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長春,劉 揚,趙彤宇
(黑龍江科技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22)
就黑龍江省而言,與俄羅斯有3000多公里的邊境線,中俄合作辦學有著國內其他兄弟省份所無法比較的地緣優勢。從東北農業大學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國立工業大學聯合培養本科生項目開始,經歷了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特別是近幾年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從1986年開始至2012年底,黑龍江省高校中俄開展合作辦學已經有19所黑龍江省高校開辦了81個中俄合作辦學項目。”[1]這些合作辦學項目覆蓋了文、理、工、醫、法、經、管、史、教育等9大學科門類。依托黑龍江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黑河學院等高校建立了中俄聯合研究生院和黑龍江省俄語中心。黑龍江省高校中俄合作辦學采取分段培養、互相承認并轉移學分的方式和國內外“雙校園”的培養模式,這是黑龍江省教育改革的一個亮點和創新。中俄合作辦學發展迅速,辦學規模逐年擴大,辦學層次逐步提高,辦學模式也趨于多樣化。
“從高等教育的知識層面來看。基礎課教學事實上承擔的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而這些知識和技能正是后續專業學習與應用的基本語言、工具和方法論。”[2]就中俄合作辦學而言,學生在高年級時要使用俄語來學習俄方專業課程。要想學好這些俄方專業課程,學生僅有所學專業知識的漢語儲備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具備扎實的俄語語言基本功底,而這種語言基本功底的打造正是俄語基礎課教學的目標所在。俄語基礎課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俄方俄語課程的學習質量,直接影響中俄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質量。因此,對于中俄合作辦學的學生而言,俄語基礎課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意義。
調查走訪黑龍江省有中俄合作辦學項目的部分高校表明,當前中俄合作辦學俄語基礎課教與學環節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師“填鴨式”地去教;學生“被動式”地去學;教師“單一模式”地去考;學生“呆板”地去做。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教學質量止步不前,延緩了創新人才的培養步伐。
教師不顧學生的感受,一味將知識灌輸給學生,這種做法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扼殺了他們的創造精神。這樣的教學給學生設置的是一個高壓式、禁錮式、封閉式的“牢籠”。教學中廣泛采用的“強化訓練”“過度學習”等做法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失去了創造力。與此同時,“填鴨式”教學還造成了學生過重的思想負擔,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嚴重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
在教師日積月累的不斷灌輸下,學生逐漸養成了一種不愛問、也不知道該問什么的麻木習慣,形成了一種盲目崇拜書本和教師的思想,不敢打斷教師授課節奏,對書本和教師不敢提出質疑。這種學習狀態代代相傳,日顯突出,學生的發散型思維、逆向型思維被禁錮、被束縛,敢于沖破傳統的新思想、新觀念被扼殺,大膽幻想的翅膀被折斷,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其主動性無從發揮。可以想象,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比較被動的狀態,難以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他們更成為不了創新型人才。
比較普遍存在的考試模式是期末“一張卷”的考試模式。這種考試模式重分數、輕能力,忽視了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的實際學習情況,難以做到及時反饋問題并加以解決,往往造成的是學生期末成績并不理想。許多人認為:終結性評價簡便易行,而過程性評價比較麻煩,不易操作,不能準確評定學習結果。這種錯誤思想的普遍存在,造成了單一評價方式的長期存在,無法準確評價學生的實際水平,與此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學習不講方法,畏難情緒嚴重。學生能夠聽從教師的要求,在課堂聽講和作業完成方面態度比較認真,但他們的學習方法比較呆板,無法作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對于學習中的難點,他們往往想辦法躲避,不能積極主動地去探求原因。“教師教什么,自己就學什么”的思想嚴重,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走,不能有效地利用網絡等現代化手段去獲取知識,他們成為了行動上的“矮子”。在課外活動中表現得麻木、悲觀,他們不敢面對現實,最終導致創造、創新精神的缺失。
