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旭川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北京 100000)
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方向與路徑研究
伍旭川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北京 100000)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全新的金融模式,在我國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正日益成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補充。然而,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休戚相關,雖然互聯網金融在便利人們日常生活、改善小微企業融資環境、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高金融體系包容性、促進普惠金融高速發展、加快經濟轉型升級以及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都發揮著正向激勵作用,但是也面臨著除傳統金融風險之外的獨特風險,這無疑增加了傳統金融監管的難度以及監管盲點。當前,在“云物大智”技術不斷突破的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如何破解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難點與盲點,既能保障金融的包容性創新,促進互聯網金融可持續性發展,又能達到金融監管的目的,實現適度監管,守住觸發金融系統性風險爆發的底線,當務之急就是大力強化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方向與路徑研究。
城鎮化;金融:路徑思考
互聯網金融利用云計算、支付平臺、社交網絡以及搜索引擎等各種獨特的互聯網技術工具開展并完成了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并且隨著“云物大智”高新技術的不斷突破,特別是大數據應用以及商業模式創新,促使互聯網金融不斷打破傳統金融格局,進而導致金融風險管控更復雜。毋庸置疑,傳統金融監管體系對互聯網金融存在一定監管“真空”地帶,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監管體制不匹配發展趨勢。基于網絡金融業務的不斷拓展,我國當前所實施的分業監管體制已經難以適應金融業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基于互聯網技術,金融業衍生出了產品與業務往往跨越多個行業和市場的互聯網金融。對此,基于傳統金融監管設計的分業監管體制必然就存在難以應對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混業經營趨勢①。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互聯網的開放性和虛擬性使得互聯網金融服務形式多種多樣,在金融產品的網絡銷售中,完全可以實現在同一個網絡交易平臺上銷售銀行理財產品、證券投資產品、基金保險產品、信托產品等諸多金融產品。甚至余額寶混合了第三方支付與貨幣市場基金,在一定意義上還涉足廣義貨幣,這些都使得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之間的界限趨于模糊,更快更全面地互聯網金融綜合經營使不同政府部門之間責任分擔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二是我國金融領域實行由國務院在1993年頒布的《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所明確提出的,對銀行業、證券業、信托業和保險業實行“分業經營”原則,以及隨后所確定的“分業監管”思路。就互聯網金融業務而言,涉及第三方支付的由央行監管,涉及P2P信貸業務的由銀監會監管,涉及股權籌資的眾籌由證監會監管,而網絡金融產品涉及保險和擔保的則由保監會監管。這樣,互聯網金融的交叉性產品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考驗著現有根據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牌照發放、日常監管和風險處置責任而進行分業監管的“一行三會”的智慧。
第二,規避金融安全性監管。由于各種客觀原因的存在,互聯網金融可以有效地規避傳統金融所設置的安全性監管。這可能是由于傳統金融監管以機構和金融產品為監管對象,而互聯網金融卻似乎既沒有實體機構,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金融產品。基于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技術,互聯網金融主要是將金融和非金融行為混合為一體而形成的行為數據,但同時也促使金融和非金融行為完成各自的經濟活動,特別是技術往往領先于監管,既有的監管規則并沒有對互聯網金融在資本金、風險撥備和流動性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和管理要求,從而有可能達到影響金融宏觀調控的目的。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可以產生具有較高流動性的網絡貨幣,具有了類似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能力,能夠通過改變貨幣乘數和貨幣流通速度而達到影響貨幣調控的目的;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融資主要依賴于“軟信息”,諸如企業和個人的信用、行為、經營等數據信息,企業和個人經營狀況在經濟景氣時會較好,反襯出的“軟信息”也較為樂觀,相對來說融資也容易,而融資所得就有可能投偏,即投向產能過剩行業,使信貸調控效果受到影響。
