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浩
(寧夏育才中學,寧夏 銀川750021)
《新課程標準》 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因此,作為教育的內容及方式也必須隨著改變,同時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整合、使用信息技術改進數學教學已經引起廣泛的重視。 現代信息技術強大的認知工具作用,無疑將極大地影響數學課程的發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創設真實情境,把創設情境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并作為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而多媒體技術正好是創設真實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與仿真技術相結合,則更能產生身臨其境的逼真效果。 教師利用以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與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例如筆者在上“立體幾何”導言課時,利用多媒體電腦展示“讓所有立體幾何圖形都動起來”課件。 學生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立體幾何的興趣與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學生對立體幾何的恐懼感。 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并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 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自己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探索未知領域。如對數運算性質,此性質課本的證明我們認為太突然,學生不好接受,我們選擇如下講解,先讓學生計算,提出問題:你能發現這三個對數之間的關系嗎? 學生不難找到,進一步提問,等式中真數之間的關系如何? 學生容易找到真數16=2×8,再進一步提問:你能否推廣到一般情況呢?這一推廣是否成立呢?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思考如何去證明,此時教師可適當引導。這樣不僅解決了這一難點,也給后面性質的證明打下了基礎。
數形結合思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學思想。數學家華羅庚說:“數缺形時少直觀,形缺數時難入微。”《幾何畫板》為“數形結合”創造了一條便捷的通道,它不僅對幾何模型的繪制提供信息,同時,可以解決學生難以繪制的圖形,而且提供了圖形“變換”的動感,豐富多彩的“動畫”模型,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視覺感受,使學生從畫面中去尋求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和依據,并從畫面中去認清問題的本質。在引入《幾何畫板》之后,可以測量各種數值以及進行各種函數運算,在圖形的變化過程中, 數量變化特征也可以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以形助數”,“用數解形”,這在傳統教學中無法辦到。 如在“二次函數y=ax2+bx+c的圖像”一節中,如何向學生說明y=ax2、y=ax2+k、y=a(x-h)2、y=a(x-h)2+k 等函數圖像的相互關系一直是傳統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學生難以理解,教師也難以用文字語言說明。 通過《幾何畫板》只需用鼠標上下移動點a、h、k,y=ax2、y=ax2+k、y=a(x-h)2、y=a(x-h)2+k 等函數圖像便可一目了然,難題也就迎刃而解,學生也在a、h、k 的變化過程中加深對二次函數的理解。利用《幾何畫板》反復動態演示y=ax2、y=ax2+k、y=a(x-h)2、y=a(x-h)2+k 等函數圖像的相互變換,學生便可比較順利地掌握二次函數的圖像上下左右平移的知識難點。
練習是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并發展為智力的一種活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強大的交互功能,可以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也可以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訓練,這樣既鞏固了新知,又發展了思維,培養了能力。 例如多媒體的反饋系統可以使教學評價和反饋更加科學、及時、有效。 在讓學生做選擇填空時,若學生拖動目標所到的位置不正確,計算機會馬上提示,鼓勵學生自己訂正,反復練習,正確后學生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悅。還可以舉行各種競賽訓練等,培養學生的自制力、自覺性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當然還可以減輕教師重復的教學和輔導,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交流。
在當今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教師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新的知識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筆和黑板是絕對不行的了,教師必須會熟練使用多媒體課件, 熟悉并學會多媒體教學設計和編制多媒體教學軟件,真正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和技能,從而在教育教學的改革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以迎接21 世紀對我國教育工作者的挑戰。
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中的運用,關鍵在教師。只有在教師真正掌握、能靈活運用的前提下,才能去用和用好多媒體輔助教學。 因此,使教師掌握基本的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知識及其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與應用,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用的基礎。 教師無需更多的語言,只要借助計算機所顯示的圖像,便無聲地傳遞了教學信息,將不易表述的內容清晰、形象、生動地展示于學生面前。 而這種傳遞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啟發性,使學生絲毫感覺不到由于思維產生障礙可能帶給他們的心理壓力,反而卻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快樂。這樣的教學,突破了時間和空間對人與人交流造成的障礙,使得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與其他人進行雙向交流。提高了學生的辨識能力和學習主動性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形象。
在當今的教育中,信息技術可以看作是各類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主要在其他學科的學習活動中有機結合使用信息技術,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 但這不等于是整堂課全用和天天都用,它強調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學科教學的需求,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 要牢記信息技術教學的本質與根本目的,以優化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為中心,要避免將信息技術裝“門面”、盲目追求“高”、“精”、“尖”而濫用。從而丟掉粉筆、黑板,教師的示范作用,教師與學生之間富于人情味的及時交流,教師組織起來的探討問題的活躍氛圍等傳統教學的優勢。 實際上用粉筆加黑板的傳統教具,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這一段時間正是學生審題、思考的時間,而且重點內容還可以始終保留。 但一味地利用信息技術后,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認為許多東西都呈現給學生了,很快就過去了,沒有給學生以思考的時間,表面上看整堂課信息量大,學生反映良好,其實由原來的“人灌”改為更高效的“機灌”。
總之,理想的教學應該是把教師與信息技術的優勢同時充分發揮出來,把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