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超
戲曲表演與舞臺藝術
郭文超
中國戲曲是一個完整的藝術體系,其獨特的表現手法——綜合性、虛擬性和程式性,凝聚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美學思想的精髓。并由此構成了獨特的東方戲劇觀,使中國戲曲藝術在世界舞臺上獨樹一幟,成為具有代表性的東方演劇體系。
中國傳統戲曲的舞美,具有舉世公認的藝術美學價值,它把傳統戲中瞬息萬變的時空關系,處理得十分巧妙和可信,故其簡樸的傳統中性景物才得以延續流傳千百年。戲曲舞美的綜合性因素與其程式化的表演、時空轉換等特色,彼此互助,渾然一體。
在近代中國戲曲舞臺上,出現過很多優秀作品,其舞臺美術也個性突出。戲曲以表演為中心。為了塑造人物,它全力以赴在舞臺上使用色彩斑斕的服飾和載歌載舞的表演。以景托人,虛實得當。
梅蘭芳先生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早年為戲曲的發展和革新都曾積極地探索和運用新的舞美表現形式,曾經用西洋布景改變中式舞臺的面貌,繁雜的景物喧賓奪主,反而淹沒了演員,為戲曲革新幫了倒忙。這也是至今一些戲曲藝術家對舞美改革持謹慎態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戲曲舞臺上的一桌二椅,在科技日趨發展、高新材料不斷出現的今天,仍然占領著舞臺,由于中國戲曲的寫意美學傳統所致,民族審美觀念內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戲曲藝術與體驗派相比夸張虛擬,節奏感強烈、形式感豐富;與強調理智的間離派相比,藝術感染力更強;與質樸的貧困戲劇相比,綜合作用和光影運用更加鮮明生動。
中國戲曲特別注重舞臺表演的“神似”,戲曲表演藝術家以神似為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由于表演藝術家們對舞臺形象的塑造,再加上觀眾心目中的意會,使二者融為一體,形成了人們認可的藝術偶像,如蓋叫天演的活武松,郝壽臣演的活曹操等等。
作為戲曲綜合體中的舞美設計,必須既講究內心體驗,又注重外部體現。既有摹擬性,又有表現性。舞美為舞臺上的戲曲表演者服務,為烘托人物起到恰如其分的作用,只有掌握了戲曲表演的個性特色,才能創作出與之相適合的成功的舞臺美術作品。
近年來,隨著中國戲曲事業繁榮發展,外來文藝作品的引進和現代文化思潮的影響,使藝術觀演雙方都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中外各種大型演唱會、商業演出、電影、電視藝術等,都對傳統戲曲藝術舞臺帶來重大的沖擊。
戲曲藝術工作者要正視現實,迎接時代潮流的沖擊,乘風破浪,披荊斬棘,對傳統戲曲進行科學的剖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國內外一切有益的藝術品種中吸取營養,對傳統戲曲進行多種實驗性的探求,探索藝術革新的多種途徑。
戲曲舞臺表演藝術,是數代藝人的智慧結晶,決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封建社會孕育出戲曲藝術就是封建的文化。應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相待。哪些該肯定,哪些該批判,哪些該揚棄,哪些該繼承,要一分為二,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態度。
傳統戲曲舞美中的服飾和砌末中的假定性,為戲曲舞蹈化的虛擬表演及時空千變萬化的表現創造了條件,也為舞蹈化表演起到了輔助作用,成為戲曲表演的一種外延。同時,它極具觀賞性,在造型和色彩上賦予舞臺裝飾美感,成為戲曲藝術中不可分割的有機部分,并有相對獨立的觀賞價值。