第三,引起金融波動。互聯網金融本質上還是金融,傳統金融機構應對的風險仍然存在,而且有新的表現形式。比如說,互聯網金融借助網絡完成支付交易,買賣雙方只需在平臺上注冊虛擬賬戶,就可以完成交易,然而交易平臺的虛擬性卻加大了資金流動的監控難度,導致非法資金“合法”轉移,從而加大了反洗錢工作難度,也就變相地為洗錢活動提供了可乘之機與“方便之門”。除此之外,互聯網金融利用現代化的數字技術,已經擺脫了傳統的監管框架,現有法律規則還沒有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屬性做出明確的定位,有些機構的業務活動也還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進行有效的規范,從當前的情況看,一些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可能蘊含較大風險隱患,而且高頻化的網絡金融交易又有可能引發新的系統性風險。互聯網沒有邊界,金融市場風險容易快速傳播和蔓延,交叉傳染性有可能強化。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需要更高的技術管理要求。如果技術管理不到位,交易主體的資金很可能在非封閉式的網絡通訊系統,密鑰管理和加密技術欠缺,TCP/IP協議不安全以及黑客攻擊、電腦病毒、網絡詐騙等環境下造成損失。
第四,增加了金融消費者權益保障工作壓力。除防范金融風險外,積極有效地保護消費者權益也是金融監管不容忽視的問題。根據世界銀行研究,金融監管主要有三個核心目標:金融系統穩定、金融機構安全穩定和保護消費者,特別是要重點保護那些只有較少金融知識的零售消費者。目前,互聯網金融產品與傳統金融產品最大區別是強調互聯網渠道構建金融產品的銷售,在互聯網金融產品銷售過程中,交易信息由于互聯網金融交易主體無法現場確認各方合法身份而有可能存在被非法盜取、篡改的風險,從而引發了如何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問題。另一方面,投資者或貨幣持有者也有可能由于網絡貨幣貶值、非法挪用網絡融資資金或其交易商非法操縱價格等因素造成資金損失,因此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也同樣存在于運營過程中。在互聯網金融產品銷售后糾紛解決機制方面,網上電子合同是否有效,是否是具有法律依據的電子合同都需要互聯網技術支撐,這主要是由于互聯網金融用于交易的電子合同很容易就被篡改和偽造。此外,互聯網金融產品交易迅速,單筆規模較小,整體規模較大,如果靠法院和仲裁,成本太高;靠集團訴訟,必須有法定依據,否則難實現。相比而言,只有靠網上高效快捷的調解機制比較現實,這需要加強互聯網金融糾紛解決機制方面的監管體系建設。
目前,互聯網應用的大眾化和金融服務的普惠功能提升已經呈深度融合、相互促進的大趨勢①央行:互聯網金融監管應遵行五大原則,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4/30/c_1110475794.htm.,互聯網金融創新更是凸顯出“開放、平等、共享、普惠“等特點,不僅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服務供給率,而且有利于提高金融交易效率,抵御風險同時促進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此外,由于計算機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普遍推廣等客觀因素,降低了互聯網金融的準入門檻,從而導致非金融機構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就大量介入金融業務。這不僅會降低金融機構的特許權價值,而且也容易導致金融機構萌生冒險經營的動機,加之互聯網具有開放性,就使得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風險要比傳統金融更廣,而且傳染性也更強。這就要求金融監管部門對互聯網金融業務要留有觀察期,保持一定的容忍度和合理彈性空間,冷靜地分析總結,一切有利于服務實體經濟和促進創業增長的金融創新均應受到尊重和鼓勵②解讀《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官方五大監管思路,中國支付網,http://paynews.com.cn/article/25408_1.html。當然,我們也一定要堅持底線思維,強化規范管理,明辨互聯網金融的金融功能屬性和金融風險屬性,盡可能的將失誤所能導致的風險控制在可預期且可承受的范圍內。總體而言,互聯網金融監管既要關注既定監管目標的實現,也不能忽視整體金融業務和消費者更大的利益。秉承這樣的理念,互聯網金融監管需要滿足以下幾條基本原則①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分析小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R].中國金融出版社.。
