劇藝術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 王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