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濤
公共品是任何社會發展過程中,社會個體成員都無法離開的用以滿足公共利益的物品。遺憾的是,盡管人們知道公共品與自身的利益密切相關,卻由于公共品存在的效益社會性產生的監管障礙,始終難以有效解決公共品供給中的效益低下問題。這是人類社會的一個通病。為此,學術界長期都在致力于探尋提高公共品供給效益的有效途徑。
孫健夫等學者在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研究基礎上出版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投資效益評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一書,從信息資源公共品的特點出發,吸收借鑒國際經驗,對我國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投資效益評價問題進行了理論上的總結概括,并對其指標體系設計及其應用提出了完善思路和方法,開辟了公共品供給效益研究的新領域,對深化我國公共品理論和公共財政理論研究是一個獨特的視角。
信息資源是現代社會經濟生活的基本要素。但是,信息資源的提供并非都是社會自然產生的,有用的信息資源需要通過一定的手段,借助于人財物力的投入,對自然存在的信息資源加工生成。有些加工過的信息資源會變成可供私人部門經營交易的產品和服務,我們每天使用的諸如電子商務、通信網絡等電子信息產品和服務,都需要使用者按照市場價格付費購買才能享受。當然,與之相適應,這些信息資源也需要由私人部門建設和提供。而另一些信息資源卻不同。反映政府部門服務內容的各種信息,反映普及社會知識的各種信息,反映教育、衛生、科技發展的大眾化信息等,有著顯著的社會效益,掌握這些信息顯然是構建公民社會的必要條件。這樣的信息資源屬于公共品的范疇,如果讓私人部門投資建設和提供,將會因為它的效益外部性而出現空白或短缺。因此,通過公共部門承擔建設和提供的責任是一種必然的選擇。那么如何避免這類公共信息資源建設和提供中的低效率問題?
孫健夫等學者在此書中以圖書館信息資源為例,詳細闡述了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模式對提高公共投資效益的積極影響。他們指出,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過程意味著它要突破傳統的信息資源建設和利用模式,讓信息資源正的外部性特征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得以充分釋放,使優質的信息資源讓更多的消費者從中受益。但是,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過程不僅面臨著復雜的技術組織難題,同時也需要很好地解決信息資源建設和提供中的社會組織因素難題。也就是要在克服技術因素和社會因素障礙的基礎上,提升信息資源的公共化水平,并達到技術的先進性、經濟的合理性和利用的便利性與高效性之間的最佳結合。而投資的效益評估是評判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成效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有利于我們對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方案做出理性選擇。
該書的出版使人們對提高公共品供給效率和效益有了新的認識。在一定的公共投資支持下,讓社會成員通過公共品的供給享用到更多更好的有效福利,無疑給我們的公共部門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投資效益問題的研究讓我們注意到,傳統的圖書館公共信息資源借助于現代科技手段,重新整合其組織架構,讓分散的信息資源建設實現共建共享,提高公共品供給效益的結果將是十分顯著的。在圖書館信息資源領域能夠做到的事情,在其他公共品領域同樣能夠做到。
提高公共品投資效益的潛力是巨大的,但是,獲取高效益必須配合以科學嚴謹的保障機制。這就是該書帶給我們的最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