第一,既要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又要科學把握創新的度與限。互聯網金融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以市場為導向,提高服務于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效率。為此,互聯網交易平臺的服務宗旨應該是,為電子商務發展以及為社會大眾提供小額快捷便民的小微支付服務,特別是P2P和眾籌融資不能變相搞資金池,而要堅持平臺功能,規避非法集資等行為,更不能無視金融監管,脫離服務實體經濟而抽象地談金融創新②張曉樸:互聯網金融監管十二原則,人民網,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120c/c1004-24175078.html。然而,互聯網金融畢竟是新生事物,需要為其發展留有一定的試錯空間,不科學合理的監管會抑制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空間。正如美國經濟學家斯萊弗所認為,任何制度安排都需要在“無序”和“專制”兩種社會成本之間權衡③羅培新.奧氏金融制度變革中的政治與權術之爭[J].證券法苑,2009年第1期.。雖然互聯網金融可以“摸著石頭過河”,但不能犯致命性錯誤,互聯網金融監管必須將其整體風險控制在可控范圍內,既要適度監管,又要抵御風險。因此,互聯網金融監管要實行動態比例監管原則,按風險大小將互聯網金融監管劃分為不同等級,同時要定期科學合理評估各類金融平臺與金融產品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度,以及所帶來的風險度,繼而根據評估結果確定金融監管的范疇、手段以及力度,實現動態實時常態化監管。
第二,既要防止監管套利,又要防控系統性風險。從本質上而言,互聯網金融并沒有改變金融的功能和本質,其主要還是主體業務技術和經營模式的創新。比如說,P2P、余額寶、阿里小貸等產品的主要功能還是資金融通、支付清算、發現價格和風險管理等,只是在交易的技術、渠道、方式和服務主體等方面進行了創新,而這些遠沒有超越當前金融體系范疇。既然同為金融,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應實施一視同仁的監管標準,保持一致性,否則將會引發不公平競爭。這種一致性主要表現為:一是只要從事的金融業務相同,原則上都要受到一致性監管,不能利用監管標準的差異或模糊地帶獲取超額收益;二是互聯網金融企業無論從事線上還是線下業務,都接受一樣的監管。互聯網金融監管要兼顧宏觀調控和金融穩定兩個方面,同時囊括互聯網金融在內的一切金融創新都應該是有助于穩定金融安全,促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強央行對流動性的調控,規避金融市場價格劇烈波動以及變相增加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保障銀行體系流動性轉化,降低銀行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最終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第三,既要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又要加強消費者教育。互聯網金融企業在從事各項業務過程中,都應該充分披露企業的經營信息、財務信息、風險信息、管理信息,同時揭示企業各項業務所承擔的風險,正確引導消費者了解產品的性質,提升風險意識。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機構不能通過任何方式承諾收益,達到誤導消費者的目的。金融機構要加快建立業務統計數據分析系統,提高對客戶信息的保密程度,制定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相關規章制度。這不僅可以促使市場參與者有效評估互聯網金融業務及其內在風險,發揮外部監督效應,而且還可以提高消費者和投資者對金融企業的信任度,避免金融監管機構由于信息不對稱而不能全面了解企業的經營和風險狀況,從而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人數眾多,知識水平參差不齊,應針對目標群體,探索多樣化的教育模式,特別是要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互聯網金融的消費教育,切實提高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④羅培新.美國金融監管的法律與政策困局之反思——兼及對我國金融監管之啟示[J].中國法學,2009年第3期.。
第四,既要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又要實現全范圍的數據監測與分析。眾所周知,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保證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為此,互聯網金融必須嚴格遵守金融現有的法律法規,堅決抵制競爭者之間的不正當行為,以及運用任何手段詆毀其他競爭方,厘清各種商業模式與違法犯罪行為的界限。金融機構必須嚴守當前的金融法律法規,遵守資本約束,才能在線上開展線下的金融業務,同時不允許金融機構制定不合理的合同條款,諸如提前支取存款或提前終止服務而仍按原約定期限利率計息或收費標準收費等。同時,利用當前“大數據”技術及時獲得足夠信息特別是數據信息,實施全面的互聯網金融的數據監測與分析,加強對風險的識別、監測、考量和控制,剖析風險產生的根源,規避金融監管漏洞,促進互聯網金融可持續性發展。
