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燕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特殊教育中心,內蒙古 呼倫貝爾021008)
聽力訓練是聽覺能力的訓練。在聽力訓練過程中,通常經過幾個階段:聽覺察知、聽覺注意、聽覺定向、聽覺識別、聽覺記憶、聽覺選擇,可達到聽覺的反饋,最終實現聽覺概念。它們是由簡單到復雜,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呈螺旋式上升。對于(3—7歲)剛接受聽力訓練的聾兒來說,佩戴合適的助聽器,首要的便是學會運用耳朵聽取聲音。那么,聽覺能力的訓練在聾兒康復訓練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聽覺察知是對不同性質,不同強度的聲音刺激做出的一種反應。聽覺注意是建立在聽覺察知之后,就是注意聽取聲音,養成聆聽的習慣。聽覺察知和聽覺注意是相輔相成,同步進行的。
剛接受聽力訓練的聾幼兒經過適應期后,聽訓的首要內容便是聽覺察知。做游戲“豆子跳起來了”“聽音拾物”“聽一聽有聲音嗎?”聾兒邊玩邊學,使聽覺得到提高。以康復班薛雨軒為例進行聽覺察知訓練。準備:錄音機、音樂磁帶、小貓頭飾。方法:老師和他戴上同一種小動物頭飾,當打開錄音機音樂響起,老師帶動他做小貓的動作;當關掉錄音機,老師和他停止活動,裝作休息或睡覺,待下一次音樂響起時再跳出活動。在活動中老師隨時提醒聾兒注意傾聽音樂的有無,開始時老師可帶聾兒一起做,或讓他觸摸錄音機,感受聲音的振動,以后逐步讓聾兒盡憑聽覺自己判斷聲音有無,進而上升為聽覺注意,繼續引導他有意識的聽,并做出相應的反映。在游戲中,薛雨軒很感興趣,并能積極和老師配合。通過游戲化教學,聾兒較快地建立聲音意識,學會了聽聲、學會了判斷聲音的有無,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的目的。為進行更高級的聽力訓練奠定了基礎。在教學中還可不斷變換游戲形式,進行判斷聲音的練習,并根據聾兒聽力補償情況,訓練物的音量可以逐步減小。聽覺察知是開啟聽覺寶庫的鑰匙,訓練時間長,訓練速度慢,需要老師不斷反復的進行。康復班現有聾兒五名,對此訓練均能準確掌握。
聽覺定向是聾兒在能夠準確分辨聲音有無,并且能夠有意識聽取聲音的基礎上,形成尋找聲源的能力。
楊歡聽力較好,在進行此訓練時,選他和老師進行配合,仍以玩中學的形式進行。準備:聾兒喜歡的玩具和水果、錄音機、手絹。方法:用手絹將楊歡的雙眼蒙上,老師將錄音機放在其前后左右,將水果(玩具)放在他與錄音機之間,伸手可及的地方。老師打開錄音機,讓他辨聽方向,聽準后讓他伸手取水果或玩具。讓其他聾兒觀察我們的游戲,在明白要求后,讓其他聾兒和他比一比,看誰聽得好,取得水果或玩具多。由于聾兒年齡小,活潑好動,對小食品、玩具極感興趣,在訓練中他們既和老師做了游戲又得到了吃的獎勵。所以他們比較愿意和老師合作。整個游戲,聾孩子們一直處于輕松自然愉快的氛圍中,對于聽損不太 嚴重的聾兒,訓練效果明顯,很快就學會了尋找聲源。但對于聽損較嚴重,助聽效果不好的聾兒得反復訓練,不斷變換形式,選擇適當的教具提高他們的興趣,使聾兒最大程度的接受聲音。于是在“小貓在哪里?”“傳鈴鐺”等游戲中又不斷進行了聽覺培養。
聽覺識別是我們在聽力訓練中經常進行的訓練階段,也是一個復雜的訓練過程,它包括識別音頻、聲音、音素、詞語、語調、句子等。在訓練中要由易到難,根據聾兒接受情況來決定聽訓內容。
