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明華
(中共赤峰市委黨校,內蒙古 赤峰024031)
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以及存儲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正發生巨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主要通過互聯網獲取有價值的數字化信息。從一個宏觀的角度討論數字圖書館的一些需求問題,從社會信息化圖書館變革的要求來定位數字圖書館,從向讀者提供什么服務以及怎樣提供服務來考察數字圖書館,從當前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最新進展給數字圖書館帶來新的可能性的角度預測數字圖書館, 希望能為數字圖書館的規劃建設和進行宏觀需求分析提供借鑒。
數字圖書館的出現,并不能否定傳統圖書館的存在。 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之間的關系,不是替代與被替代的關系,而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關系。 如果沒有傳統圖書館選擇、收集、加工文獻信息,數字圖書館中的信息資源就會匱乏,反之,如果沒有數字圖書館提供新的信息環境,傳統圖書館也不能突破原有工作的局限,有限的館藏和服務就難以充分滿足用戶的需求。
我們可以從資源和服務模式兩方面作比較:首先,傳統圖書館以印刷文獻為對象,重視物理形態的圖書和若干的收藏主導保存,實行集中式管理,資料使用受地域限制。通過款目對文獻進行描述,相關書籍都按類別排放在一起,讀者借閱時以類索取。 而數字圖書館收藏以數字化資源為主體, 通過數字化養活物理形態資料的儲藏和保存,實行分散式管理,使用不受地域限制;通過對資源進行描述,內容比傳統圖書館書目體系更加全面和復雜;存儲突破空間的限定,相同的主題的資料呈現分布式狀態,在物理意義上不必存放在一起。其次,傳統圖書館以紙質印刷品資源為中心,提供固定模式的信息服務,用戶獲取信息是被動的,必須知道資源被哪個圖書館收藏,以及圖書館的位置才能獲取、利用該資源。數字圖書館以用戶為中心,為具體用戶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分布式存儲技術的運用,使用戶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論在家、學校或辦公室甚至在汽車里都能訪問世界任何地方的數字圖書館。
圖書館仍將是承擔人類社會知識、文化資源的保存職責的主要社會機構,這一點在網絡環境中依舊重要。在網絡環境下,圖書館可以建成為科技研究與開發服務的電子文本中心,也需成為網絡環境下的數據倉庫。 其目的是建設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信息運輸車,在一個統一的平臺上將數據傳遞給用戶。圖書館采集、檢索和維護信息,并為用戶檢索館藏提供說明和輔助服務。圖書館穩定保存的各類信息資源是信息傳播與知識創新的源泉,也是眾多用戶作為獲取信息的節點。
傳統上,一座圖書館的社會地位,主要是其館藏規模和獨立地向用戶提供服務的能力決定的,因此,建立系統而完整的館藏文獻體系是傳統圖書館的一項核心任務。 然而,今后評價圖書館工作水平的標準不再看其文獻資源收藏的規模, 而是其組織社會已有信息的能力,即重視收藏能力變為更重視信息獲取能力,信息獲取的時效性要求提高,地域性要求降低。
由于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用戶進入圖書館由原來對文獻的需求轉向對信息的需求,即人們不再重視信息載體的差別,而是注重信息的效用。為適應這種變化,圖書館不能只限于向用戶提供文獻,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對象也不再是傳統的文獻概念, 而是包括傳統文獻、電子出版物和網絡信息在內的,涵蓋范圍較廣的信息資源。 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要領應深化、擴展為信息資源建設。
傳統圖書館的用戶服務與數字圖書館的用戶服務的目的是共同的,都是為了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二者在服務內容、服務形式、服務手段等方面有繼承性,但也存在著差異。
(1)圖書館服務將突破單一館藏限制,綜合性開發利用本館館藏和外館館藏,以及其他網上資源,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將更為便捷。
(2)文獻傳遞向網上信息資源導航轉變。 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由以提供文獻為主體,向以組織和提供網上信息資源為主體轉變。