當然,由于中國戲曲的孕育發展都與當時的社會條件不可分割,某些戲曲服裝、砌末過分簡陋、粗俗,有的舞美道具的內容與形式尚不能達到完美統一,尤其與當代觀眾的審美標準有相當大的距離。因此,在傳統戲、古裝戲、現代戲中,舞臺美術都有發展、改造、創新的必要。
戲曲舞美對景物的處理,不求其逼真,而是采取以虛代實,虛實結合的手法。故其不同于一般話劇舞美,觀眾視覺上的能見物,有一大部分會轉移到演員的唱、做、念、舞,以及觀眾的意會聯想上去。通過藝術家的創造和觀眾的聯想,不斷地進行時空轉移,得到了巧妙完美的藝術綜合體現。如在《秋江》水中劃船的表演,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通過二人的表演,讓觀眾仿佛就在江水中一樣。藝術家把水、船融為一體,惟妙惟肖,正像有些觀眾觀看演出時所體會的“有點兒暈!”。通過演員表演,使戲曲藝術更生動反映了現實生活。戲曲藝術體現景物的手法是與中國書法、繪畫等同出一脈,它講求變形求神,氣韻生動,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追求和欣賞習慣,這正是民族戲曲藝術之精華所在。
中國戲曲與其它表演體系,在戲劇觀念上有很大的區別,但在“假定性”這個概念上中外是相通的。外國戲劇毫不掩飾地向觀眾暴露著舞臺上的一切隱秘,當眾換景和調換燈光色片,他們主張演戲就是演戲,布景就是布景,甚至把布景骨架和材料本色都揭示給觀眾。中國戲曲同樣也不制造生活的幻覺,甚至把琴師、鼓手和檢場都暴露給觀眾。看戲時觀眾可以跳出劇情,單獨為演員的精彩演唱和琴師拉的“過門兒”大聲喝彩。這些觀眾的反應,已成為戲曲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觀眾參與戲劇演出,是現代演出所潛心追求的一個重要方面。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戲曲藝術已經走在世界戲劇發展的前列。間離派戲劇用抽象的中性景物為表演提供支點。中國戲曲的一桌二椅蒙上裝飾性的桌圍椅披,同樣以“中性身份”參與演出,通過表演,使觀眾悟出它的含義。戲劇大師梅耶赫德看過梅蘭芳的演出之后,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中國戲曲的假定性是最寶貴的,失去他,戲劇生命會枯竭。間離派大師布萊希特,也吸收了中國戲曲的養分而形成他的體系。國外戲劇大師評價中國的戲曲藝術都認為,是自己多年追求而沒有得到的。
試想,如果把中國戲曲舞美中寶貴的傳統一腳踢開而拜倒在他人腳下,豈不是“端著金碗要飯”。我認為中國傳統戲曲中有許多閃光的東西有待于挖掘和重新評價。開發與保護、保留中國戲曲傳統的藝術精神,再將其它藝術有益的部分吸收進來,溶化在戲曲本體之中,探索戲曲舞美的新景物、新服飾,其前途無量。
戲曲表演與戲曲舞美休戚相關。如想在戲曲舞美上有所突破,不是單方面努力所能奏效的。景物、服飾、化妝的改變,都牽涉到演員怎么演,作者怎么寫,導演怎么排戲。戲曲若想推陳出新,改變現狀,必須有一個志同道合的創作集體,要創造新程式,發展新演技,塑造新人物,表現新時代。
優秀的傳統戲可以使觀眾從歷史的長河中得到啟示,但它只能反映中華民族的過去,豐富多彩的現代生活迫切要求我們以觀眾喜聞樂見的新形式去反映,這是戲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近年來中國戲曲舞臺上涌現許多優秀作品,如:《曹操與楊修》、《廉吏于成龍》、《太真外傳》等等,傳統戲曲同舞臺美術的有機結合,相互輝映,大氣磅礴,讓觀眾融入其中,為中國戲曲舞臺添上輝煌濃重的一筆。
戲曲表演要創新要突破,戲曲舞美也應推陳出新。我們需緊跟時代的步伐,無論在服飾、景物、化妝、砌末、燈光等方面,都要根據作品的需要不斷創新,走自己的路,用科學態度和發展的觀點來對待戲曲藝術,既尊重傳統的美學思想,又對現代生活加以提煉,不斷發展中國戲曲藝術。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