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元氏縣廣播電視臺,河北 元氏 051130)
筆者是一名專職攝像,也曾做過編輯。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對專職攝像普遍存在的問題,深知其中的原因所在。現就專職攝像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在當今的專職攝像從業人員中,許多人并非科班出身,有的是出于愛好轉行。這些人員缺少攝像應該具備的綜合知識,缺少像編輯那樣對新聞事件的基本理解,缺少撰寫稿件時的構思和脈絡;缺少后期制作時的畫面組接、蒙太奇使用等常識,缺少編輯對畫面的特技處理,以及常用的音樂、音效、字幕等基礎知識,這就導致了專職攝像和編輯在拍攝上的嚴重脫節。
在進入拍攝現場之前,許多專職攝像要么不和編輯溝通要么是不清楚編輯所要求場景的主體、陪體、前景、背景等等所在,不清楚畫面與畫面之間的組接規律,從而導致所拍攝鏡頭的景別與景別之間、前后順序之間、宏觀與細節之間、運動與靜止之間等等,沒有任何內在的連帶關系。編輯面對這些零打碎敲的一堆素材鏡頭,制作成片的時候,要想尋找合適的畫面,就像大海撈針。有時候,盡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連針都撈不到,甚至還得補拍。
現代的電視新聞事件,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的事發現場如同戰場變幻莫測;有的則比較平穩,甚至能夠延續很長時間。比如:突發事件、火災現場,農田作物、人文景觀等等。進入新聞事件的拍攝現場,特別是突發事件的現場,專職攝像不知道哪些內容是編輯所必須強調的,分不清哪些是稍縱即逝的場面,不分輕重緩急的隨意拍攝。結果是顧此失彼,四平八穩的鏡頭拍了不少,具有沖擊力的精彩瞬間、細節鏡頭拍得不深不透,有的根本就沒有拍到。由于突發事件鏡頭不具備重復性,一旦失去拍攝機會將無法補拍,留下無法挽回的遺憾。
電視片在我國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視片的的拍攝方式也由過去單一的“老電影”式,發展到現在的紀實、隱蔽等諸多方式。專職攝像由于受傳統拍攝方式的影響,不管編輯要做什么樣的片子,不分體裁、題材,不分紀錄片、專題片、新聞片等表現形式的區別,一律按照所謂的成組拍攝的老套路機械拍攝。即:對于一個獨立景物元素,必須完成大全、中景、特寫、細節等缺一不可的成組鏡頭。用這種方式拍攝的鏡頭在紀錄片、專題片中確實必要,但在新聞片中則顯得十分多余。這樣做不僅費時、費力、費資金,造成鏡頭的大量浪費,也給編輯后期制作造成很大負擔,不能適應現代電視快餐式的拍攝需求。
在當今的攝像機功能中,除常用的變焦鏡頭、手動光圈、手動調焦功能以外,還設置了色溫、快門、增益等功能,有的還配備了廣角、魚眼、濾色鏡等。如果把這些功能和設備巧妙搭配使用,確實能創作出藝術效果非常強烈的鏡頭。但在日常的拍攝過程中,專職攝像如不清楚編輯的表現意圖,憑自己感覺胡亂創作,用這種方式拍攝出來的鏡頭,雖然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但是與編輯要表達的意圖不相吻合。結果,花里胡哨的鏡頭拍得不少,有用的卻不多,只能成為擺在花瓶里的花“擺設”。
實事求是地講,許多專職攝像在起步階段還是比較上心的。他們每次完成拍攝任務,大多要到機房回看自己拍攝的素材,也能聽取不同的建議和意見,及時改正下次拍攝鏡頭的不足。可是過不了多長時間,有些人就開始滿足現狀,再回看素材不是找缺點,而是自我陶醉和欣賞。正是這一原因,許多專職攝像從事攝像工作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業務能力卻非常平庸。
筆者認為:專職攝像自打從事攝像工作那天起,就要沉下心學習如何編輯一部好片子。每次外出采訪,要像編輯那樣,對本次采訪的事件有一個基本了解。采訪過程中,也要像編輯那樣了解事件的發展變化、來龍去脈。編輯在剪輯片子的時候,專職攝像要隨同編輯一塊剪輯,看一看編輯對自己所拍攝鏡頭是怎樣選取組接的,找出自己拍攝鏡頭次序組別,與編輯選取鏡頭次序組別的差異在哪?以便及時改進自己的不足。與此同時,專職攝像還要對編輯設備以及相關軟件的使用常識有個了解,能夠達到編輯不在的情況下,自己能夠獨立完成比較簡單的采訪制作任務。主管領導在審查片子的時候,專職攝像要陪同編輯一起審看,聽一聽領導對自己拍攝鏡頭的看法和要求,認真總結自己的得與失。經過一兩年的學習磨合,專職攝像的業務水平,將有一個質的飛躍。
作為專職攝像,不論拍攝什么樣的題材,都要做到上心、留心、虛心、誠心。接到拍攝題材之后首先要上心:要對拍攝題材的特點內容進行一番梳理和思考,在腦子里搭起一個粗略的拍攝框架。在去現場的路上,要和編輯進一步溝通,及時調整和更改自己的拍攝思路。到了現場,要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再一次調整原來的拍攝思路。在拍攝現場還要做到留心:留心觀察現場相關的宏觀、微觀、細節和情節。并清楚地知道,哪些場面需要重點拍攝,哪些場面需要一帶而過?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對于重大題材和篇幅較長的專題片、紀錄片,要清楚重要場景TC碼的數值,必要時幫助編輯做好場記。從事攝像工作要虛心:無論自己的業務水平、資歷高低,都要做到虛心。時時刻刻學習他人的長處,在熟練掌握基本攝像方式的同時,還要努力創新拍攝手法,盡量擺脫傳統拍攝意識的左右。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經??磩e人拍攝的素材帶,借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專職攝像要有一顆誠心:無論拍攝什么樣的題材,采訪對象是什么樣的人,都要以誠相待。不能因為采訪對象身份的高低貴賤另眼相待。要知道,鏡頭的畫面質量,與采訪對象的身份沒有必然聯系。
要完成一個解說、鏡頭相輔相成,各方面俱佳的電視片,雖然要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但編輯、攝像的默契合作是達到這一水準的前提。筆者認為:在有條件的欄目和單位,編輯攝像的配合應該相對固定,給他們創造一個彼此分析研究的場合與機會。使得他們工作時默契配合的程度,達到相聲演員逗哏和捧哏的地步,形成編輯攝像之間的黃金搭檔。在拍攝專題片、紀錄片,鏡頭要求較高的電視片時,專職攝像要能夠按照編輯的思路和要求,拍攝出主題表現力、藝術感染力、視覺沖擊力較好的鏡頭來。對于拍攝輿論監督類的新聞報道,能夠達到編輯、攝像彼此之間的一個眼神、一個特定動作,兩個人就能心領神會。
總之,專職攝像要努力克服本行當存在的通病,勤于學習、善于學習及時總結并加以提高,就能成為電視業界出類拔萃的專職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