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任何藝術表演形式都是一種依賴于表演者再創作的藝術,鋼琴表演自然也不例外。同一首鋼琴作品,不同的演奏者能演奏出不同的藝術效果,要想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處理效果,就必須掌握對鋼琴作品進行藝術處理的方法,即所謂的“二度創作”,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強調演奏者的個人創新,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對于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不同作曲家的鋼琴作品的藝術處理是一個內容龐雜的綜合問題,這要求演奏者要有較全面的相關理論知識,涉及到音樂史上不同歷史時期、不同藝術流派風格特征;涉及到不同地域音樂的民族特性;涉及到不同作曲家的音樂創作習慣,以及同一作曲家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創作語言的差異等等,這些都是鋼琴作品藝術處理的相關問題。如何能夠準確地把握鋼琴作品的風格是演奏者最重要的任務,若不能貼切地表達藝術作品的風格就是失敗的演奏。
表情術語記號是演奏者首先要表達的課題。鋼琴曲譜的開頭會標有小快板、行板、廣板、慢板等速度符號,若演奏者僅僅理解為速度標記那就太片面了。它們絕不僅表示速度,還是樂曲整體演奏情緒的提示,例如:廣板具有莊嚴悠長的含義,而慢板則有深沉、凝重、沉思的含義。有些術語還要根據不同作品進行具體的研究,例如約·塞·巴赫的德國組曲中常標記“莊嚴的慢板”,他的作品中充滿了對上帝的歌頌,宗教的神圣、莊嚴和教堂的雄偉等,這符合音樂情境。而同樣是“莊嚴的慢板”在貝多芬三十二首奏鳴曲中則不僅僅是莊嚴而神圣的意思,還明顯含有悲傷、不滿現狀以及向命運抗爭的情緒;在力度
符號的運用上不同作曲家在不同歷史時期也是相差甚遠的。例如漸強記號,巴洛克時期以約·塞·巴赫為代表的作曲家常把漸強記號寫成長線條的,漸強的過程悠長、平穩易于表達;浪漫時期以肖邦、李斯特為代表的作曲家常常將漸強寫成迅急的,具有突發性和戲劇沖突的,并且還時常運用漸強以后突然回弱、強后即弱等戲劇性手法,突出樂句間的對比性及矛盾沖突效果。所以,深刻的理解表情術語對于鋼琴作品的二度創作是極為重要的,它直接決定鋼琴作品的演奏效果。
關于跳音奏法的處理,不同歷史時期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古典時期及浪漫時期的跳音處理都趨近于今天的跳音奏法,即彈奏本身時值的二分之一,輕巧、短促、愉悅的音響效果;而巴洛克時期的復調音樂作品中,所有標識跳音的音符都不能處理成純粹的短促、輕巧富于彈性的跳音,而是要處理成非連音奏法的效果,這是由巴洛克時期的樂器形制不同決定的,若把巴赫作品中的跳音僅僅按照樂譜的標識處理成近現代的音響效果,那就丟棄了作品的精神,巴赫也就不再是巴洛克時期的巴赫了。
彈奏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的鋼琴作品在節奏的處理上也有著很大的不同。從整體上看,古典時期的鋼琴作品以古典奏鳴曲式寫成居多,作品較理性,聲部間彼此制衡,其節奏特點是流暢、自然而又刻板均衡;而浪漫時期的鋼琴作品由于其時代特點,尤為強調個性,重視朦朧的內心感覺,過多地注入作曲家的個人情感,其節奏特點往往是情緒化的,自由又多變的,例如肖邦的波洛涅茲作品,節奏處理的自由速度隨處可見,如果把浪漫時期的作品完全按照譜面上的要求準確無誤、中規中矩地彈奏,那就丟失了浪漫時期鋼琴作品的藝術特性,那也就不再是肖邦,不再是浪漫時期的作品了。
對于鋼琴作品的藝術處理還有許多值得研究的知識點,演奏者不僅要深入研究不同歷史時期、不同藝術風格、不同地域的民族性、不同作曲家的不同階段的藝術創作喜好及創作風格,還要了解每一首不同的鋼琴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創作意圖等等。但演奏者想要找到鋼琴作品的藝術處理精髓,最重要的工作還是研究樂曲本身,因為不同時代的作曲家將自身所要表達的全部思想都注入到每一首鋼琴作品中了,所以深入淺出地研究作品的表情術語、曲式結構、和聲調性以及版本等問題是演奏者把握作品的重要途徑,只有作品本身能夠給演奏者提供最直接的啟示,因此鋼琴演奏者在研究鋼琴作品的藝術處理時,利用音樂理論知識反復、詳實地閱讀樂譜,分析整首作品,才能從中理解每一首鋼琴作品特定的音樂語言所表達的音樂意蘊,達到藝術處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