第五,既要強化行業自律,又要處理好與政府監管的關系。相對而言,行業自律比政府監管的作用范圍和空間更大、效果也更明顯、自覺性就更強了,因此強烈建議將二者有機地協調起來。抓緊推進“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的成立,使其積極發揮自律管理作用,制定統一的行業服務標準和規則,履行互聯網金融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互聯網金融行業龍頭企業必須發揮主動性,在建立行業標準、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社會公眾等方面,應起到排頭兵和模范引領作用①李沛霖.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的比較分析及對我國金融監管的思考[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樹立合法合規經營意識,自主制定自律標準,建立行業內部自我約束機制,強化整個行業對各類風險的管控能力,促進互聯網金融可持續性發展。考慮到信息溝通不暢、政策協調不力、危機應對遲緩等問題,互聯網金融企業與政府監管機構應該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促使企業主動就業務模式、產品特性、風險識別、法律責任界定中所出現的“瓶頸問題”與政府監管機構及時溝通,促使監管當局制定監管規則要遵循激勵相容原則,實現金融監管要求與行業內部風險控制要求相匹配,從而有效降低企業的合規成本,逐步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規則②金融監管應有“互聯網心態“,新浪網,http://tech.sina.com.cn/i/2014-02-21/02399179412.shtml.。
互聯網金融的特殊性導致其監管主體、監管方式和監管制度都是有別于傳統金融機構,因此互聯網金融要想達到平衡市場活力與防控風險,彰顯開放性、包容性、適應性等特性,就非常有必要兼顧鼓勵和規范、實現培育和防險并舉,營造良好的公平競爭的互聯網金融環境,網聯市場自律、司法干預和外部監管等金融監管機構,促進金融體系穩妥運行。總體上,需要轉變監管理念,適度創新金融監管方式,更加突出穩定協調監管,強化行業自律監管職能,加強消費者與投資者保護。
第一,適度創新金融監管方式。互聯網金融比傳統金融更靈活、更便利,更具創新性、風險性③張曉樸:互聯網金融監管十二原則,人民網,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120c/c1004-24175078.html.。然而,若金融監管過度或錯位,就會扼殺金融創新,嚴重阻礙金融市場多元化發展。反過來,監管機構也不能安于現狀,更不能搞過多行政干預,而要跳出原有金融監管思維定式,從金融和信息化技術融合角度著手,提高互聯網金融企業合規性管理以及風險防范意識。對新興互聯網金融市場需要實施適度創新金融監管方式,提升監管質量和效能,同時堅決守住風險底線,堅守金融信用為本,重點破解金融業務創新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使用成立“行業協會”等手段大力引導市場主體合法合規經營,促進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此外,監管能力高低不僅體現在問題出現的頻率上,而且還體現在管理效率,同時要著力突出監管的前瞻性,抵御潛在風險④丁曉東.淺析我國現行的金融監管體制[J].今日湖北(下旬刊),2012年第5期。
第二,更加突出安全穩定協調監管。雖然是創新,但互聯網金融創新仍保有金融的核心功能、金融原有的契約內涵,以及保持金融風險與外部性的內涵不變。它只是互聯網技術和精神對金融交易和組織形式的影響,而如何平衡效率和安全也始終是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需要衡量的關鍵問題。基于國情,我國更為明智的選擇是保持和完善現有分業監管體制,而非實施單一監管。這是由于分業監管體制全面確立時日尚短,并且要將制度連續性和穩定性做為優先考慮目標。金融監管機構可以通過加強協調來解決因互聯網金融創新和互聯網金融混業發展而加劇的金融監管沖突。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性質和法律地位可以通過立法來進一步明確,并且嚴格規范其成立的資格條件審查程序,制定科學合理的有關經營模式、抵御風險以及監督管理等法規條文①央行:互聯金融需適度監管,人民網,http://finance.people.com.cn/bank/n/2014/0430/c202331-24958833.html;在已有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基礎上,完善金融監管機構以及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的監管機制,維護金融穩定,嚴厲打擊互聯網金融違法犯罪行為,嚴守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加大信息共享度與透明度。總體上,我國當前以及將來一段時期內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制的基本定位就是:在當前分業監管框架內,逐步建立從機構監管到功能監管再到行為監管的過渡機制,從而建立中央銀行主導的傘形監管架構。