在游戲“誰在叫”中,幫助聾兒認識和辨別各種動物的鳴叫聲,形成對動物的整體認識,提高聽覺靈敏度。首先出示動物圖片,讓聾兒認識這些動物,練習聽其叫聲,并模仿發音;然后播放磁帶中動物叫聲,向聾兒提問“誰在叫”可示范幫聾兒找出相應的動物圖片。在反復訓練中,提高聾兒的辯聽能力,并根據聾兒的個別差異,聽覺感受能力的不同,對不同的聾兒進行不同程度的訓練。比如:康復班宋陽、李興慧、楊歡經過長期聽力訓練,現在聽覺感受力較好,接受新方法較快。對他們就不局限于單一聽力訓練法,而采取多種感覺訓練方法,充分利用聽覺、視覺、觸覺,多種感覺渠道進行聽訓。如進行了游戲“我們是好朋友”“猜猜我是誰?”聾兒運用多種感覺媒體,判斷聲音存在,理解聲音含義,學會聲音語言。向薛雨軒這樣的聾兒年齡偏小、聽損嚴重,感知聲音的能力還有待于提高,對他訓練時,就從最簡單的辯聽開始,可用鼓、鑼、哨等單一法和大量語言刺激,進行強化聽力訓練,逐步提高聽覺識別能力。
聽覺記憶就是在辨別聲音的基礎上,不斷在大腦皮層中樞進行分析、綜合、理解,連同聲音信號的含義一起記憶。
聽覺記憶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有利于進一步建立聽覺概念。我在此訓練中首先實行一對一的教學方法,幫助聾兒精力集中的進行訓練。準備:玩具鼓或類似發聲物1件、玩具貓1只、小魚若干條。方法:將玩具貓放在聾兒王迪面前,由老師在他身后發出聲音,要求他按聽到聲音次數,把小魚放在玩具貓腳前。聽到一聲放1條,聽見兩聲放2條。此訓練還可根據聾兒掌握情況不斷增加難度。比如:換兩種以上的聲音,如鼓聲、車鈴聲、要求聾兒無論聽到哪種聲音,都按聽到的次數做出反應。如先聽到一次鼓聲,后聽到兩次鈴聲,要求王迪喂3條小魚。在教學中我也實行了集體訓練的教學方法,讓聾孩子們在“我比你強”的活動中進行訓練,培養了他們學習的競爭意識,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薛雨軒、王迪經過長期訓練,聽覺能力有所提高,現在聽覺記憶能力可以運用自如,對不同聲響可以達到準確的辨別、分析、理解和記憶了。
聽覺選擇就是在兩種以上的聲音中,或者在環境噪聲中選擇性聽取某種聲音的能力,也就是指能夠聽取希望聽到的某種聲音的能力。
選擇性聽取聲音能力的培養是集聽覺察知、聽覺注意、聽覺識別、聽覺記憶為一體的綜合性聽覺能力的訓練。在日常教學或與聾兒交往中,我也有意安排情景和游戲活動進行聽覺培養。準備:以音樂或噪聲為背景的聲音磁帶、錄音機、對應于錄音帶的各種圖片。方法:播放利用錄音磁帶在音樂聲中出現對聾兒有吸引力的聲音,讓聾兒辨認,用相應的圖片或手勢表示。比如:在優美和諧的音樂聲中,出現公雞的叫聲,這是老師出示公雞的卡片,讓聾兒看圖、看詞、學說“公雞”,并反復聽取公雞的叫聲,培養他聽取聲音的能力。再如:在聾兒隨意玩耍或嘈雜的環境中,讓聾兒辯聽自己的名字,聾兒經過聽力訓練后,對老師的呼喚聲就特別敏感。在教學中,我還進行了在背景聲中聽取言語聲的培養。對于年齡偏大的聾兒對他們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也不失時機的對他門進行聽覺訓練。比如在講故事《小兔的帽子》時,老師將動畫、音樂、語言聲融為一體逐步培養聾兒聽的習慣,背景聲不易太大,否則會喧賓奪主。聾兒在音樂聲中進行了語言訓練和聽覺訓練,課堂氣氛輕松活躍,教學效果明顯。聾孩子們對這種教學活動非常感興趣,而且可以跟隨他們自己的思路發展語言,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應不斷摸索尋找適合聾兒的教學方法。
聽覺能力的訓練是聾兒進行語言康復前必要的訓練階段。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在進性聽力訓練時還要根據聾兒聽力損失情況、聾兒年齡特點和聾兒實際水平,選擇適當教學內容,對聾兒實施分類、分層教學,最終實現用語言交往的目的。
[1]季佩玉,簡棟梁,程益基.聾教育教師培訓教材[M].
[2]聾兒聽力語言訓練技能[M].
[3]聽力訓練[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