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紅
急診科病人和醫生的沖突并不少見,大部分原因是病人認為自己就診等待時間長,而急診科患者是“無需候診”的。其實這種想法不正確。大家來醫院,身心都是很痛苦的,希望馬上看醫生、藥到病除是人之常情;但急診不是“快診”,它遵循“輕重緩急”的順序,優先搶救危重病人毋庸置疑。
國家衛計委將急診病人病情評估分為四級。一級是瀕危病人,二級是危重病人,三級是急癥病人,四級是非急癥病人。只有一級、二級病人需立即診治,其他患者應在一定時間內安排就診。所以當急診科醫護人員讓你候診時,并不是對你置之不理,而是初步評估你沒有生命危險,才放心讓你等待的;需要立即搶救的,是那些危在旦夕的危重病人。這樣既保證了合理的就診秩序,對生命也是公平的。
病人總是埋怨為什么不多安排幾個醫生,其實許多時候不是醫生少,而是病人多。如果按照嚴格定義來區分,有不少病人是不符合急診就診標準的。比如有些人只是來開藥,有些人是因為白天沒空看病,等等。這些病人病情如果不是很重的話,是可以候診的,這一點在西方發達國家也相當普遍。例如在美國看急診,等待醫生來檢查,長的8~9小時,短的2~3小時,平均4~5小時,即使是腹痛、腎結石、闌尾炎、手足外傷等疾病,無一例外的需要等待。因此,來急診科就診的患者一定要聽從分診醫護人員的安排,以“換位思考”來增強醫患之間、患者之間的相互理解,為真正需要急診的病人留下一個良好的就醫環境。
急診病人雖然等待十分焦急,但也并不是無所事事。利用好候診的時間,也有助于疾病的診療。在等待的過程中,發熱或腹瀉的病人可以喝些水,有助于降低體溫、補充人體失去的水分;尿路感染的病人,可以提前留好標本;高血壓患者可以先坐下休息,冷靜自己的情緒,以便診治時獲得準確、真實的血壓和心率值;預計要輸液的病人可以先去洗手間,否則扎上針后不方便。醫院墻壁上一般都掛著簡單易懂的科普知識,宣傳欄里也有一些健康教育宣傳單,要是能走動的話,看一看也能了解一些醫療常識……
在目前的國情及醫療資源條件下,實現每一位急診病人“即來即診”是比較困難的。醫院也在加強自身各方面建設,盡最大努力縮短急診患者候診的時間。相信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和醫療事業的不斷發展,更加及時、有效、滿意的醫療服務將惠及越來越多的老百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