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剛
(沈陽體育學院 體育信息技術系動漫教研室,遼寧 沈陽 110102)
杜尚等藝術家的這些作品不僅開闊了藝術實踐者的視野,拓寬了藝術題材的范圍,而且有益于避免美學品位的偏狹、美學標準的僵化,實現藝術作為人類精神的慰藉與拯救功能。
綜合材料藝術其實早已在史前就已經出現了苗頭。再經歷幾千年的進展,到了畢加索,我們只能說是畢加索讓我們重溫了綜合材料的魅力。到杜尚把現成品帶進了美術館,開啟了對于傳統藝術觀念進行改變,同時也改變了西方藝術的歷程,也開創了讓藝術服務于思想的新主張,對于藝術本身的文化內涵和觀念做出了顛覆性的革命。
在蘇美爾-阿卡德時期,由于生產力的低下和藝術發展的不完備,美術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也沒有特定的美術原料,于是人們便只能從生活中尋找作業的原料,不論是繪畫抑或是雕塑,只是單純地綜合運用。大概他們也沒有認識到綜合材料的重要性吧。來到從畢加索開始的綜合材料藝術的浪潮,顯然是受工業文明的影響。我們都知道,產生于西方的、取代農業文明的工業文明對我們整個人類的歷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種文明所帶來的經濟上的快速發展,使得傳統美術在它的社會責任職能上起了很大的變化。介于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和觀眾的審美需求,傳統的繪畫雕塑在多維度多元化的今天,已經不能作用于記錄、情節、美化、傳播和對意念表達等綜合表現了。綜合材料制作是適應現代藝術的發展應運而生,是適應對時代、對現代生活的藝術感悟的需求。所以,現代藝術包括綜合材料藝術皆因工業文明的發展而發展。
上面談到的發展都是聯系社會背景來論述,回歸到材料本身,也會有獨特的發展演變。下面列舉從古至今基本屬主流的綜合材料藝術的演變歷程:
繪畫藝術:礦物質材料——洞穴巖刻著色——紋身、彩繪——教堂、廟宇壁畫——西方繪畫藝術——世界性當代材料藝術。雕塑-雕刻藝術:天然的石木、自然的獸骨、洞穴雕刻——石刻、木刻、泥塑、大理石、青銅雕塑——綜合材料雕塑——當代雕塑藝術。建筑藝術:泥、草——木、瓦——石——鋼鐵——混凝土——玻璃、瓷——現代建筑藝術。服裝藝術:樹葉——獸皮(絲麻線絮緞)——革——布——現代服飾藝術。文字藝術:龜甲、獸骨——甲骨文——巖洞、石刻——竹簡(木牘)——織物——紙——中國書法、繪畫、刻碑藝術。土與火藝術:土——陶——陶瓷混合——瓷的藝術。金屬藝術:鐵——青銅——金銀——現代金屬雕塑藝術(包括鉛、錫等其他金屬材料)。
幾千年的材料與藝術發展過程,形成了材料與材料、材料與技術、材料與藝術之間明理的推理關系。特別是材料與藝術的這種關系,更是互相扶持著進行,材料依賴于藝術,藝術寄托于材料。
巴爾扎克有句名言:“偶然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家”,說出了“偶然性”與藝術創作的關系是何等的密切。藝術創作往往帶有一定的偶然性。西班牙著名畫家米羅曾說:“偶然性產生了永不消失的驚奇感”,米羅的雕塑每每富有新意、富有個性,往往又顯得滑稽詼諧。由于材料繪畫創作中,對一些實驗性的材料特性的不熟悉,在制作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偶發性效果。綜合材料肌理的偶然性、隨機性以及抽象性和象征性,可以讓審美主體產生聯想,也給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相當的空間。通過這種抽象或具體的偶然性引發出的美感是前所未有的。這些偶然效果能使創作者為之興奮,同時也強烈的激發著創作欲望,很多的創作靈感都是在這些偶然效果的刺激下產生的。正如羅丹所說:“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中發現出美來”。發現和選擇藝術語言的表達材料,也是藝術家修養高低的重要表現。優秀的藝術家善于將尋常的一種材料,轉換為表達內在的精神語言,將材料和表現內容有機的組合,形成材料本身的表現力。因此,在材料的觀念拓展上,藝術家的思維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創新性特征。
現成品材料在藝術設計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功能方面的,包括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能,及材料的基本特征;二是材料美學方面的,主要是材料材質美感方面。為追求設計的形式美感,在裝置藝術中,我們可以利用現成品材料自身的表面肌理,或者對這些材料的表面肌理進行藝術的再加工,從而產生新的肌理層面。肌理通過感知可以分為視覺肌理和觸覺肌理兩大類。視覺肌理,是我們可以直接用眼睛看到的肌理,例如:大樹年輪產生的肌理,布料的紋理產生的肌理。觸覺肌理,即用手撫摸能感覺到的有凹凸起伏感的肌理。在適當的光源下,視覺也可以感知這種觸覺肌理,如巖石表面的凹凸肌理。因此,裝置藝術不同于其他藝術,藝術家往往在展覽期間根據作品的需要增減作品甚至重新組合。通過不同材料之間的對比,可以形成很多的肌理,其表現的形式隨著材料的綜合、多元化,仍在不斷地創新,給裝置藝術領域帶來豐富的美感和極強的表現力。
第三個主要的優勢是現成品材料拓展了審美的新領域,豐富了裝置藝術的文化內涵。經過20 世紀西方現代主義藝術運動的變革和推動,現成品材料在裝置藝術中的文化表達已漸漸成為現代藝術創作中一個重要的、具有鮮明特點的表現手法和審美思維方式。現成品材料的運用既是表達個體精神的手段,同時又帶有普遍社會意義和文化性質,所以將材料語言提升到文化的層面加以關照和研究也就顯得尤為重要。藝術創作正是借助豐富的材料語言與媒介,來體現相應的時代精神與文化觀念。現代主義繪畫大師康定斯基(1866-1944)曾形象地比喻:“每件藝術品都是它那個時代的孩子,也是我們感覺的母親。每個文化時期,都有自己的藝術,它無法被重復。“在當代藝術領域中,客體和主體也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材料也已轉化成一種特殊的文化表現形態。
綜上所述,在裝置藝術創作中,現成品材料已不再被作為某種單一性的構架形式語言,它除了作為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和審關語言外,還應該具有文化的符碼意義,并承載著時代精神走向未來。因此在對現成品材料的使用過程中,對其特點的把握至關重要,對裝置藝術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