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雪
鄂倫春族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之一,世居黑龍江流域大小興安嶺廣袤地域,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龍江省呼瑪、遜克、愛輝、嘉陰等縣。長期的山嶺游獵生活,形成其特有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習俗。鄂倫春族民間音樂也受環境變遷、生產方式以及民族語言的影響,形成了豐富多彩、特征鮮明的民族音樂,并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得以保存下來。本文就鄂倫春族民間音樂的發展起源過程進行初步探討。
鄂倫春族的民族語言屬于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鄂倫春語支,是一種使用后加成分的粘著語。音樂作為表達內心世界的藝術形式, 和語言一樣受到地域因素、經濟因素、語言因素、宗教觀念文化因素的影響,鄂倫春族民間音樂反映的是鄂倫春民族心理特質。鄂倫春族民間音樂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 語言的語音、詞匯自然而然地會發生影響,從而成為鄂倫春族民間音樂的顯著個性特征。特殊的音樂語言與一般的語義語言之間密不可分,語義語言文化對音樂語言的形成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鄂倫春族語言的抑揚頓挫與鄂倫春族音樂的高低長短形影相隨,音樂的節、句、段、章取決于語言的詞、句、段。鄂倫春族音樂多以民歌方式出現,悅耳動聽的音樂語言,揭示著鄂倫春族人民在那特定的歷史階段所經歷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黑龍江流域是鄂倫春族的歷史搖籃,廣袤的地理環境、優美的自然環境是鄂倫春族生存發展的先決條件, 也是產生和形成鄂倫春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形式的重要因素。大小興安嶺擁有松濤浩蕩的原始森林、水草豐美的遼闊草原,他們在較為封閉的地域環境中發展著獨自的民族特色文化。這樣的地域環境形成了鄂倫春族與眾不同的山林狩獵文化和短調民歌為主的音樂特質。鄂倫春族曲調遼闊、深沉、舒緩的民間音樂,更多地展現了恢宏、蒼茫、冷峻、熱烈、神秘、悲壯的情感,這些都是森林草原賦予的音樂元素,呈現了民族所處特定的自然區域。 鄂倫春族流行的一支歌曲《鄂呼蘭,德呼蘭》,曲調唱出來非常感人,是歌頌大自然的民歌曲調。
鄂倫春族信奉的薩滿教是萬物有靈、靈魂不滅和多神崇拜的宗教,是原始宗教的晚期形式。鄂倫春人認為薩滿是溝通人與神之間的使者,它代表人向神祈福、消災祛病、消除妖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薩滿文化影響了鄂倫春族傳統的宇宙觀、自然觀、世界觀、文化觀, 成為鄂倫春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核心內容。基于這樣的重要地位,薩滿祭禮儀式也別具一格,無論是春季大典時還是秋季大典時,都要歡聚一堂、載歌載舞,唱《春風神歌》《春季祈禱歌》,音樂的祈詞內容充滿了對有靈萬物的贊美與祈求,如天地山河、風雨雷電、祖先諸神, 反映了鄂倫春人的精神寄托,也反映了人與自然環境及其生存狀態之間的密切聯系。
鄂倫春族世代居住在興安林海, 在解放前基本上過著原始游獵生活, 處于原始公社末期。生產方式以狩獵生產為主,采集和捕魚為輔。依附山嶺的游獵生產和居無定處的生活環境,讓民族音樂中反映狩豬生產活動和與之適應的獨特生活方式的內容非常豐富,這成為鄂倫春族音樂的一大特點。因而, 在鄂倫春族音樂中保留著大量體現狩獵生產活動的歌曲, 如古洛布衣儀式所唱的《葬熊歌》,唱詞古樸、簡單,曲調也很優美、動聽。
鄂倫春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語言、地域環境、宗教信仰和生產方式,直接影響了情感表達方式,展現了鄂倫春人粗獷、慓悍、剛直、淳樸的性格,充滿了戰勝自然而又適應于自然環境的拼搏精神。鄂倫春族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是中華民族民間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負載與傳承著民族民間文藝的精髓, 傳承和弘揚鄂倫春族民間音樂的個性特征,可以彰顯古老而悠久的傳統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