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鑌 呂 青
(西安工業大學,陜西 西安710021)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經過幾千年歷史積淀,形成的中華民族自己的思想道德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推動著中華文明不斷前進。 ”[1]它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受道、法深刻影響,以其開放、包容、務實、重德、中庸、和諧的基本表征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發展的土壤。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雖分屬不同文化體系,有著不同階級屬性和內涵本質,但二者間的一致性決定了其結合的必然性。 這種結合,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以及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引導下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觀是在批判地繼承了費爾巴哈唯物論的基礎上產生的。 他認為世界是物質的,肯定了物質的第一性和意識的第二性,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明確了實踐在人類歷史中的決定性作用,是科學的徹底的唯物主義。
中國從先秦時期即有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在《尚書·洪范》中提出的“五行學說”,被學界認為是中國最早對自然現象和自然關系的初步關注,是古代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之后《易經》通過天、地、水、火、風、雷、山、澤解釋萬物起源,演繹萬物相生相克而發展變化,東漢思想家王允提出“知物而學,學之乃知”的唯物主義認識論。 直到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則提出“理在氣中”、“道不離器”的樸素唯物主義元氣本體論,堪稱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是在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基礎上產生的,是馬克思主義本體論和認識論的統一。 以對立統一規律為核心,認為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不斷運動發展的整體,任何事物皆處于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內部的矛盾性,矛盾著的對立面既統一又斗爭,由此推動事物的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豐富的辯證法思想,突出表現在關于人與自然的本質及其運動的辯證理解,反映了古代哲學家、思想家對事物矛盾與同一、運動與發展的辯證理念。“主要體現在:對普遍聯系、運動變化的認識。中國傳統樸素辯證法有著陰陽一體、萬物融合的思想,認為天、地、人三者同在一個“生生不息”的變化之中。 ”[2]如儒家的“中庸之道”,其“不偏不易”即是對事物“度”的把握,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質量互變中的“度”有明顯的一致性。
認識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認識的來源、 本質及其規律的學說。 系統回答了人類能否認識世界和怎樣認識世界的問題。 提出認識的基礎是實踐,認識的目的在于更好的通過實踐改造世界。
“知行” 思想貫穿中國傳統文化中認識和實踐思想的始終, 這種“知行問題”即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問題。《禮記·中庸》中提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儒家提倡言行一致,追求知行合一。南宋理學家朱熹建構了較為完整的知行關系認識論:“論先后, 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明代思想家王陽明亦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這些思想的實質皆是關于知行關系的辯證法,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共通的。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則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內涵。由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 ”[3]故在哲學層面上,要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實踐證明,二者的結合,不僅適應于馬克思主義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要求。
“任何文化要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 必須不斷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才能適時的發展,特別是在今天全球化時代。”[4]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的傳承與發展應不斷適應全球化下中國社會的發展需要。 馬克思主義思想“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5],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承續有著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借鑒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主體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同化性和孕育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封建小農經濟決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只有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融合,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真正地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 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理性和實踐性符合中國社會的現實需要,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又離不開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上黨內出現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錯誤,皆因主觀地、公式地照搬馬克思主義卻忽略了中國的具體實際。 從當前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完美契合和當代社會意識形態的構建,這是當代中國社會現實的客觀需要。
中國的傳統文化曾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部分內容已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訴求。啟蒙了近代中國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具備中國傳統文化向往趨同的普適價值,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具有其歷史必然性。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 方法論的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性和開放性,決定了它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中能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先進的思想,摒棄不科學、非理性的內容,使中國傳統文化在適應現當代社會發展的同時避免走向對封建腐朽文化的復辟。 另一方面,近代以來,由于東西方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導致國人在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產生對西方社會的膜拜心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西方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的揚棄,符合中國的國情,適合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使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下避免了全盤西化。
“馬克思主義是產生于西方的科學理論, 要在中國生根發芽必須實現中國化,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必須要符合中國實際、依托中華文化”[7],這就必須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 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來解讀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融入中國傳統文化, 消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習和理解中晦澀難懂的理論障礙,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民主化、中國化、大眾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在于不斷地與中國傳統文化積極的交流、借鑒和融合。 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獨具特色的、深刻沉淀的并影響著中國人民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理論加以借鑒,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觀點和方法做出新的解釋,在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內涵的同時,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與社會價值。
全球化浪潮下的多元文化紛至沓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的傳統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沖擊。體現中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體, 具有自身的科學性和先進性,能迅速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和階層,對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為此,一方面,應當鞏固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在實踐中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重視對青年學生和中共黨員的馬克思主義教育。 另一方面,健全中國傳統文化保護、發展機制,優化文化戰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統文化資源,提升傳統文化的當代適應力和吸引力,擴大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播,提升國家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和創新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國家文化的繁榮發展,確保國家文化安全。
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與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期間必須堅持、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 在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一步發展的同時,鞏固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健全中國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機制,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肩負的歷史使命。
[1]范微.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結合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3(4):33.
[2]彭早.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相結合的路徑研探究[J].黑龍江史志,2013(23):127.
[3]列寧.列寧選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4]湯一介.儒學的現代意義[J].江漢論壇,2007(1):6-7.
[5]列寧.列寧選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9.
[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7]張敏.略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