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金英,陳林海,宮相榮,王 艷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外語與貿易分院,浙江嘉興,314036)
我國外貿產業自1978年起步以來,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高了我國外貿企業國際競爭力。“中國制造”增加了全球消費者福利,“中國市場”帶動了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外貿產業仍將是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支柱,這意味著市場對高質量的商務類人才的需求仍然緊迫。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給全球外貿經濟帶來巨大影響,2009年我國眾多中小企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此同時,隨著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協議的簽訂與實施,我國面臨新的國際貿易競爭環境,低附加值的產品已逐漸失去競爭優勢,外貿企業亟待轉型升級。[1]這就需要高等職業院校的商務類專業迅速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為地方經濟服務。
“十一五”期間,浙江省嘉興市外貿進入高速發展期,除了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出現負增長以外,每年增速均在23%以上。“十二五”以來,該市外貿增速有所放緩,但仍保持基本平穩。2012年出口196億美元,是2001年22.17億美元的近9倍。同時,外貿對經濟貢獻度也不斷提升,外貿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分別從2001年的44.8%、30.4%增長到2012年的62.9%和42.9%。2011年,政府制定出“十二五”規劃,推出新時期擴大對外開放戰略新舉措,要求企業內外連動實現轉型升級,不改變傳統的經濟和貿易方式,產業和貿易不進行轉型升級,我國經濟就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浙江省“十二五”規劃也明確指出:要加快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進一步優化進出口結構,增強進出口競爭力。
據浙江省嘉興市商務局統計,本市有出口實績的企業數量從2001年的555家,發展到2006年的2100家,2012年末達到4354家。而企業結構也實現了從外資企業主導到內資企業為主的轉變,2006年,內資企業數量首次超越外資企業,到2012年末,內資企業為3105家,已是外資企業1249家的2倍多。外貿企業數量的增加,意味著對外貿商務類人員的需求也會更大,除了專門從事外貿經營的公司以外,國內企業的一些駐外辦事機構、外資企業等都需要大量的商務類人才,有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后5年內,國際商務類人才缺口將超過100萬。[2]
浙江省嘉興市的出口市場呈現多元化趨勢,歐美日仍占據主導,但東盟、俄羅斯、中東、非洲等市場實現快速增長。2012年,與我市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有206個,對歐美日三大傳統市場的出口份額占全市比重為58%,比2006年下降7.7個百分點,比2001年下降15.6個百分點。貿易伙伴的不斷增加,使國際貿易研究對象不斷拓展, 會出現許多新領域、新課題、新理論、新原則等,這些都會對商務類人才的崗位提出新的要求。[3]
2011年,我市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比重達到94.3%,超過世界貿易制成品出口平均占比70%的標準,同時還超過歐洲等發達國家制成品出口占比78.4%的水平。服裝及附件、紡織品、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箱包等是我市出口主要商品,從2007年起,機電產品超過服裝成為我市第一大出口產品,并延續至今,2012年,機電產品出口占比為32.3%。
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包括農業、林業及紡織、服裝、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業。隨著技術進步和新工藝設備的應用,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資本密集度也在提高,人們對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需求比重逐漸下降,而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需求比重不斷上升,所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市場空間正在被不斷壓縮,這就使得我國一些原本比較有市場競爭力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競爭力不斷下降。另外,在世界制造生產鏈中,我們往往只能參與到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加工環節,處在對應價值鏈的末端。就相關外貿企業來講,結果就是利潤率低,對特定市場的某些環節依存度較高,抗風險能力低等。因此,我們得到的僅是一部分勞動力就業及少得可憐的利潤份額,這樣的發展不利于產品升級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更不利于我國外貿體制的進一步改革和優化。[4]
