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舒
音樂對人們的美育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浸染式的。音樂中蘊涵的哲理和豐富的情感體驗,是通過每一首樂曲、每一個音符傳遞到聆聽者的心里的。如:《洪湖水浪打浪》歌曲,就是一首極為成功的創作。作曲家使美學原理充分、巧妙地體現在樂曲中,旋律之優美,聲調感人之深,都達到了較高的境界。歌曲把洪湖人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對美好的山河、美好的生活情感都充分的表達出來。《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是眾多歌曲中的精髓,后者不僅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而且在國際上頗負盛名。之
音樂是以聲音為媒介,以時間為存在方式并訴諸聽覺的藝術,帶給人們審美愉悅。音樂的表現手段如旋律、和聲、復調、配器等,都是一種有組織的、通過精心安排的、講究藝術特色的音響構成。而美學,是在社會的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研究人對現實,特別是對藝術的審美關系。美學在藝術范疇中無所不在,藝術不能體現美感就消失了光彩,降低了藝術的價值。
音樂與美學是一個聽覺感性的過程,只有進入傾聽過程,才可能發生審美關系。音樂被譽為最具情感的藝術。早在中國古代的《樂記》中記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據此,音樂是有情感的,這種情感是由“人心之動”引發的,它來源于“人”,借助于音樂表達喜怒哀樂之情。可見,音樂就其本質來講,是一種由物質的振動而產生的聲波現象,并不帶有任何的感情色彩。但是美的音樂卻是人們所樂于接受的,是人對音樂的本質需要。
音樂的使命是要成為人民歡樂和鼓舞的源泉。音樂通過人的審美享受能引起情緒的變化,音樂創造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聽眾中會引起共鳴,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或情緒的升華。音樂的魅力達到一定的境界,往往會使聽眾感覺自己似乎也是藝術作品所描繪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作曲家的濃厚愛國主義激情和抗擊敵寇侵略的憤慨全都傾注在旋律中,而且不像喊口號那樣單調,而是把美感融匯在歌曲中,才使歌曲的藝術形象更加鮮明,對人們的感染力更加強烈。
美學是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一門科學。美學研究現實中的美好事物,人對世界的審美認識的特點和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作的一般原則。美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是人類生產實踐的產物。美和藝術一樣,都是起源于勞動。人們按照預期的目的進行勞動,經過勞動實現了自己的目的,給人類帶來了歡樂,勞動的產品就做為他欣賞的對象,開始有了美的意義。這是美感產生的最初級階段。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美感的范圍和其內涵也在逐步升騰和擴大。由于對現實的審美關系主要表現在藝術當中,所以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美學,在音樂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無論是在音樂創作、音樂欣賞,還是在音樂表演等各個方面,美學都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指導著人們的心理,包括人的情感、形象、意境等等。
美學在藝術范疇中無所不在,藝術不能體現美感就消失了光彩,大大降低藝術的價值。音樂藝術失去了審美和情感的性質,就不成其為音樂藝術。所以音樂藝術的形象特征、審美特性與情感特色是三位一體,密不可分的。
音樂雖然來自生活,起源于勞動,但生活、勞動中的美是分散的、不充分的、相對的。只有經過作曲家的創作,才能達到比較集中的、鮮明的、理想的藝術美,更好地滿足聽眾更高的審美要求。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離不開審美活動,而美感和情感是緊密相連的。美的事物會引起一種激動和愉快的情緒;而丑的事物則使人痛恨、厭惡。不同的審美判斷引起不同的情感反應,因此作曲家在創作時,必須要把他對各種生活現象的審美判斷和由此而生的情感反應凝聚在作品中。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一開始的四個音符,好似命運之神的敲門聲,帶著音符跳躍的動蕩感,音樂向前發展,有著些許宗教色彩的輝煌,仿佛能使人看見、聯想到強者與命運的搏斗,令聽眾產生情感共鳴,進而打動心靈,凈化情感。要做到這一點,作曲家必須具有進步的審美觀,作品中表現什么,不表現什么,怎樣表現,都與作曲家的審美觀有關。作曲家有責任把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展示給聽眾,使人們在審美享受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作曲家審美觀的熏陶,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
作曲家在音樂創作過程中,體現出美感和情感,使生活美變為藝術美,這只是音樂創作的第一步。還有音樂演出的第二步創作。音樂演出(包括演唱或演奏)是直接在聽眾面前完成的生動創作行為,通過聲音來再現音樂作品的藝術創作。只有在演出過程中對音樂藝術的再創作,才能充分體現原創音樂作品的價值。如果沒有音樂的演出,再好的音樂作品,也如同開在黑暗里的花,其藝術價值不能兌現,其美感也就被隱沒,明珠也不能顯現。要很好地完成音樂作品的再創作,就要求音樂演出者不僅要有較高的音樂素質,嫻熟的演奏(演唱)技巧,還要充分理解作曲家美的表達方式、情感流露程度,這樣才能準確地把音樂作品完整地奉獻給聽眾。事實證明,同一個作品,由不同的人演出,其效果差別甚大,這就是因為演出者音樂水平的差別對作品的內涵理解程度的差別所致。因此音樂表演者是至關重要的,像作曲家一樣要具有美的判斷能力,這樣他在演出的每一個音符才能有美的質量。
[1]張法.美學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6) .
[2]董學文.美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