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向紅 陳冬立
(赤峰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內蒙古 赤峰 024000)
2013年手足口病發病數是近五年來發病最少的年份,赤峰市自2009年達到發病高峰以來趨于平穩下降態勢。雖然疫情發病高峰持續時間長,防控難度大,由于赤峰市各級行政部門各疾控機構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使疫情平穩下降。為今后更好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下面就赤峰市2009-2013年手足口病發病情況進行分析。
1.1 資料來源:所以資料均來源于國家疾病監測管理信息系統,人口資料來源于疾病預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統。
1.2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對2009-2013年赤峰市全部手足口病疫情報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2.1 疫情基本情況
赤峰市2009年手足口病發病4391 例,發病率94.92/10 萬,全市傳染病按病種排序,位居第一;2010年手足口病發病4875 例,發病率104.88/10 萬,位居第一;2011年手足口病發病3145 例,發病率72.44/10 萬,位居第一;2012年手足口病發病3297 例,發病率75.38/10 萬,居第一;2013年手足口病發病2575 例,發病率59.32/10 萬,位居第三。
2.2 地區分布
全市十二個旗縣區均有病例發病。
2.3 時間分布近五年所有病例主要集中在6-7月、9-10月份,出現兩個流行高峰??赡芘c六七月份,人群外出增多有直接關系。
2.4 性別和年齡分布
為1-5 歲男童和女童,且男女比例不均等,男童數量高于女童數量,在發病率中男性高于女性,綜合實地采樣和流病學調查顯示,可能與男童與女童的衛生習慣、生活游戲習慣不同于直接關系。
2.5 職業分布
在2009-2013年中,可見幼托兒童及學生的手足口病發病率在人群中總體下降,其中學生的發病率低于幼托兒童;而散居兒童發病率總體在下降,但是下降速度較慢且呈不穩定分布趨勢。綜合分析幼托兒童及學生總體下降與集體生活較易監測和檢測,預防措施易于推廣執行,且在集體場所中,健康教育較易進行,群體行為接受性好有直接關系;而散居兒童則有監測檢測及教育預防不理等諸多因素,故發病率呈波狀,雖有下降,但下降并不穩定。
3.1 發病特點
①2009-2013年赤峰市手足口病疫情一直處于高發態勢,前四年全年報告法定傳染病發病率,居第一位;僅2013年居于第三位。②五年出現相同的發病高峰,兩個流行高峰分別為6-7月份、9-10月份。③疫情波及范圍廣,散發與暴發并存,以散發為主。④所有病例男性多于女性。⑤病例以1-5 歲兒童為主。⑥病例以散居兒童、幼托兒童為主。
3.2 疫情分析
3.2.1 人群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由于不同病原型別感染后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因此,可反復感染發病。
3.2.2 成人大多為隱性感染,并可成為傳染源感染他人,也是家庭聚集發病的主要原因。
3.2.3 手足口病為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強,易在人群密集場所發病,因此托幼機構、學校較易聚集發病。
3.2.4 目前無有效的疫苗,尚不能通過接種疫苗預防手足口病,致使手足口病不能通過被動免疫進行有效預防。
3.2.5 近幾年我市進入手足口病高發年份,由于我市地域遼闊,交通發達,人口流動性大,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復雜,傳播速度快,易在短時間造成流行,
3.2.6 自2008年5月手足口病納入法定傳染病報告以來,隨著手足口病防控知識的宣傳,廣大群眾的防病意識、就診意識不斷提高,也是發病人數居高不下的原因。
總之,近幾年手足口病一直處于高發態勢,對手足口病的防控還要常抓不懈。建議托幼機構、學校嚴格進行病例篩查防止聚集性疫情的發生;病例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防止重癥病例產生,同時避免聚集性疫情的發生;要不斷宣傳手足口病防控知識,提高農村牧區人群的防病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