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典
二人轉舞蹈的創新,只有深入生活,從生活內容出發,才能創造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所以,二人轉的創新應該在“高”字上狠下功夫。高于生活,是藝術的靈魂;高于生活,就是有新意的藝術。舞蹈藝術不是單純的表演,形似不如神似,缺乏神韻的舞蹈,永遠不可能與觀眾產生共鳴,只有把深刻的內涵表現出來,才能使舞蹈表演達到一個藝術的高度,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二人轉是東北黑土地土生土長的地方戲曲形式,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山野情趣,充滿了大東北的鄉音鄉情,在東北民間就有“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的說法,老百姓對二人轉的癡迷程度由此可見一斑。二人轉也是一部全面反映東北地區人文地理、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百科全書,是東北地區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二人轉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反映的是東北地域文化的特色,同時也反映出其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所在。
二人轉中最初的歌舞來源于東北人最熟悉的娛樂活動——東北大秧歌。二人轉來源于大秧歌,是既可以從一丑一旦的二人轉構型得到證實,又可以從二人轉的“走三場”(頭場看手,二場看扭,三場看走)是大秧歌的“情場”和“逗場”的轉換得到考察。然而大秧歌中的二人轉構型和“情場”與“逗場”也不是無源之水、毫無依傍,它也是先前藝術形式的轉換。這種轉換的主要來源是東北各民族的民間舞蹈傳統。大秧歌上、下裝的演出中,一對對地逗著“扭”——實際就是“二人轉”的一種形式。二人轉中“舞”是源于生活更是高于生活別具一格。它的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壓腕、繞腕、抖腕等多種,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稱奇。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
隨著時代的發展,它的舞蹈表演形式出現了一定的變化。二人轉舞蹈的創新,要摒棄所有俗套和陳舊的模式,觀念要不斷更新。在藝術的道路上,每走一步都要進行一次深刻的反思,盡力的著眼未來,盡量的擺脫傳統陳舊程式和框框的羈絆,在追求傳統優秀藝術與現代意識相結合的同時,尋覓傳統與時代、生活與藝術的契合,努力在傳統繼承與時代創新之間架構一座橋梁,向更深、更高的藝術領域攀升,為創作更多更好的為觀眾喜聞見樂的藝術精品而奉獻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隨著時代轉變,二人轉也在不斷發展,不斷吸收各種各樣的歌舞形式,各種現代的綜藝元素。
創新,要從藝術審美上練內功,才能使二度創作錦上添花。形式美是舞蹈藝術的基礎。二人轉表演引領我們返回生命的初始,返回那樸素激情的源頭。我們希望無論是二人轉演員還是受眾群體,在演出、研究創作以及觀賞的過程中,不光要有現代意識和世界眼光,同時更不能忘記二人轉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創造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難度的技巧動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為目的,演員超高的技藝不以反映生活,表現人物的感情為其存在的前提,就會使舞蹈作品由于內容和形式脫節,或是缺乏藝術的完整性,而陷于失敗,舞蹈演員的技藝本身也就淪入了雜技性的技巧表演而喪失了舞蹈藝術的基本品格。二人轉舞蹈表演要求以簡代繁,以少總多,強調通過外在形象的塑造傳達出內在的神韻,抒發主題的胸臆情懷。從整體追求上看,注重展現人物的靈魂和情感,注重整體效果的傳神寫意。虛擬的動作表演重在動作的高度美化和感情的充分抒發,創造出劇情需要的舞臺環境和氛圍,超越有限的“實境”,營造出無限的“虛境”,達到一種超脫、空靈、高雅的審美境界。我們應做好現代意識與原始情感這兩方面的調和,使二人轉舞蹈的本體藝術特征與現代精神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