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迪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整個金融體制進行了相應的改革,這種改革是在適應整個經濟體制變革、服務經濟社會要求并與之配套發展的前提下進行的。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體現出較強的路徑依賴特征以及強制性制度變遷的色彩。民間金融改革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改革探索階段(1949~1983年)。在該階段民間金融的整個借貸規模還比較小,采用集體內的融資方式,利息比較低或甚至是無息,借款用途比較單一,借款方式比較簡單,借款的互動性也非常強。第二階段是改革創新發展階段(1984~1993年)。在該階段主要是體現出借貸規模增大,地域范圍在不斷擴大,借貸貨幣比例,借貸還本付息,高息貸款比較隱蔽,同時其借貸款的形式,資金流向也呈現出多元化狀態,借貸周期延長。第三階段是改革規范發展階段(1994年至今)。該階段主要表現出借貸呈現規模化,遠離了整個銀行的基準利率,同時利用利差來進行投機謀利,高利貸模式比較盛行,政府取締非法融資等所表現出來的風險比較大。民間金融發展對于產業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對于經濟與產業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果善加利用可以促進經濟與產業發展。第一,民間金融的發展能夠大大緩解產業發展中一些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第二,民間金融發展能夠有效緩解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產業發展資金分布不均衡問題。第三,民間金融發展能夠促進正規金融發展,大大促進正規金融對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有研究發現,溫州每年GDP的增長,約有三成是來自民間金融資本的直接拉動,不少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依賴民間資本得到快速發展。而另一方面民間金融發展也可能會對經濟產業產生消極影響,如果我們不加以利用甚至會起到阻礙作用。第一,目前民間金融支持產業發展往往都是高利率,這會增加企業發展成本不利于產業持續發展。第二,民間金融發展會影響到國家貨幣政策調控的效果,不利于刺激產業轉型升級。因此,民間金融發展與產業發展理論上是存在相關關系的,但具體關系如何,還需要通過實證檢驗來分析。
(田風摘自《經濟師》2013年第12期《民間金融發展與產業發展相關關系的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