《國家商務部關于對外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指出,“重視外貿人才建設,以市場為導向,創新人才管理體制和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的外貿人才發展環境。適應人口素質和結構變化,建立健全政府調控、市場配置、企業自主用人、人盡其才的體制機制。加強開放型外貿人才資源開發,高度重視外貿職業教育,促進多元化投入。鼓勵外貿企業提高人力資本投資比重,支持員工踴躍參加學習培訓,提高滿足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需要的技能。大力培養國際商務人才,加快培養多雙邊外貿談判人才”。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下一步在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發展上,要以技師和高級技師為培訓重點,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由此可見,外貿企業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目前,外貿企業所面臨的人才需求方面的問題主要有:
自2001年加入WTO到2012年年底,嘉興市共遭遇了來自美國、歐盟、印度、阿根廷、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291起貿易救濟調查,直接涉案金額近17.7億美元。嘉興市緊固件、服裝、經編、木業等傳統產業,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和競爭力較高,易成為“兩反一保”調查的重點。而自2011年開始,貿易摩擦涉案產品逐漸向新興產業延伸,如歐美對我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對該市光伏產業造成了巨大沖擊。同時,隨著對新興市場開拓力度的加大,嘉興市遭遇貿易摩擦的發起國也更多地轉向新興市場國家,如印度、印尼、土耳其等國家頻繁對我出口產品發起調查。這些狀況勢必會影響到浙江外貿出口的健康發展。而在浙江外貿企業里,熟悉WTO有關法律規則,懂得相關國際法律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人才十分緊缺。
據測算,我國外貿直接帶動就業超過8000萬人,其中60%來自農村轉移勞動力。2010年與外貿直接相關的海關稅收達1.25萬億元人民幣。5年累計進口高新技術產品1.6萬億美元,有力地推動了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目前,社會上緊缺的是應用型商務類人才,大多數畢業生理論水平較高,而實踐能力較弱,難以適應社會的需求。據調查,在外貿人才需求榜上名列第一至第六位的是:跟單員、外銷員、單證員、報關員、國際貨代業務員、報檢員等,這些崗位都要求持有上崗資格證。[5]目前,我國外經貿從業人員達7000多萬人,但只有8萬多人擁有外銷員資格證書,報關員的需求缺口更大。[6]以浙江省嘉興市為例,現有外貿公司近5000家,跟單、貨代、報關等技能型人才,尤其是熟悉國際商務合同、申報、運輸等外貿環節的技能型人才格外緊缺。
外語能力包括聽、說、讀、寫、譯等各項語言技能。通過調研發現,商務類的絕大多數崗位明確提出應具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即“聽和說”的能力。其次是閱讀,還有應具有外文寫作和翻譯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崗位提出不止一項語言技能的要求。除此之外,商務類高技能人才還需要有扎實的知識結構儲備、過硬的專業能力,主要包括:1.基礎知識,如國際貿易理論、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地理、國際商法等。2.專業知識,如外貿函電、進出口實務、單證、保管、國際結算、商品知識等。3.專業能力。專業能力包括三方面的能力:國際貿易基本實踐操作能力,包括適應外貿業務崗位需要的各種操作技能,完成外經貿工作所需的專業理論知識能力,一般的外經貿管理、協調和領導能力;國際貿易高級實踐能力,包括對自己和本部門外經貿工作進行規劃、實施和評估的專業能力;國際貿易綜合應用能力,包括應用技術能力、創新能力、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
因此,既熟練掌握英語、德語等語種又熟悉外貿業務的復合型商務類高技能人才供不應求。能夠與中亞、中東國家對接、溝通和交流,精通中亞、中東各國語言,熟悉這些國家的風土人情,同時還熟悉這些國家法律和金融政策,具備市場分析能力的國際化人才是外貿企業競爭的核心。
針對浙江省嘉興市外貿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需要,以服務地方經濟、培養高素質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為目標,通過政策導向、項目引領,尋找提高商務類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