第三,強化行業自律監管。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態度和強度很大一部分取決于行業的自律程度,發展是否有序,最終影響到整個行業未來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協會的成立預示著,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業務在不久的將來都將被吸納到監管之中,而且最有可能是先從行業規范、自律開始。基于實際運作而言,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部分企業并沒有將業務風險防范提高到應有的位置上,這就反襯出他們嚴重缺乏風險意識,只重業務拓展,卻輕風險防范的現象。特別是,少數企業只將市場營銷和拓展做為經營重點而嚴重忽視業務的合規性管理,以風險來換取短期業績。因此,今后一段時期,自律監管尤為重要,在引導行業健康發展方面,在全行業樹立合法合規經營意識,加強金融行業管控各類風險的能力,推動互聯網金融可持續性發展。
第四,加強市場參與主體的保護。金融監管重點以及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強化消費者保護。消費者與投資者包含于互聯網金融的主體之中,如果對二者沒有一定的保護,如何發展互聯網金融呢?我國當前的消費者與投資者保護體系建立正處于初期,還要花費大力氣來更好的保護消費者與投資者利益,首當其沖就是引導消費者了解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特性,厘清其與傳統金融業務之間的差異,提高監管力度,增強抵御風險的意識,維護金融市場內各類參與主體的合法權益,重點要加強客戶信息保密力度,提高參與主體的信息安全程度,嚴厲依法打擊侵害消費者各類權益的行為。此外,要以市場為導向,提高金融機構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自動性,促進金融機構和上市公司信息的簡明化和清晰化,以法律條文、規章制度等完善各金融機構之間公平競爭的規定,促進金融服務市場的公平性、有效性和創新性,加大消費者與投資者教育,提高風險防御意識,以保護消費者與投資者免受不公平和欺詐性交易,建立系統性金融市場參與主體的保護體系。
雖然我國目前互聯網金融還處于發展期,但是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互聯網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金融行業不斷發展壯大,就逐步體現出我國現行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靈活度不夠,不僅阻礙了金融市場發展的深化與廣度,而且還存在監管真空和監管缺位問題。因此,需要按照“鼓勵創新、防范風險、趨利避害、健康發展”②王菲.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路徑選擇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3年第9期.的總體要求,提升金融創新力度并提高消費者權益保護以及抵御風險的意識,堅持采用宏觀審慎管理方式,深化金融改革,推動互聯網金融監管體制與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實施適度監管,促進互聯網金融持續健康發展。
第一,構建有序有效的監管體系。互聯網金融業務具互聯網和金融兩個行業特征,交叉廣、參與主體來源復雜,普遍存在跨領域經營的情況,因此單一主體監管和機構監管的方式都已經難以完全滿足監管需求。對此,我國應該將互聯網金融業務進行分類,按照各類業務的性質、功能和潛在影響來建立以監管主體為主,相關部門為輔的監管體系,從而打破部門以及行業界限,實施明確的監管分工,制定有效的合作機制,制定監管部門所適用的監管規則以及相互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充分發揮分業與混業兩種監管模式各自的作用,搭建市場風險綜合監管框架,提高監管效率。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三大金融監管機構(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有效配合,堅持分類監管的總體原則,制定并頒布有關互聯網金融的監督制度和經營規則,健全與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界定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紅線”,以及各自的金融監管職責分工,積極完善有關的內控合規制度,形成對支付機構的功能監管體系,支付清算、征信體系方面監管體系等。同時,為了有效避免監管缺位和重復監管,我國可以組建互聯網金融監管協調小組并且建立部門之間的監管協調機制。
第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實現依法監管。當前是法治社會,依法治國是不變的治理原則。互聯網金融有序發展必須嚴格遵守現有的法律法規,通過立法來明確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性質和法律地位,并且可以通過立法、細化實施細則等手段破解互聯網金融出現后可能出現的金融監管漏洞,進一步規范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組織形式、資格條件、經營模式、風險防范和監督管理等內容,研究并出臺與征信數據開放、使用和保密直接相關的法律法規,形成多層次的法律監管體系,有效延伸和擴充現有金融監管法規體系,既要修補現有法律法規漏洞,又要根據新變化制定專門規范規則,堅決打擊違法犯罪活動。比如說,美國、澳大利亞、意大利通過立法給予眾籌合法地位,而英國FCA在正式接受互聯網金融監管,同時推出了涵蓋眾籌、P2P等產品的一攬子金融監管細則①羅培新.美國金融監管的法律與政策困局之反思——兼及對我國金融監管之啟示[J].中國法學,2009年第3期.。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正處于起步發展期,當務之急是要在現有立法基礎上,完善互聯網金融發展相關的基礎性法律以及相關制度規定,建立金融監管部門和政府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的監管機制,研究并出臺互聯網金融的技術規章以及國家標準,盡快制定全面規范的有關互聯網金融新業態的法律法規,明確監管原則和界限,特別是要從互聯網金融機構的許可設立、業務運作、資金存放與匯劃以及網站的日常管理等各方面入手,實施有效監管,彌補我國當前監管制度的真空與不足。
