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麗
(桂林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在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西部高校的勤工助學工作面臨著新的契機與挑戰。創新創業教育對于提升西部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改善校園育人氛圍、提高大學生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綜合素質等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勤工助學工作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在西部高校勤工助學工作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如學生主體意識不強、社會資源投入不夠等,有效破解這些問題,需要探索更加適宜西部高校實際情況的具體途徑,從而有效地增強創新創業教育在勤工助學工作中的育人功效。
知識經濟時代的高校勤工助學從傳統的勞務型、服務型拓展到管理型、研究型、創新型、創業型,其育人功能也在不斷延展,從改善學生經濟狀況發展為全面提升學生素質。勤工助學的實踐能力鍛煉與創新意識培養,更加貼近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增強了學生人際交往、團隊協作、心理調控、抗挫抗壓能力,而且提升了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特別是培養了學生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相統一的價值觀。
勤工助學的基本目標是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經濟支持與能力鍛煉的機會,更高的目標是培養大學生的自立意識、獨立人格、工作能力、創新能力,因此,勤工助學應面對全體大學生,優先服務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改變了以往勤工助學中學生的被動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與潛力,實現因材施教、差異培養,在實踐中改進了教育觀念,營造了適應學生發展的良好育人氛圍。
勤工助學鼓勵學生參加勞動獲取報酬,創新創業鼓勵學生嘗試創新增加收益,二者既改善了特困生的經濟狀況,緩解了其經濟壓力,又為大學生提供了自我發展、自我歷練的平臺。如果說參與勤工助學崗位是“授人以魚”,那么創造勤工助學崗位就是“授人以漁”。學生在勤工助學中積極嘗試創新創業,逐漸學習、體驗創新驅動力的經濟意義與社會價值,養成樂于思考、勤于實踐、敢于創新的行為習慣,有利于促進個人全面成長與發展,適應社會對新時代大學生的要求。
全人教育以培養完整的人為目標,除了傳統的教學過程,還設置學生勞動鍛煉環節,而且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勤工助學、創新創業以學生全面成長為目標,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有益實踐。在勤工助學中引入創新創業教育,讓學生得以開闊眼界、拓展思維,將被動學習轉變為學有所長、學以致用的主動學習,創造性地將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學習模式,培養終身學習的觀念。
傳統教育采取教師大量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沒有落實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主動地位。高校勤工助學工作努力改變這一現狀,彌補了課堂教學的部分不足,鼓勵學生通過動手動腦主動學習實踐。但是在將創新創業教育引入西部高校勤工助學過程中,很多學生的主體意識依然沒有充分展現,熱情很高,但缺乏準備,仍然習慣于被動地接受,很難擺脫已有模式,鮮有具體的、可行的創新想法與實踐。
高校對于創新創業、勤工助學都比較重視,不同的是具體的落實情況與支持力度。許多西部公辦本科高校更為注重對學生的基礎化的學習訓練,雖然大力建設創新創業基地,但對學生創新創業的教育、扶持、服務不夠,創新創業與勤工助學的有機結合較少。如學生接受創新創業培訓較少,內容較為空泛,多為觀念傳授,缺乏操作實訓,學生創新創業的鼓勵政策不夠完善,在學籍管理、修業年限、學分獲得等方面少有優惠政策,這些情況在某些方面限制了部分學生的積極嘗試。
高校勤工助學多由學生工作部和一線輔導員具體負責,輔導員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對企業、市場缺乏切實了解,接觸創新創業教育不多,較少接受創新創業培訓;有些西部高校開設了創新創業公選課,教師多是來自企業管理等相關專業,教學模式較為傳統,以理論講授為主,由于課時、人數等限制,很少進行操作性訓練,對學生的創業計劃、創新方案缺少針對性的指導;企業導師、創業校友大多只是做不定期的講座,受眾少,針對性不強,沒有建立起長期聯系機制。
西部高校與企業的聯系多為建立專業實習、就業見習基地等,企業到高校進行宣講、講座,也多是圍繞招聘、就業,對于利用企業資源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落實不夠;與各地市創業園聯系較少,高校之間就創業方面的聯系也不緊密,沒有充分了解、把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相關優惠政策、辦法;對于創業校友聯系不夠,沒能發揮創業校友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引領、指導、幫扶作用;勤工助學工作與社會、企業聯系不夠,開發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自覺性與針對性不強。
