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海
(泰興市珊瑚初級中學,江蘇泰興,225414)
數學交流就是在數學學習與教學過程中,學生憑借傾聽、表達、分析、詮釋等形式明確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通過同學間的討論與交流,學生的數學靈感能夠得到調動和激發,學習熱情能夠被充分調動起來,在交流中學生的數學問題也就得到了解決。這就是數學交流的重要意義。教師必須意識到交流能力對于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性,積極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水平。
交流的基礎是語言的運用,要想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首先必須從語言方面入手。簡單地說,數學術語是數學專業領域的自然語言,是數學特有的形式化的符號系統,有精煉、抽象、復雜等特征。不同于普通的文史類科目,數學語言涵蓋多方面內容,如語言文字、數學符號、圖形信息等,其中符號和圖形是數學特有的語言系統,教師必須注意引導和教育。
符號語言是學生數學交流的內容之一,具有學科化、專業化、概念化、抽象化等特點。初中學生由于剛剛接觸抽象的數學符號知識,對于數學符號的掌握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必須認識到這一點,用良好的耐心和熱情來輔導學生,重點明確一些數學符號知識難點,對學生進行特殊教育與引導。
例如:“-a”可以被讀作“負a”,然而,一些學生卻錯誤地認為“-a”就一定是負數,這就應該成為教師數學符號教學的重點,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認知能力。
所謂口頭語言,就是學生利用語言表達出對數學關系、數學符號等的理解,將專業化的數學符號轉變成數學語言。數學語言的特點體現為:符號表達式、字母表達式等的運用,可以更加精準地呈現出數學概率、數學理論和邏輯關系,體現出了數學這門學科的專業化特點,同時也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帶來了方便。
例如:對于“一次函數”這一文字的表述,完全可以用數學符號語言“y=kx+b(k≠0)”來表示,或者圖形語言“傾斜的直線”來表述,這就是文字語言與符號語言之間的轉化;對于“反比例函數”這一文字的表述,完全能夠通過數學符號語言“y=k/x(k≠0)”,以及圖形語言“雙曲線”進行說明,這其中也體現出了語言間的轉化。
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方式多種多樣,但是,其中最關鍵就是要通過交流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這一點的最佳的途徑是小組合作學習,因為小組合作學習本身就是一種交流學習的方式。組建小組,小組內部成員間合作交流互助,通過合作探討可以進一步明確數學理論知識,找到數學問題的解決途徑,這就是小組合作交流的一大優勢。
教師應該積極為學生分組,并善于向小組學生布置學習任務,使學生感受到問題討論的必要性,讓他們相互之間主動配合,解決問題,這樣就會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
例如:在學習“一次函數”這一知識項目時,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圍繞函數的解析式“y=kx+b(k≠0)”在坐標軸上的圖像特征,重點討論圖像的傾斜度大小與“k”值間的關系,以及圖像在x軸、y軸上的截距等。
小組學生帶著教師布置的任務和問題,集中展開討論,通過畫圖像觀察直線的傾斜度變化,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圖像的傾斜度與“k”值間的關系,那就是:當k>0時,y=kx+b圖像與x軸傾斜角越大,k值越大,b的值就是圖像在y軸上的截距。同時,學生還明確了k>0與k<0時,圖像傾斜角的變化規律。
這就是一次函數圖像的規律和特征,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最終能夠用語言表達出探究結果,這就是對學生數學交流能力培養的過程。
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源自交流興趣的培養,教師必須先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培養學生的說數學、表達思想的熱情,科學訓練學生專業說話,確保學生勤于表達、樂于表達,以此來培養學生對數學課堂的參與能力。也就是要培養學生課堂主動發言、積極表達觀點的良好學習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
從初一開始,教師就要為學生開創全新的數學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表達、闡述的機會,使學生養成樂于表達觀點、善于表現的良好學習習慣。
例如:師生轉換角色,針對一道難題,為最先獲得正確解決方案的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走上講臺,為全體學生講解,清晰地說出解題步驟,明確解題思路,力爭用最專業的數學語言為全體學生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就是學生數學交流與表達的過程,也是同學間相互交流思想的過程。學生在臺上講解的過程中,必然會有臺下學生產生疑惑,向臺上學生提出問題,雙方針對問題進行討論,共同解除疑惑。這也是對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同時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學生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就意味著對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要想使學生正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察力。學生的數學觀察力來自平時的教學課堂。數學觀察能力是指對數學中數字化、概念化、抽象化的邏輯關系、空間結構等內容進行判斷、識別,這是學生學習數學必備的一種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觀察力,才能產生敏銳的洞察力,才能對抽象、復雜的知識有所理解和認知。學生只有具備了深刻、正確的知識認知能力,才能正確地表達出數學關系,這才是學生數學交流能力培養的起點。
在學生具備了良好的觀察力的基礎上,教師要更加注重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訓練學生將自己的理解和認知用最專業的數學語言陳述出來,以獲得其他人的理解,從而訓練學生的數學交流與表達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走上講臺,給其他學生講解自己準備的某一個知識點,與他們共同分享自己的備課成果。學生講解知識的過程就是對知識理解與表達的過程。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數學表達的評價,對于一些專業術語給予重點監督和糾正,例如:“平方和”與“和的平方”間的區別。
學生的數學語言只有正確化、正規化,才能逐漸形成數學交流能力,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數學能力,從而取得良好的數學學習效率。
[1] 戴守能,施興云.引導學生開展數學交流[J].江蘇教育,2011(4).
[2] 呂貴鋒.提高數學符號語言能力的策略探究[J].江西教育,2011(22).
[3]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