第三,強化行業自律,規范行業行為。伴隨著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員不斷增長,在政府行政監管的同時,也要積極推動建設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組織,以科學的互聯網金融行業標準來提高行業準入門檻,規范引導行業發展同時,推動同業監督。例如,日本等國家均采取建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等自律組織方式;美、英、法等先發國家就通過積極推動成立眾籌協會的方式來制定自律規范②羅培新.美國金融監管的法律與政策困局之反思——兼及對我國金融監管之啟示[J].中國法學,2009年第3期.;澳大利亞互聯網金融之所以能取得長期安全運行,其關鍵之一就是眾籌網站ASSOB注重籌資流程管理。借鑒先發國家經驗,我國應該有意識地加強互聯網金融的行業自律,力求充分發揮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組織的有效監管補充的作用,制定科學合理的限定準入條件,提高準入門檻,加強網絡平臺資金管理,對資金發放、使用、還款進行跟蹤管理,建立資金安全監控機制與良好的內控機制,進行穩健合規經營,監測風險發展趨勢,最終達到規范和引導互聯網金融機構行為的目的。
第四,加強金融監測和宏觀調控,完善反洗錢制度體系③張超.淺談我國金融監管模式的選擇[J].新財經(理論版),2011年第7期.。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壯大,我們既要尊重市場規律、鼓勵金融創新,協調發展與風險之間的關系,同時注重加強金融監測,建立與完善金融業務的宏觀監管協調機制,積極發揮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功能,又要加強政策、措施、執行的統籌協調,形成監管合力,并完善反洗錢制度體系。人民銀行要放寬互聯網金融市場準入、明確業務范圍,通過設定特定交易條件強化監管來保證交易安全,要探索國內互聯網金融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從資本充足金、內部風險控制能力等方面確定互聯網金融準入門檻,針對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給予政策支持,逐步將互聯網金融的融資額納入社會融資總量,實現網絡信息數據公開化、透明化,制定有關數據報表,設計科學合理的網絡融資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機構日常風險的監測分析與風險預警,強化對貸款利率的檢查,對網絡借貸資金流向的動態監測,加強定期排查和消除風險隱患,并對網絡借貸平臺適當加強窗口指導,構建多層次的監管制度保證,合理引導社會資金的有效流動,建立網絡銀行、網絡信貸、第三方支付等相應的監管配套管理辦法,監測各種網絡貨幣交易并實時跟蹤分析網絡貨幣流程,將互聯網融資平臺公司、網絡貨幣交易商都納入反洗錢監管范圍之內,保障國家利益。
第五,建立并完善征信體系,提高稀缺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我們應該加快社會征信體系建設,大力發展信用中介機構,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打造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商業信用數據平臺,推動信用評估體系建設,增加金融市場的透明度,最終達到抵御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風險,提高稀缺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目的。比如說,美國通過三家征信公司建立起的征信體系,可以提供準確的信用記錄,實現機構與客戶間對稱、雙向的信息獲取。相比而言,我國征信體系與歐美先發國家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征信機構的規模、征信服務能力、征信制度建設方面,因此需要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勢在必行,同時還要建立健全征信的法規和標準,進一步完善征信體系,大力保護信息主體的有關權益,強化交流與合作。對此,在借鑒先發國家經驗的基礎上,我國征信業管理部門應參照國外有關標準并結合國情,在人民銀行牽頭下聯合各大商業銀行,同時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必要的技術與業務等標準,充分利用“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技術平臺,將分散的信用信息通過接口程序,制定征集信息內容標準以及技術標準等進行匯總、分類、儲存和分析,同時還要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建立個人征信運行系統,連接和傳輸各大數據庫,最終實現在法律規定和系統軟硬件鎖定的范圍內對征信公司生產所需數據資源進行采集、檢索和處理,從而能夠為社會各大主體提供優良的征信服務。除此之外,我國還可以采取由央行統一管理,以會員制為核心,以股份有限公司為主體的模式,組建按市場經濟和機制運作的個人信用中介機構。