(1)趣味化:圖文并茂、生動快捷,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互動性:多媒體及通過計算機所呈現的網絡學習素材更便于學生與學生間、教師與學生間實時交流,這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3)資源共享性:多媒體網絡上有大量的資料可供學生共享使用,這豐富了學習素材;(4)個性化: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和風格布置學習任務。學生也可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水平對學習內容進行篩選。真正意義地實現了個性化教學,使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和創新性得以充分發揮。
多媒體和網絡課件已成為外語教學的嶄新手段。多媒體和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為外語學習環境提供了理想的認知工具,能更為有效地促進學生提高外語水平,進而實現全面發展。本文將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補充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并在此基礎上逐步進行教學內容、授課方式、考核方式和學生課內外學習實踐等方面的全新設計。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外語學習將充分融合傳統教學和網上學習的優勢,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和獨立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全新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充分運用了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同時又不忽略教師的指導作用。本文將在中俄合作辦學俄語基礎課中借助多媒體網絡環境實施“教、學、考、做”四位一體化教學設計,具體教學設計方案呈現如下:
(1)網絡環境的立體結構設計:豐富教師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個講臺,僅有多媒體卻缺乏網絡支撐的傳統教學環境,建立網絡教學平臺,開發網絡教學課件供教學使用;建立課程博客、BBS在線答疑等網絡交流平臺供師生共同使用;開發網絡自主學習系統和網絡學習與測試資源庫供學生自主學習及測試使用;開設作業電子郵箱供學生網上提交作業;提供電子課件下載供學生課后復習。
(2)授課方式全面化設計:打破原有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利用網絡課件,采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結合不同專業需要、結合學生特點水平、結合就業能力培養、結合學習平臺構建和結合情感心理疏導”的五結合授課方式,做到基礎課更好地服務于專業。
(3)教學內容多樣化設計:革新原有單一的教學內容,采用網絡環境下的結合專業并始終為專業服務的“融合語言、融合文化、融合國情、融合專業實際、融合情感和融合實踐”六融合教學內容。
(4)主動建構知識的多媒體課堂全新設計:打破原有學生一味死學的學習格局,利用多媒體課件,采用教師指導下的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的協作學習模式,進而實現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
(5)考核方式多角度設計:打破考核模式單一的局面,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設備,通過口試筆試相結合、平測期末相結合、課內課外考評相結合、考試考查相結合等多種考核方式,做到更好地檢測學生的語言知識與專業知識的結合能力、語言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
(6)考試內容豐富化設計:充分利用好網絡資源,借鑒外校俄語基礎課考試內容,進行對比研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打破題型陳舊、內容單一、僅考語言知識本身、導致學生被動學習的傳統考試內容,將俄語語言測試的重點放在對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測試上,突出和強調“聽、說、讀、寫、譯”5項基本語言技能的綜合水平考核。
(7)課外學習活動網絡化設計:充分利用網絡自主學習系統開展課外學習活動;利用網絡交流平臺實現師生課下互動,做到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創新開展基于網絡的第二課堂活動(即四自活動:學生自導網絡俄語節目;學生自主學習網上俄語知識;學生自主參加網上俄語大賽;學生自辦網上俄語沙龍),鼓勵學生在學習和掌握俄語基礎課知識的同時,積極參加這些課外活動,將理論知識用于實踐,以發揮他們的創新精神并鍛煉動手能力。
當前俄語基礎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制約了中俄合作辦學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這些問題是教師無法回避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文所嘗試選擇的多媒體網絡手段只是一種手段,一種手段的運用有其局限性。筆者主張多種手段綜合運用,現在正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希望廣大俄語教師和科研工作者們攜起手來,集思廣議,不斷深入地探索、挖掘出綜合性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為中俄合作辦學的可持續發展不斷作出貢獻。
[1]杜鵑.淺談黑龍江省高校中俄合作辦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師,2013(4).
[2]李戟.當前基礎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12).