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江 梁曉菲
國內低碳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
呂 江 梁曉菲
低碳經濟發展是隨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加深而提出的新的發展理念。它要求經濟發展應建立在低碳基礎之上,并將其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是否科學的一個重大指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受到世界各國矚目。然而,我們經濟中卻存在著高消耗、低產出的發展弊端,改變這一發展模式無疑是未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顯然,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低碳經濟理念,與中國經濟轉型具有相當大的切合性。加強低碳經濟發展不僅有利于應對氣候變化,而且也有助于中國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但需要強調的是,到目前為止,低碳經濟尚沒有形成一條成熟的發展路徑,世界各國都在不斷地探索之中。同樣,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也面臨著路徑選擇問題:一方面,西方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并不完全適合于中國。這是因為這些國家與中國有著不同的發展情境。首先,發達國家,特別是歐盟允許在一定程度上為了溫室氣體減排而適度放緩經營發展,是一種直接應對氣候變化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而中國關注的是“發展式”的應對氣候變化,將發展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考量中心。其次,發達國家低碳發展建立的基點較高,對經濟產生的破壞較小,并能在短期內實現經濟的再增長。而中國低碳經濟建立的起點低,如若單純減排溫室氣體,勢必會對國內經濟產生較大沖擊。
另一方面,中國低碳經濟也存在一個發展度的問題,近年來,雖然中國低碳經濟發展迅猛,特別是在新能源戰略性產業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但同時中國低碳經濟也面臨著發展無序、發展過度的問題,例如主要出口國外的太陽能光伏產業,一方面產能過剩;另一方面又遭到歐美反傾銷反補貼訴訟,發展呈現低迷狀態,甚至一些大型的太陽能光伏企業最終不得不選擇破產。而國內發展勢頭正盛的風能發電,也因為不能及時解決并網發電問題,而出現大規模的“棄風”現象,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
由此可見,盡管應對氣候變化為中國向低碳經濟轉型提供了合法性依據,但中國低碳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制度選擇和發展度的問題卻迫切需要一個衡量體系和標準。而在這一方面,國家核心利益恰恰是最適宜的判別標準。因為只有將國家核心利益納入到氣候變化立法中,才能正確識別和借鑒國外低碳發展模式是否適合于中國,才能最深刻地理解氣候變化的本土語境;也唯有如此,才能為無序的低碳發展提供一個度的標準。
(華陽摘自《吉林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國家核心利益與氣候變化立法:在原則與規范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