第六,加強市場參與主體的權益保護,提升社會監督力。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崛起,金融領域內跨行業組合的創新層出不窮,主要表現就是各種金融產品和準金融產品日新月異。互聯網金融產品投資者迅速增長,同時消費者參與金融活動的廣度、深度與頻度的不斷擴展。投資者與消費者為滿足自己的金融需求,逐步接受了互聯網金融企業所提供的各種金融服務,然而不完備的互聯網金融投資者與消費者保護體系使得侵犯金融投資者與金融消費者權利的行為也是屢見不鮮,使投資者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很大的侵害。對此,我國應積極優化互聯網金融的生態環境,制定專門的互聯網金融消費權益保護辦法,強化信息安全管理,明確規定交易過程中的信息應該披露內容、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內容等,廣泛開展互聯網金融企業和金融消費者教育,提高互聯網金融的投資者與消費者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改變不良偏好,將風險有效控制在投資與消費行為之前的風險,架構消費者保護體系,確保消費者信息和資金安全,并適時出臺相應的投資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建立互聯網金融投資者投訴受理渠道,解決相應金融糾紛,對于損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為及時監管處罰,大力保護投資者的權益,促進互聯網金融規范有序發展。
第七,完善稅收征管體系。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突破以及金融業務的不斷創新,互聯網金融占據的份額越來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互聯網金融是一種區別于傳統金融商業模式的全新的交易方式,非常有可能在將來某一時間取代傳統商業模式成為主導的經濟模式。既然互聯網金融交易符合現行稅收制度規定,那么就應該建立與完善促進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征管方式,按稅法相關規定納稅。然而,由于互聯網金融是一新興事物,因此我國《稅法》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稅收征管規定,并且稅務部門不僅信息化程度較低而且難以確認稅收憑證、產品性質、納稅主體、稅收管轄權、常設機構、掌握互聯網金融交易活動的趨勢等問題,導致稅收征管難度加大。對此,我國應盡快建立以電子商務為主體、金融、信息、店商等環節為輔的征管體系,解決互聯網金融交易所具有明顯的跨行業、跨市場特征,稅收征收范圍廣、征管挑戰大等問題;基于互聯網金融交易涉及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等多項稅種,我國應盡快強化適應互聯網金融稅收征管和風控體系,明確征管手段原則和界限;互聯網金融交易不僅同樣具有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監管、市場等傳統金融的風險因素,并且還更為復雜,容易引發稅收征管風險,因此我國應盡快建立互聯網金融征管風控機構,構建全行業且跨地區的信息共享系統,從而大力提升互聯網金融監管信息化與專業化水平;稅務部門和稅務干部要勤于學習并掌握互聯網金融知識,建立互聯網協稅管理機制,開發電商、金融、投資、保險、商務、信息共享系統,構筑互聯網經濟稅收操作平臺等創新模式,促進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
第八,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和深化的今天,一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已經無法有效防范金融危機的侵襲。因此,各國以及國際組織都達成了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共識。特別是,由于各國互聯網金融監管模式不一,立法不一,監管制度千差萬別,進而導致木桶中長的木板并不能發揮監管效應,從而產生“木桶效應”,也就是說,這種現象也可能導致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沒有有效約束力。為此,我國要盡快與國際接軌,加強國際間的互聯網金融監管交流與合作,避免互聯網金融風險外溢帶來的影響。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國家之間的雙邊合作競爭活動更加有序,而且可以達到“它山之玉可以攻石”的功效,即我國可以通過借鑒先發國家經驗,提高抵御風險的意識,完善監管框架、提高監管能力。
[1]楊群華.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殊風險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時代,2013年第7期.