(3)傳遞文獻整體向傳遞具體轉變。網上信息以多媒體形式存在,可以同時獲得數字化存儲的文本、圖像、聲音等信息,因此,信息以何種載體存在并不重要。 用戶在檢索和使用信息時,可以方便快捷地檢索到所需信息,無需像傳統圖書館用戶那樣,必須先獲得整個文獻然后從中選取所需信息。
(4)組織廣泛的用戶隊伍,包括現在有用戶及潛在用戶。圖書館現有用戶是未來數字圖書館用戶隊伍的主體,但在虛擬條件下,處于世界各地的社會成員可能成為圖書館的用戶, 圖書館應當采用館內宣傳、傳媒宣傳、網上宣傳等,并用優質的信息資源和良好的服務效果吸引社會成員使用圖書館的服務。
(5)信息網絡化使得用戶使用信息不受時代限制,獲取信息的時間縮短,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渠道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戰,其信息傳遞服務的方式發生變化,或得以擴展。未來,以提供索引、目錄、文摘為主的多向主動傳遞信息服務由一館用戶擴展為全社會用戶;單向主動傳遞信息服務由于技術手段的完善進一步增強,信息積累與提供為主體的多向被動信息服務增大,但用戶對文獻載體的依賴越來越弱;以咨詢服務為主要特征的單向被動傳遞將由于因特網技術的支持更快更有效地實現。
未來圖書館員工作的主要對象由傳統文獻變為網上信息,圖書館員自身也將由文獻傳遞者變為信息導航者,因而,未來圖書館對于圖書館從業人員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圖書館隊伍建設必須適應變化著的信息化社會的要求。
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本科教育的發展趨勢是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圖書情報專業教育應在辦好本科教育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碩十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為圖書情報領域培養從事研究、教育和其他專業工作的高素質人才。開展圖書情報專業研究生教育和允許圖書情報專業人員攻讀其他學位教育,可以滿足館員進一步深造的愿望,對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也大有裨益。
繼續教育通常理解為參加工作以后進行的各種方式的教育。繼續要貫徹實用性原則,也就是所學知識要與館員工作緊密結合,按照其工作崗位選擇所需培訓的內容和方法,對圖書情報專業的館員要鄭重加快其現代化水平,即通過培訓使其增強信息素養,掌握信息技術的理論、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同時拓寬圖書館員特別是宏觀管理層次的館員的知識范圍,加強外語、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公共關系學等非專業知識的教育。
職業培訓是建設優良人才的必由之路。 通過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可以使一個人實現從外行變內行,從粗通到精通的轉變。我們不僅要與時代的要求同步, 而且要在工作基準不斷提高的情況下走在前面。只有通過培訓才能實現這個目標。職業培訓的內容方式多種多樣,要講求針對性、有效性、計劃性。 對圖書館而言,內容應以有關圖書館數字化、網絡化及信息資源的開展、管理、服務等方面的技術為主。 在形式方面,可以是單位內部定期或不定期舉辦的培訓,可以參加學會或其他單位舉辦的專題培訓,也可以到先進館作短期考察、學習等。
雖然在數字圖書館館員的培養過程中,較為正式的教育與培訓占很大的比重,但自學能力也不能忽視。 由于數字圖書館本身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系統,教育與培訓難以及時跟上這一行業發展,因此,自學能力對于數字圖書館館員自身知識與技能的提高就顯得尤為重要。另外,工作中的實踐技能的鍛煉與經驗的積累,也需要以個人自我學習能力作為保障。館員自學可利用的資源有:國內圖書館、廠商、專業協會或學會、圖書信息相關科系、教師或專業人員的網站等所提供或制作圖書信息學專業資源的網頁資料,以及其所鏈接的其他網絡資源;電子期刊和電子論壇都是可利用的資源的節點。
[1]董焱.住處文化論[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2]吳慰慈,董焱.圖書館學概論[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
[3]黃如花.數字圖書館原理與技術[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4]董焱,劉茲恒.網絡環境下我國圖書館的發展方向[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