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黎 WANG Yan-li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公共課部,武漢 430064)
(Wuhan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Department of Public Courses,Wuhan 430064,China)
人文養成不能輕忽外國文學陣地
王艷黎 WANG Yan-li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公共課部,武漢 430064)
(Wuhan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Department of Public Courses,Wuhan 430064,China)
本文反思了現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對外國文學教育明顯輕忽的現狀,指出外國文學作品對當代大學生人文養成教育的重要作用,指出在以后的教學中應當大力加強外國文學教學比重。
人文;養成;外國文學
外國文學是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智慧、思想觀念、道德水平的結晶,其光芒閃耀的人文精神,九死不悔的民族情結,對于自由理想的不懈追求,對于美好事物的真摯眷念,激發了無數人追求理想、改造世界、培養崇高的道理情感。外國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文因素是我們人文養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大學語文課程是高等教育中人文養成教育的重要承擔者,卻很遺憾地輕忽了這個陣地。筆者隨意抽取了五本在大語教學界得到普遍好評的《大學語文》教材,作了一個簡單統計,統計結果如表1。

表1
從這個統計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學語文在教學中有明顯偏重本國文學,輕忽外國文學的現象。筆者以為,外國文學作品自有其獨特的功能,能幫助我們學生塑造全面人格、實現自我提高,應該在教學中適當強化外國文學教學,使我們的學生不僅能從外國文學中浸潤到異域文明的輝煌,而且能夠鍛煉青春的心智和雋永的美德。
愛國心、民族情是一個人良好思想素質的基礎,愛國主義情感更是一個民族恒定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愛國主義傳統——即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于自己祖國的忠誠和熱愛,對于本民族的自豪和摯愛。在外國文學作品中,從《伊利亞特》到《羅蘭之歌》,從《牛氓》到《戰爭與和平》,這種愛國主義的傳統通過文學領域反映出來,必會產生愛國主義的作家和作品。它們正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范本。
文學作品是作家世界觀人生觀的反映,是作家精神思想的產物。每個國家都有本身就是思想家的作家,他們為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為人類的進步事業奮斗努力,即使受到統治者的迫害,甚至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托馬斯·莫爾因抨擊當時的封建制度,揭露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罪惡,被享利八世處以死刑;詩人雪萊因反對專制,謳歌工人斗爭而被迫永離國土;波蘭詩人密支凱維奇一生積極參加愛國活動和民族解放斗爭,經歷了被捕、坐牢、流亡,最后客死他鄉;匈牙利民族文學奠基人斐多菲,一手拿筆,一手拿槍,不僅熱情地歌頌匈牙利人民的解放事業,而且戰死在與敵斗爭的沙場,他的“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早已超越了民族界限,成為世界文學的絕唱。這些作家經歷和他們的作品,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內容,對于推動歐美的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在今天仍然有著很大的價值,正是我們培養大學生愛國心民族情的最佳利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作家通過他們的作品表現出來的忠于祖國、熱愛民族,尊重其他民族的革命精神,為了高尚理想樂觀進取、九死不悔的光輝事跡,以及因這些品格而必然衍生的高貴的人品人格,對于大學生的理想追求、道德修養具有更深遠的啟迪意義。
人類的創造活動具有兩重性質,一方面是社會性,一方面是個體性。由于東西方各個國家民族各自的自然條件、歷史條件、生產方式的不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所積淀的文化中對于人的自身本質——個體和群體的關系的認識肯定就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最終導致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根本精神有著本質的區別。這種區別是:西方人把人看成“獨立”的個體,中國人把人看成是“群體的分子”,也就是說西方文化視個體重于群體,中國文化視群體重于個體。
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作為封建主義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其根本核心就是一個“仁”字,所謂仁,是指個人對他人、對群體的責任和義務,也就是說個人只有對他人、對群體盡到責任和義務,圣者認識與肯定自身,人的定義是由國到家再到人。這種對于人的本質的認識觀念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結構,從春秋到五四,從文革到現在,并沒有本質的改變。這種傳統文化形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責任感、道德感,家庭、民族、國家的整一性和主體性占有絕對的無上地位,使得中國文化具有空前的凝聚力和附著力。但是,傳統文化輕個體重群體的文化特質對于我們國民整體性格的塑造、對于國家精神的深層內質的沉淀也有著不容忽視的欠缺之處。它由于過分強調倫理道德對人的影響和注重個人在群體中的義務、責任,便忽視了個人的存在,造成了個人主體的喪失和人性的萎縮;同時由于儒家文化對家族、國家的重視,而把眼光僅僅放在族群的現實利益上,而缺乏對整個人類命運的終極性關懷和形而上的思考。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西方文化以個體自由為重心的人文精神對于我們培養大學生的健全人格更具借鑒價值。人文觀念是整個西方文學的基本內核,貫穿于整個西方文學的始終。整個西方文學史可以說就是西方文化關于人的形象,人的觀念的演進史,是西方文化的根本精神——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的生動形象的藝術寫照。西方人以自己的獨特方式創造了以個體自由為重心的人文精神并將之境界不斷提升和發展。
西方文化重個體輕群體的文化特質可以促使我們從東西方兩種文化的深層結構上反思我們文化傳統的弊端,彌補我們傳統文化的缺失,培養大學生以個性發展為前提的個體性群體性完美結合的健全人格。
一個人,對他人,對集體,對事業,對公共財物、公共秩序、公共倫理的道德態度如何,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對待國家、對待民族的情感節操,所以中國的教育一直都十分重視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外國文學作品中也不乏一些能修養學生道德情操、鑄造學生意志性格的優秀作品。我們的時代已進入“地球村”時代。這個時代,信息交流更加直接、更加密切、更加個人化。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必須意識到,每個人、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之間的命運已發生了更加密切、更加生死攸關的關系。在這樣的時代,一個掌握知識的人不但要知道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現實,也必須知道世界的文化和知識。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是屬于世界的中國,未來的大學生也必將是馳騁全球的領袖人物。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就像開拓未來的柔美且鋒利的寶劍。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同樣總結了人類對于真善美理想的精神探索的歷史,使我們得以了解外國人的生存方式、思維方式,進而樹立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培養大學生的健全人格,潛移默化地養成其高尚道德情操。因此,作為大學生人文精神養成教育主陣地的大學語文課程,在注重中國優秀傳統文學教育的同時,還應大力加強外國文學教育的比重,以東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質,互取其長,互補其短,培養全面發展完整人格的接班人。
[1]支斌.略論外國文學教學如何促進大學生心智成長[J].英語廣場,2013(2).
[2]彭玉石,匡曼麗.MI理論與外國文學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08(11).
[3]段祥貴.淺談文學人類學視野下的外國文學教學[J].高教論壇,2012(12).
Foreign Literature Can not Be Ignored in Humanities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reflect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the foreign literature is obviously neglected in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points out the important role of foreign literary works in humanities development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and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propor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 in teaching vigorously.
humanities;develop;foreign literature
王艷黎(1967-),女,湖北丹江口人,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公共課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英語。
I022
A
1006-4311(2014)11-0327-02
本文為武漢市重點課題《基于語言能力培養的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研究》成果,編號2012A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