在勤工助學中引入創新創業教育,要建立適合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培訓課程體系,在課程中注重知識結構、實踐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的培養,使理論傳授、課程引導與創新創業實踐有機結合,從基礎理論、創業計劃、創新實踐、模擬創業幾個方面科學地構建教學與實踐內容。首先,注重通過體驗式教育加強學生體悟創新創業感受,通過課堂實訓掌握創新創業知識,在團隊合作和模擬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的品質與能力;其次,設立創新創業項目,給予一定的資助,舉辦創新創業競賽,設立獎勵性學分,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培訓與實踐,為學生搭建嘗試創新、展示能力的平臺;再次,提供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場所、服務與扶持,使創新創業中心和成果孵化基地確實發揮作用,加強校企合作,在企業建立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實踐平臺。
一些西部高校積極探索勤工助學新模式,在改革中引入創新創業教育,努力開創資助育人的新局面,推動創業模式與資助模式有機結合,共同發展。首先,學校成立勤工助學公司,建立公司化運作模式,實施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通過公開招聘、雙向選擇、現場面試、簽訂協議、持證上崗等環節吸收經濟困難學生參與勤工助學公司下設的超市、水站、咖啡店、文印店等實體的運營與管理,既為大量學生提供了有助緩解經濟困難的勤工助學崗位,又為有意嘗試創新創業的學生提供了實習實踐的機會。其次,鼓勵有較為成熟的商業計劃、具備一定創業實踐能力的學生創辦公司,入駐學校創新創業基地,提供免費辦公場地、給予啟動資金支持等優惠政策,在公司招聘在校學生兼職時優先推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形成創業惠及資助的有效模式,既扶持了學生創新創業企業的發展,又為經濟困難學生贏得了更多的勤工助學崗位。
創新創業教育普及與推廣有賴于一支良好的師資隊伍,西部高校普遍缺乏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從師資隊伍建設上入手,建立一支專兼職結合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成立創新創業教育教研室,聘請企業家、創業人士擔任高校創業教育導師,鼓勵相關專業或有志于此的在校教師加入教研團隊,通過教研團隊的教學觀摩、集體備課、相互督導等方式,形成專業水平高、授課經驗足、樂于創新實踐的教師隊伍。其次,鼓勵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計劃和實踐,在指導過程中既服務了學生,又提升了教學水平,解決創新創業實際問題促進了師生共同探討合理方案,實現了教學相長。再次,注重師資培訓,請教學團隊內部的企業家、創業人士與高校教師結合各自優勢互相培訓,組織高校教師到專業對口的企業掛職,增加實踐經歷,參與產業化科研項目,建立輪訓機制和激勵制度,鼓勵教師參與創新創業專業培訓與交流,如KAB、SYB培訓,以增強創新創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性強,與社會、企業、市場有著緊密的聯系,社會資源的大膽引進與有效運用有利于提升西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品質,同時積極挖掘校內資源也有助于西部高校結合自身特點發展特色產業。首先,高校要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溝通,采取校所合作、校企聯合、學校引進等方式建設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學校與社會密切合作的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實習實訓和實踐活動創造條件。其次,高校要加強與高新區、創業園等校外創新創業園區的聯系,依托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園、創業園等,設立大學生在校創業、科技創新實習基地。再次,還要積極開拓社會資源,爭取社會力量支持,以校企合作共贏模式多渠道增加創新創業教育經費投入。此外,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在多校區辦學情況下,統籌安排,抓好落實,促成學工、后勤、產業、社區積極協商,聯合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在校內的有效實施,形成全員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良好局面。
[1] 劉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思考[J].教育科學,2011(5).
[2] 胡庭勝,秦聰立,黃建平.創業導向下高校勤工助學市場化的模型構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3] 李世佼.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9).
[4] 王麗娟,高志宏.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