[2]李沛霖.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的比較分析及對我國金融監管的思考[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3]徐愛水.審慎監管下的小額貸款公司——對小額貸款公司監管規范的評析[J].華北金融,2011年第3期.
[4]宮曉林.互聯網金融模式及對傳統銀行業的影響[J].南方金融,2013年第5期.
[5]羅培新.奧氏金融制度變革中的政治與權術之爭[J].證券法苑,2009年第1期.
[6]羅培新.美國金融監管的法律與政策困局之反思——兼及對我國金融監管之啟示[J].中國法學,2009年第3期.
[7]丁曉東.淺析我國現行的金融監管體制[J].今日湖北(下旬刊),2012年第5期.
[8]王菲.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路徑選擇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3年第9期.
Research on Internet Financial Supervision Direction and Path
WU Xuchuan
In recent years, the Internet fi nance as a new fi nancial model, in our country, showing a strong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of the fi nancial system in china.However, fi 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 nancial risks be bound together in a common cause, although the Internet in fi nancial convenience people daily life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improve the financing environment,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improve the fi nancial system,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inclusive fi nance plays a positive incentive effect to accelerat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conomy and many other aspects, but also face unique risk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fi nancial risks, and this will undoubtedly increase the diffi culty of the traditional fi 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tory blind.At present, in the "continue to break through the clouds Dazhi" techn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knowledge economy era, how to solve the Internet financial regulatory diffi culties and blind spots, which can not only ensure the inclusive of fi nancial innovation, the promotion of Internet fi nan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also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fi nancial supervision, implementation of appropriate supervision, hold the trigger the fi nancial systemic risk outbreak the bottom line,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is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Internet fi nancial supervision direction and path.
The Internet Finance; Supervision; Path Research
F830
A
1009 - 3109(2014)09-0001-08
(責任編輯:何昆燁)
伍旭川,男,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
①楊群華.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殊風險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時代,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