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偉
(齊魯師范學院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山東濟南,250000)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怎樣進入學校?類似的話題又一次擺到教育者面前。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之下,遠不再是教育內容的拓展與強加,而是逐漸轉化為學習主體自身價值、意識和信念的自我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身構成教育資源,既有著歷史的、文化的、意識形態的承載,更重要的是呈現著生命個體的社會認同和自我歸屬過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對中小學生來說,這24個字的概述并不是抽象的,也不是遙不可及的,關鍵在于如何讓學生與其建立某種觸動靈魂的教育關聯。
卡爾維諾在描述經典作品時有這樣的判斷:它們要么本身以難忘的方式給我們的想象力打下印記,要么喬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記憶中。
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經典,至少具有兩種存在狀態:一是它們本身以最高的善和最美好的解釋來給人們的想象力打下印記;二是它們本身已經深藏在每一個個體或者集體的記憶深處。那么,由此來關注學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其有效性當基于兩點:解釋和喚醒。
一是解釋。
解釋,意味著學校、教師借助更多的信息資源甚至是大數據,平等地與學生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我們這個國家、社會及個體的價值判斷進行對話,這是一個對善與美的尋找和重新認知的過程。
首先,對學生所進行的價值觀教育力圖規避的是“給予”。一方面,由于我們并沒有建立起對學校、教師在這一領域的專業培訓,也就是說,對于核心價值觀,我們的學校、教師在認識上本身并沒有比學生擁有更多的資源,以教師的理解取代學生的理解就難免存在偏頗,甚至誤讀。另一方面,道德教育的基本規律是學生在事實積累中不斷實現領悟、澄清的過程,他們需要認識到“我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而不僅僅是記住“我要做對什么樣的事情”。所以,不是學校、教師帶著價值信條到學生那里去,而是激發學生自己去尋找、建構它們。
因此,學校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努力實現的是課程“生成”。如果說提供課程仍然是學校教育價值實現的一種基本方式,那么,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課程就意味著對現代學校教育的超越,從“學校要教給學生什么知識”到“學生到哪里去學習知識”是一種從內涵到方式的變革,也是核心價值觀教育走出外鑠藩籬,繼而成為學生主體自覺的必由之路。學生的課程生成意味著學生用自己所獲取的信息資源生成對于國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對于社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對于個體“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結構性認知。
繼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學校里的實踐方式理應是價值“無痕”。努力實現的是經典認知與實踐體驗的結合,即便我們沒有明確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我們學校的原有課程體系中,這些內容也是充分存在的,我們要做的是創造更多的活動讓課程實踐化、體驗化,以及完成價值認知與審美構建的結合。清晰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感,積極的思考力,不僅充實著生命,也能夠促成生命的審美感受。核心價值觀帶給學校教育的應當是更多的審美認同,以及價值統整與個體自由的結合。每一位教師、每一名學生都可以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并愿意創造性地投入到教與學的過程中來。
二是喚醒。
喚醒,意味著尊重人的內在道德感,遵循人的自主發展性來組織教育活動。“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義禮智”是人所固有的,今天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何嘗不是我們國家、社會,以及中國人固有的品性和追求。所以,“求則得之,舍則失之”,這就為學校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了更為可行的思維基礎。
首先,良好教育的發生才是核心價值觀教育存在的基礎。學校教育常常隨著行政、輿論等外在的作用力而不斷轉向,甚至常常是一種盲目的迎合。殊不知,堅守真正的價值才是學校實現一切社會文化傳播的本體。用杰克森的定義來看:教育是一種促進文化傳播的社會活動,其明確的目標是讓受教育者的性格和精神福祉(人格)產生持久的好轉變化,而且,間接地讓更廣泛的社會環境發生好的變化,最終延伸至整個世界。讓學生的性格和人格“產生持久的好轉變化”,教育就發生了,教育、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價值取向就得以實現了。所以,尊重教育本身,堅守于學生的發展,喚醒學生真善美的內在向往和追求,學校教育的最終價值就水到渠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是外加于學校的政治任務,而是喚起學校對于自身所承載的良好教育責任和使命的深度自省,喚起學校教育的內生力量。
最終,學校以可能的教育方式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與內驅力喚醒。學校對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既有義務又有局限。學校的課程、教學、文化、活動等無一不在學生價值意識的生成和價值準則的踐行中起到關鍵作用,學校處處皆教育。即便在校外,學校教育產生的效應也應當持續,這就需要學校做好校內外結合的工作。所以,學校承載核心價值觀教育需要滲透到學校教育的所有領域是一個綜合的教育行動方式,不應是學校某幾個部門、某幾項教學活動的事情。即便如此,還有一個重要的實踐取向是三個層面的核心價值觀,在面對學生的教育中,需要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一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作為基礎,這是學生知情意行的切入點,是學生價值觀“金字塔”的根基所在,而社會取向的價值觀決定學生的認知層次,國家目標的價值觀決定學生的人生歸屬。
“專題研究”征稿啟事
2014年伊始,《教育觀察》將開辟“專題研究”欄目,向廣大讀者展示各學校、名師工作室等研究團隊的課題研究或其他有意義的研究成果,希望在此基礎上深化、推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關成果。本欄目注重創新性、學術性、實用性、指導性。歡迎各學校、研究團隊來電垂詢!
“專題研究”來稿要求:
1.研究成果具有創新性,能體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向,對中小學教學、管理有指導意義;
2.研究成果具有獨特性,能凸顯學校的特色、教師的特點,或課程改革的亮點;
3.形式不限,訪談、專題報道或論文皆可,如是論文形式,數量以研究團隊的3~5篇為宜;
4.研究內容不限,學校文化建設、課堂管理、學科教學、課程開發、教師發展等皆可;
5.文章應重點凸顯研究成果體現的理念、操作和實施的過程,避免單純描述研究取得的成就。
“專題研究”投稿方式:
投稿郵箱:gljygc@163.com (“桂林教育觀察”首字母)
聯系電話:0773-5831800 郵編:541004
地址:廣西桂林市普陀路廣西師范大學報刊傳媒集團《教育觀察》編輯部
廣西師范大學報刊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教育觀察》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