以“外貿類專業與嘉興市外貿產業相對接,課程考核標準與崗位考核標準相對接,教學內容和外貿相關流程相對接,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相對接,職業教育和創業教育相對接,傳統的教學班與現代學徒制相對接”的人才培養思路,依托嘉興市欣禾職教集團,拓展產學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創新產學合作新機制,積極推進商務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企業全程參與教學工作、學生操作外貿真實業務”的“工學交替、疊加遞進”人才培養模式。
2013年9月,為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徑,進一步拓展商務類高技能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新模式,給外貿類專業、應用英語專業的學生提供長效的實踐教學平臺,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嘉興職業技術學院依托引起入校的“校中場”——嘉興市澳杰進出口有限公司,并由其牽頭聯合16家中小型外貿企業組建了澳杰商業聯盟,構建了在心智積累的基礎上,“校中場”中熟悉工作流程和要領,“澳杰商業聯盟”里形成職業素質和技能,校企協同實現學生認識實習、頂崗實習、畢業實習和就業的一條龍的培養模式。
2014年6月,以澳杰商業聯盟為基礎,建立了由政府、行業、學校、企業共同參與的,具有資產紐帶的產學研共同體——澳杰聯盟外貿學院。企業入駐,教師參與,建立11個外貿實戰工作室,實施“雙師帶徒”的教學模式,圍繞外貿類核心崗位單證員、跟單員、業務員加強核心課程建設,讓學生的認知和實踐的關口前移,富有成效地參與創業創強活動,在職場化的場所中形成職業素質和能力,為區域經濟的建設和發展服務。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共同開發專業職業能力體系標準。把企業崗位需要的職業標準內容融入到學校人才培養的課程標準中,把學校實踐教學內容融入到企業的生產流程環節中,按照企業人才需求規格與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標準進行校企“課程置換”,從而實現課程體系與職業標準的對接,實現“雙合一”,即“課堂與實訓合一”的學做合一、“實訓與生產合一”的校企合一。[7]通過“學做合一”有效落實學生基本商務技能的實驗和實訓;通過“校企合一”實施頂崗實習,使學生掌握與國際商務相關的操作技能,提升頂崗實習能力。
以校內實訓基地為紐帶,校企聯手,加強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訓練。校內實訓基地是企業的外貿部門,承接企業外貿業務,同時也承擔師生的實習實訓任務。企業的生產過程是學校的實踐教學環節,師生參與企業生產環節。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利用校內實訓基地的電子商務平臺,分別扮演出口商、進口商、工廠、出口地銀行和進口地銀行等不同角色,全面、系統、規范地操作整個外貿流程,完成外貿業務,從而掌握各國際商務環節的主要操作技能。
同時,根據實踐教學質量管理要求,加強實踐教學的內涵建設。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基地,遵循企業經營管理的一般規律,以企業外貿活動的全過程為基本框架,結合專業的特點,構建真實、可操作的實訓體系,使實訓內容更加完整,實訓環節緊密銜接,實訓領域得以拓展,實訓資源實現共享,走進實訓中心,如同走上企業崗位,真正進入工作角色,實現與生產崗位的對接。
依托實訓基地,發揮基地人才交流優勢,提升商務類高技能人才教學團隊水平,實現企業、行業技術人員進學校,承擔實踐教學任務,與學校教師共同開發實踐教學內容,共同指導學生技能訓練;學校教師下企業進行實踐鍛煉。通過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校際合作等形式和途徑,建立一個教學水平高、實踐科研能力強的“雙素質,雙結構”的教學團隊。在現有科研、教改水平的基礎上,緊密聯系嘉興地方外貿企業和行業,共同探索培養能適應嘉興當地的外貿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的商務類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加快地方經濟的發展。
[1] 李群,李霄,丁躍進.后金融危機時期長三角地區外貿企業轉型升級研究[J].經濟縱橫,2011(5).
[2] 竇建華.國際經貿人才需求的新變化及對策研究[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0(4).
[3] 馮國峰,俞學偉,劉永元,韓如芳.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個體特征與外貿崗位關系研究[J].現代商業,2010(11).
[4] 丁勁夫.論新形勢下我國外貿環境的新變化[J].現代經濟信息,2012(20).
[5] 郭薇.轉型升級下外貿人才培訓基地建設研究[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
[6] 黃茜.新疆高校國際經貿人才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J].對外經貿,2013(1).
[7] 魏玉芝,張麗,逄曉彤.與產業對接人才培養模式實踐創新探索[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