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原
中國文化產業成長的新特點:爆發式
——以深圳文化產業發展為例
王秋原
20世紀,中國的文化產業相對于歐美國家來說,可謂基礎薄弱、布局參差不齊、缺少完整的規模及品牌效應,既起步較晚又成長緩慢。這源于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中國,其文化一直是作為國家的一項重要事業而不是產業來建設發展的。
將文化作為產業并提出加快發展步伐,是21世紀中共中央治國方略的最新戰略部署之一。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其中“文化產業”作為新概念首次在中央的正式文件里出現。一方面充分顯示出黨對發展國家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也預示著中國文化產業將在最短的時間內快步跟上全球國際化經濟發展的節奏,成為實現新世紀美好愿景目標的重要環節。兩年后的黨的十六大上,則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做出了具體的區分,即積極倡導在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同時,還要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的健康成長。五年后。在黨的十七大會議上,則將繁榮發展文化提升至展示國家軟實力的高度來認識,并且強調要重視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已將中國文化的實力及競爭力作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尺,再次規劃了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宏偉藍圖。
為了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的飛躍發展,黨中央和國務院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發展文化產業的具體措施。例如《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及《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綱要》等等。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已開足了馬力,做好了準備,要快速發展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不僅面臨著一個大發展大繁榮的難得機遇,而且,這將是中國文化引領全社會步入高速運行軌道的一次歷史性的、智慧型的重大轉型。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文化產業的年均增速為20%,并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所占比重逐年遞增。2011年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13479億元,占GDP比重達2.85%。可謂“爆發式”發展。
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后迅速崛起的首批新興城市,是文化產業“爆發式”成長的典型。在短短的十年里,深圳已經由文化資源匱乏、文化底蘊薄弱、文化人才短缺的“三少”區域,變成了如今的文化產業體系完備、文化產業模式領先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榜樣。深圳的“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旅游”和“文化—金融”等諸多的發展模式,最集中、最有代表性地體現出中國文化產業“爆發式”躍進的特色。
深圳文化產業的蓓蕾,在21世紀綻開了自己多姿多采的爛漫之花,其最重要的標志就是兩個字:“速度”。文化產業發展的“加速度”,讓深圳由此躋身為中國文化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以及新時期文化工業化進程飛速提升的強力引擎和國家級文化產業的示范標桿。
以最能代表深圳文化產業的創意產業為例。十年來,深圳文化創意產業以年均速度25%遞增的勇猛上升態勢,引領著、掌控著本地區整個文化產業的大局,幾乎高于同期GDP增長速度的一倍。2012年深圳僅文化創意產業的附加值就達到了1150億元,占全市GDP比重的9%,不僅居中國城市前列,也接近了亞洲某些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在GDP中所占有的地位和比重。
今年上半年,深圳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647億元,真正帶動著和支撐著全市的經濟發展步入了新世紀的快車道、高速路。尤其是深圳文化創意產業中的佼佼者——“百強企業”更是出類拔萃。2013年上半年,它們平均增速達30%以上,滕訊公司2013年第一季度總收入就比上年同期增長了40.4%,集中體現出“爆發式”的兇猛態勢,真正創造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深圳速度”和“深圳模式”。
深圳文化產業出現了“爆發式”增長,源于文化產業科學技術含量的強有力支撐。只有插上科技的翅膀,積極引領,文化產業的增加值才會不斷提升。文化創意內容的創新發展,必須依托科技的巨大力量,文化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最新的內容、最便捷的方式得以實現最終極的目標。如今迅猛發展的數字、網絡技術,催生了一系列的新興文化產業,并促使其不斷升級、換代,企業規模隨之快速擴張,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越來越強。
深圳文化產業的大發展,經歷了一個走向文化市場并“步步高升”的過程,同時,也經歷了一個文化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合理、不斷整合擴張、明晰分出層次的必然階段。其中以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即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及版權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和文化藝術服務為主導,帶動文化產業的外層:文化娛樂服務、網絡文化服務等多項內容。
今年,深圳全市的文化企業已多達4萬多家,從業總人數達90萬,年出口額高達30億美元。而在2003年,深圳文化產業的年產值僅為135億元,2008年增長至500億元,2012年提升至1100億元。這些數字的背后,是深圳一大批實力雄厚的文化企業的規模的擴展和超越,真正號稱“領頭羊”。
騰訊公司是中國第一家收入超百億的互聯網企業,2012年總收入高達439億元。深圳華強文化科技集團下轄27家文化企業,是重量級的文化企業,它們連續四年榮登“中國文化企業30強”的寶座,成為國家級“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大規模必定產生大效益。深圳文化產業博覽會自2004年創立以來,十年間由最初成交額的356億元,到2013年一躍升至1665億元,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這個桂冠絕不是徒有虛名,光鮮數字的背后,是一代深圳文化產業人艱苦卓絕的奮斗、勇敢的開拓和無私的奉獻。
當我們注意到深圳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規模和加速度時,必須特別注重研究文化市場的買方即大眾不斷增長的文化消費和文化需求。這是文化產業“爆發式”形成的另一個主要的決定性因素。
專家研究及歷史經驗已經證明,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人們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費一定會進入到一個旺盛的周期。2012年中國人均GDP已達6000美元,全社會由溫飽型向小康型邁進,全民對文化精神產品的需求量急劇增長,人們有越來越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參與文化活動,提升文化水平,進行文化創造。這是文化產業實現“爆發式”大發展的最大前提和基礎。
同時,文化大市場發出的潛在的、強烈的渴求信號,作為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的動力之一,也必然拉動著文化企業向大規模和加速度的目標大步邁進。
由此可見,文化產業“爆發式”的成長進步,標志著中國建設新型國家的氣派和能力。文化產業通過不斷加快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國家整體經濟的升級,表現出的巨大的生命活力,是實現中國夢美好愿景的有力舉措之一。
文化產業的大發展,首先意味著文化產品的大銷售。這是文化產業中一個重要鏈條系列——生產、經營和消費。而文化產業所誕生的生產、經營與消費的全過程,又完全不同于一般化的物質生產、經營與消費的全過程。直觀地說,它是一種文化觀念和人生價值觀念不斷地傳播和接受的空間立體形式,它甚至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氛圍及其民族精神。
深圳文化產業發展的“爆發式”,立足于以人為本的原則。文化產業本身或者具體到某些項目的文化含量越高,就代表著當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也就更能提高整個城市特別是新興城市的文化韻味與水準。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也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它不僅關乎人們的生活境界的高低,也直接牽扯到人們幸福指數的起落。
深圳文化產業的“爆發式”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了表率,也必將在中國文化改革發展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頁。讓更多的城市文化產業發展以深圳為例、為模,結合各自的文化特點和地域風格,不斷拓展文化大視野、不斷提升文化執行力,為實現中國夢做好文化的延續和鋪墊。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 王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