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權勝
長期以來,政府對銀行的隱形擔保方式,隔斷了各銀行資金運用收益和資金籌集成本之間的制衡關系,蘊藏著金融風險和財政風險。化解這一風險的解決方案是把銀行推向市場,讓市場來配置一切金融資源要素及實現價格最優化。但這一方案的前置條件是要建立起存款保險制度,存款保險制度對金融平等競爭機制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當前,我國金融環境紛繁復雜,表現形式是中小金融機構與國有商業銀行之間的政策藩籬難以打破,根深蒂固的保障觀念影響著市場化平等競爭。筆者對此進行一番比較:
首先,國有商業銀行和中小金融機構并非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國有商業銀行長期且充分享受著國家的信譽保障,無論經營業績如何,人們都相信會有國家的托底。事實也的確如此,即每當國有商業銀行因經營不善出現資本充足率嚴重下滑時,國家都會毫不猶豫進行不良貸款剝離、或直接予以注資。但一些股份制、地方性的中小銀行就享受不到這種“超國民待遇”,救助多要看地方政府的臉色,或者只能獲得有條件救助,使得人們對中小銀行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其次,國有商業銀行不僅在國內發展強大,在世界舞臺也占有一席之地。而中小金融機構因為各地經濟增長速度的不同導致供給不同,經營狀況參差不齊,東部和西部差距很大,不能形成相互優勢互補,缺乏國有商業銀行全國一盤棋的戰略布局。
上述只是外因,還有以下內因在起作用。
第一,經營環境差異大。國有商業銀行在我國銀行體系中處于壟斷地位,經營地位有利,信貸取向也是以國有壟斷企業為主。而中小金融機構面對的則是抗風險弱的中小企業。
第二,金融產品結構差距大。國有商業銀行網點遍布全國各地,信息數據來源廣泛,產品設計、產品運營、產品營銷內部聯動協調快捷,因此,產品呈現結構多樣化,介入的理財、投行、國際結算、證券、金融租賃等多種業務領域,讓中小金融機構望塵莫及。
第三,人才視野差距大。國有商業銀行業務跨出國門,集聚大量金融、財務、會計、法律、管理、信息等方面的人才資源,能應對紛繁復雜的金融環境,也更能從容應對利率市場化。而中小金融機構因為運行機制小而弱、人才資源少而不能形成最佳的成本效益比。
應該說,各銀行間經營情況不同,適用存款保險機制的結果也可能不同。日前,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出,要加快建立功能完善、權責統一、運作有效的存款保險制度。但是,現實中金融機構之間的巨大差距應如何彌補呢?筆者以為,彌補辦法要考量兩個方面。
首先,考量中小金融機構的高管管理能力。這些管理者至今大多還沿用著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經營理念,靠經驗管理著瞬息萬變的現代金融機構,很難以創新的手段來應對市場的變化。存款保險制度凸顯的是競爭機制,資源配置主要通過資金價格來實現優化,這給強化資本管理帶來壓力,因此,風險管理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其次,考量中小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問題。中小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來自于管制利率體制下的利率保護,利率市場化使存貸款利差縮小,未來應提高內源性利潤增長以補充資本,這是中小金融機構亟須補足的課題。
在充分考慮上述因素的基礎上,再推行存款保險制度,不把帶著“病灶”的存款保險制度匆忙推向市場,否則只會給市場添亂。
(田風摘自2014年1月3日《上海金融報》《推存款保險制度切勿帶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